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隨著2017年《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三權分置”意見》)頒布實施,平穩有序地推進農地流轉成為廣大學者的關注焦點。在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是土地經營的主體,其流轉意愿和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地區土地流轉的規模、速度、機制與模式。
系統研究影響農戶農地流轉意愿的因素及其差異,理清農戶參與農地流轉的誘因與阻礙,對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進而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如下兩條主線進行。
一是基于農戶行為、家庭特征微觀視角的考察。陳飛和翟偉娟[1](2015)基于農戶行為視角構建了解釋農地流轉誘因的微觀理論框架,研究認為土地價值、涉農貸款、農業補貼是農戶租入土地的顯著誘因。胡新艷等[2](2017)基于人地依賴關系、人地權利關系維度構建了一個稟賦效應影響農地流轉的理論分析框架,并進一步分析了稟賦效應影響農地流轉機制的代際差異。李寧等[3](2018)基于成員性別與代際分工視角研究了非農就業區域選擇如何影響農地流轉決策。侯建昀和霍學喜(2016)考察了信貸可得性、融資規模對農戶農地流轉意愿的影響。研究認為農村金融排斥推高了流動性資本的影子價格進而抑制了農地流轉水平,而信貸可獲性與農戶的農地流轉程度顯著正相關。
二是基于農地流轉發生后的影響宏觀視角的研究。程佳等(2014)研究了農地社會保障功能替代程度與農地流轉關系。研究認為農地的價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勞動力承載替代程度與農地流轉之間存在良性互動的關系。侯建昀等(2016)構建了專業化農戶農地流轉理論模型研究了專業化農戶農地流轉的制約因素,并從專業化分工、固定資產不可分、交易成本節約等方面分析了農地流轉對農戶福利的影響機理。夏顯力(2018)比較分析了政府主導的農地流轉模式與市場主導農地流轉模式中農地轉出戶的福利效應。劉鴻淵和陳怡男(2018)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研究了農地流轉與農民土地財產收入關系。夏玉蓮和匡遠配(2017)、匡遠配和周麗(2018)研究了農地流轉的減貧效應,研究認為農地流轉有利于促進減貧,但農地流入和農地流出的減貧效應存在顯著異質性。而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因素、民族因素都是農戶農地流轉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蔡為民等(2017)研究了我國農地流轉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和耦合協調性。研究認為城鎮化有效促進了農地流轉,但農地流轉對城鎮化進程的推動效應并不顯著。
采用2012年和2014年CFPS微觀數據,基于功能替代差異視角研究農戶農地流轉決策的影響因素,以期能為農地流轉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為了確定農戶土地流轉決策的影響因素,從戶主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和宏觀環境等4個方面選取指標。其中,家庭規模采用家庭同灶吃飯人數表示;家庭社會資本采用親戚交往聯絡頻繁程度表示;家庭教育水平采用家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家庭社會保障水平采用上期家庭轉移性收入表示;省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用省域人均GDP的對數表示。
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研究中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對數處理。表1給出了農戶各類經濟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表1 農戶家庭各類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為了實證檢驗功能替代視角下農戶農地流轉決策的影響因素,構建如下log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上式中,pi=p(Ti=1|Fi)為家庭選擇土地流轉的條件概率。Xi、X-1i分別代表當期解釋變量和上期解釋變量,Y代表因變量,ε為隨機擾動項。
考慮到農戶租出土地與租入土地決策的影響因素可能存在異質性,分別估計了租出方程和租入方程。其中,租出方程數據集包括租出土地家庭532戶和未參與土地流轉家庭2 974戶,共計3 506戶農戶樣本;租入方程數據集包括租入土地家庭778戶和未參與土地流轉家庭2 974戶,共計3 752戶農戶樣本。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家庭特征變量來看,上期家庭社會資本、上期家庭房產價值和上期家庭總收入是農戶土地流轉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不論是租出方程還是租入方程,家庭社會資本變量估計始終為負,并且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擁有更多社會資本的農戶家庭參與土地流轉的可能性越小。