李 宇
?
基于RMP模式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研究
李 宇
成都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106。
文化旅游是當今世界最高境界的旅游方式,而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是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新趨勢和新熱點。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運用RMP理論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的資源、市場、產品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的具體設想:以資源特色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文化、休閑、娛樂為主線進行主題、類型、功能及形式創新,構建節慶體育文化探究、節慶體育文化體驗、節慶體育文化銷售三大旅游品牌,并據此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進行設計且提出策略,為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實現長效、健康的保護與發展,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分析提供參考依據。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RMP分析;體育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旅游形式,為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和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載體。川西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相關地區各級政府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以民族特色體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合理開發利用為核心,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和保護,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品牌,加快發展特色體育文化產業,推進文化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優化整合現有民族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完善川西藏羌彝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本研究運用RMP理論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進行資源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市場分析(Market Analysis)和產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旨在提高其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試圖為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1999年,吳必虎教授提出了以區域旅游產品開發為中心的昂普(RMP)分析理論,即以資源和市場為基礎進行R性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然后以旅游產品為中心進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并最終提出旅游產品開發框架[1],如圖1所示。該模式既體現地方資源特色,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性旅游產品的旅游規劃理論,旨在解決旅游規劃中出現的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產品定位問題[2]。

圖1 RMP(昂普)分析模式(吳必虎,2001)
川西藏羌彝走廊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山高原區,不僅擁有風光獨特的國家級風景生態旅游區,享譽中外的九寨溝風景區、瀘沽湖等,還有著名的紅色旅游紀念景點,如瀘定橋、夾金山。另外,川西藏羌彝走廊區域內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民族風情的民族節慶,如藏族(藏歷年、旺果節、歡樂節)、羌族(打靶節、羌歷年、轉山會)、彝族(火把節、彝族年、都陽節)等節慶開展賽馬、斗牛、推桿、射箭、摔跤、跳鍋莊、跳盔甲、打陀螺等體育資源進行挖掘整理,以體育旅游特性為藍本,激發旅游者探索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興趣,提高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轉化度和整合度,為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提供了優厚的條件和良好的載體。
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是滿足廣大人民休閑娛樂需求的一種新興的旅游產品,必將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新趨勢和發展旅游產業新的支柱。另外,旅游者選擇不同旅游產品時,存在著需求彈性方面的顯著差別(見表1)。

表1 國內常見旅游產品的需求彈性[3]
由表1所述時間花費、金錢花費、需求層次和需求彈性4個方面因素充分的表達人們對文化旅游的需求愿望,其中文化旅游產品需求彈性表現最為顯著。體育文化旅游是集休閑娛樂、健身、藝術、參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種新興旅游產品,既有體育旅游的特性,又有文化旅游的內涵[4]。由此可見,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不僅具有節慶體育旅游的特性,還具有文化旅游產品的品性,屬于高級旅游產品,需求彈性很大。
根據《2016年四川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2016年甘孜藏族、涼山彝族和阿壩藏族羌族三大民族自治州的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均呈快速增長趨勢。據表2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三大民族自治州共接待海內外游客達9143萬人次,同比增長13.76%。據調查,中國民眾出游動機中康體健身占37.3%、參加運動占29.3%[5]。以此為依據推算出,2016年川西藏羌彝走廊共接待康體健身、參與運動為目的旅游者達6089.24萬人次,說明川西藏羌彝走廊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市場前景廣闊。

表2 2012年—2016年川西藏羌彝走廊三大民族自治州游客人數與總收入及其增長率
注:來源于2012年—2016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將體育、旅游與節慶文化優化結合,在傳統觀光旅游的基礎上,通過民族節慶活動中的體育項目呈現給游客,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在參與節慶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體育項目使游客體驗民族節慶文化的內涵,感受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魅力,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探究以文化融入(通過建設點綴、體育設施內涵和解說系統賦予產品文化)與氛圍營造(通過建筑形式、街道裝飾、服飾、標識系統營造文化氛圍)為手段或者通過體育文化項目(如民俗體育文化苑、節慶體育表演等)建設[6],將民族節慶文化產品轉化有文可尋、有項目可參與的觀光型和體驗型旅游產品。總之,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以吸引游客參與為目標,大力推動文化、旅游與體育聯姻,將民族傳統體育與節慶文化活動及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緊密結合起來,構建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旅游產品模式,打造蘊含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內涵的旅游品牌。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以資源特色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文化、休閑、娛樂為主線進行主題、類型、功能及形式創新,構建節慶體育文化探究、節慶體育文化體驗、節慶體育文化銷售三大旅游品牌(見表3)。

表3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
據表3顯示,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主要通過挖掘當地民俗、歷史、體育文化資源與民族節慶進行有機融合,將走廊內獨特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與雄厚的科技力量結合起來,可利用科技和三維動畫,通過解說員和大屏幕的介紹,渲染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魅力,激發游客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探究熱情,給游客一個視覺盛宴。另外,立足于展示和體驗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前提下,圍繞民族節慶為旅游主題的體驗型旅游項目和文化產品,建成獨具特色的觀賞體驗游:讓游客融入其中,感知走廊內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本質,感受穿越時空的新奇與快樂的同時,設計銷售服裝、文化衫、弓箭、羊皮鼓及文化宣傳光碟等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產品,供游客觀賞和購買。
2.2.1 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體制,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將行政、市場、人力、資本、自然等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全方位、高標準、規范化的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管理體系,健全完善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發展規律的精簡、高效、務實的政府管理體制。另外,根據川西藏羌彝走廊的具體情況,整合不同內容與層次間的法規,構建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法律框架,如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的產權法、特許經營法規、環境保護與治理法規、反不正當競爭法、體育文化旅游資質認證、體育文化旅游安全保障法規等。
2.2.2 加大區域協調合作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為保障其良性發展,必須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合作、區域合作以及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相關行業之間的合作:(1)成立以政府領導牽頭,體育、旅游、文化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體育文化旅游發展辦公室”,統籌考慮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的項目引進、協調與資源整合的問題,制定專項發展規劃,有重點、分類別、重特色地打造圈、村、鎮、城、節等體育文化旅游示范項目;(2)加強區域體育文化旅游合作,打破行政壁壘,構筑全方位、多層次的體育文化旅游營銷網絡體系,實現川西藏羌彝走廊內的資源共享、市場共享和利益共享,形成互利共贏局面;(3)各相關政府部門本著“大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引導體育文化旅游各相關產業密切配合,消除產業壁壘,使文化、旅游與體育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與相關行業共贏的目的[7]。
2.2.3 拓寬展銷渠道,樹立品牌形象 搭建互聯網+川西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服務平臺,利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走廊內資源、項目、企業、產品等信息,以整體提升走廊文化企業在營銷、銷售、開發、法律和公共關系等方面服務水平,同時擬在成都設立川西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精品展區,以實現長期集中對走廊內特色文化產品進行展銷。此外,通過參加深圳博會、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北京文博會等大型會展平臺,依托已有形象,重打造輕設計、將變與不變等策略相結合,以“綠色開發”和“低碳生態旅游”為主題,擴大走廊內文化品牌影響力,提升藏羌彝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形成具有產業優勢、特色優勢和創新優勢的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核心品牌。
2.2.4 加強高端管理人才培訓 為了推進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健康有序地發展。積極舉辦四川省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交流會暨川港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培訓平臺,形成官、學、產、研一體化的組織框架;同時培養一批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及文化產業學科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文化產業政策及法規,具備較強規劃、決策、組織、策劃、創意、項目實施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爭取在川西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區域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的文化產業管理隊伍,以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資源轉化利用效率,同時開展《大型文化旅游片——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拍攝制作工作。
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消亡危機,如何挖掘、開發、保護和傳承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熱點話題。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開發基于優質的資源條件、民族特色和政策優勢,運用昂普(RMP)理論,以市場為導向及游客的需求與體驗為突破口,將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產品作為核心進行深度開發與優化,推動了文化、旅游與體育聯姻,進一步完善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的市場開發,著力打造其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者對該品牌的認同度,實現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結構的升級。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較好地實現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的傳承及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將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打造成為四川省最具特色、最負盛名的民族節慶體育文化旅游品牌之一,為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區提供強力的理論依據。
[1]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240~242.
[2] 吳必虎.區域旅游開發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陽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1,20(01):103~110.
[3] 雷 波,薛寶琪,范 例.我國體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4(08):24.
[4] 雷 波,范 例,等.我國體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08):22~25.
[5] 于素梅.我國不同群體參與體育旅游的動機調查與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04):47~49.
[6] 陳 煒,張露露.基于鉆石模型的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競爭力研究[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04(01):191~197.
[7] 李 宇.基于SCP分析框架下大理州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5:36~45.
A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Festivals and Sports Culture in Tibetan,Qiang and Yi Corridors Based on RMP Model
LI Yu
Chengdu University of Sports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Cultural tourism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tourism in the world today, and also the new trend and hot spots to develop in tourism.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using the RMP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s, markets and produ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tourism of Tibetan, Qiang and Yi corridor in western of Sichuan,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tourism of Tibetan, Qiang and Yi corridor in western of Sichuan:Based on the feature of resources, oriented by marketing demand, with cultur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line to the theme, type, function and form of innovation, build festival sports culture to explore, festival sports cultural experience, sales three tourism brand festival sports cul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western of Sichuan Tibetan, Qiang and Yi ethnic festivals corridor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strategy, festivals in western of Sichuan Tibetan, Qiang and Yi corridor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healthy, festivals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ysis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Tibetan Qiang and Yi Corridors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Ethnic Festivals and Sports; RMP Analysis; Sports Culture Tourism
1007―6891(2019)02―0092―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2.22
G80-054
A
2019-01-05
2019-01-22
2016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LYC16-32);2016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一般(TY2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