社會資本越高意味著家庭擁有相對較好的人脈關系以及較廣泛的社會網絡。由于該部分農戶家庭從非農渠道獲得收入的機會相對更多,因此參與農地流轉的可能性越小。上期家庭房產價值在租出方程估計中負向顯著,在租入方程估計中正向顯著。表明房產價值越高的農戶家庭出租土地的可能性越小,租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房產價值越低的農戶家庭出租土地的可能性越大,租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小。由于租入土地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房產可以作為獲得信貸的抵押品之一。因此,住房保障構成農地租入農戶實現農地集中經營保障的一個重要替代。上期家庭總收入在租出方程估計中正向顯著,在租入方程估計中負向顯著。表明收入越高的農戶家庭出租土地的可能性越大,租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小。由于上期家庭總收入都承載著家庭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社會保障功能,因此,收入保障構成農地租出家庭社會保障功能的一個有效替代。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社會保障收入對農地流轉決策的影響均不顯著。這也意味著現行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足以完全替代農戶農地保障水平。此外,家庭規模對農戶租出土地的影響顯著為負,對農戶租入土地的影響不顯著;家庭受教育水平對農戶租出土地的影響不顯著,對農戶租入土地的影響負向顯著。表明家庭成員越多的農戶租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小,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家庭租入土地的可能性越小。
從戶主特征變量來看,戶主年齡對家庭土地流轉決策具有顯著影響。戶主年齡的一次項、二次項在租出方程中分別為負向、正向顯著,而在租入方程中分別為正向、負向顯著。表明農戶家庭租出土地的可能性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而下降,農戶家庭租入土地的可能性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而上升。就租出土地而言,年輕戶主非農就業能力相對較強,因此更愿意租出土地并從事非農生產活動,而年齡越大的戶主非農就業能力相對較弱,可供選擇的非農就業途徑也相對較少,其從事農業生產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租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小。就租入土地來看,相對于年邁戶主,選擇從事農業的年輕戶主也有著更大的可能性租入土地開展規模經營。
從村莊特征變量和宏觀環境變量來看,村莊的地理位置對農戶土地流轉決策具有顯著影響。家庭距離縣城越近,越有利于農民進城務工從事非農就業,因而農戶出租土地從事非農生產活動的可能性越大。與此同時,家庭距離縣城越近,也將有利于流入土地的農戶的農產品流通,大大降低交通運輸與生產成本。從而也就更有利于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宏觀經濟環境變量對農戶土地流轉決策也具有重要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從事二、三產業的非農就業機會更多,土地流轉將更加活躍(Lerman and Shagaida,2007)。

表2 農戶土地流轉決策Logi t模型估計結果
實證研究了影響農戶農地流轉決策的因素及其差異,研究發現:①家庭社會資本、村莊地理位置負向影響農戶租入或租出土地決策;②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正向影響農戶租入或租出土地決策;③房產價值對農戶租出土地決策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農戶租入土地決策據有顯著的正向影響;④家庭收入保障對農戶租出、租入土地決策的影響正好與房產價值的影響相反;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家庭租出土地的可能性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而下降,租入土地的可能性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而上升;⑥家庭規模對農戶租出土地的影響以及勞均受教育程度對農戶租入土地的影響均負向顯著。
土地是農民的最后一道社會保障。其社會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其是否參與農地流轉的關鍵因素。為了有序推進農地流轉,實現農地規模經營,需要從進一步完善并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降低農民非農就業成本、促進農戶收入增長等角度著手。同時,要從保障農民權益出發,改善農戶住房條件,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完善村莊交通設施,搭建農地流轉平臺,營造良好的農地產權市場環境,完善農地流轉補償機制,形成對農地社會保障、制度載體以及社會穩定器功能的完美替代,進而提高農地流轉速度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