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政府投入的財政扶貧資金規模不斷加大,貧困人口的數量也日益減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人民的幸福指數。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脫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2020年全面脫貧的戰略目標下,如何高效率提高財政扶貧效果和因地制宜完成貧困縣的脫貧任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有很多學者對財政扶貧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李小云(2015)研究得出,我國扶貧瞄準機制治理過程中存在問題,有兩個原因,一是扶貧瞄準的治理和管理上造成資源配置與貧困人群的本身需求相脫離;二是在資源流向基層過程中容易產生“精英捕獲”的現象[1]。而關于“精英捕獲”對財政扶貧效率的影響研究,邢成舉、李小云(2013)指出財政扶貧目標難以實現的關鍵原因是“精英捕獲”,由于社會階層的分級[2],參與人權利的不均衡配置是精英捕獲浮現的重要原因。周艷等(2018)運用農村居民收入的時間序列數據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了財政扶貧資金的減貧效應,得出的結論之一便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會降低財政扶貧效率[3]。錢力等(2018)構建三階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評估了安徽省大別山連片特困區的脫貧績效,得出扶貧效率存在區域差異,扶貧瞄準度有待提高等結論[4]。姜愛華(2008)選取兩個評價指標,分別是資金貢獻績效和資金投入績效,評價了政府開發式資金的投入效率,并對提高財政扶貧效率提出了相關建議[5]。
本文選取的研究樣本是安徽省16個國定貧困縣,從財政扶貧支出規模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最終提出提高財政扶貧效率的合理措施。
安徽省位居內陸,以農業為主,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經濟發展緩慢。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貧困人口120余萬人,省內扶貧開發區域涉及16個省轄市、70個縣(市、區)。安徽省扶貧開發小組提出,要全面完成9個國家級貧困縣脫帽、64個貧困村出列、40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開發重點集中沿淮、大別山區、皖南地區等,在扶貧工作上,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但從整體上看,部分地區仍需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長期以來,安徽省農村地區受地理環境等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較落后,位置偏僻、資源匱乏、人口稠密、災害頻繁等,導致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安徽省貧困縣貧困現狀有以下特點:規模和結構大體相同,在扶貧方面成績較為顯著,主要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山區、連片特困區,貧困區較廣泛,仍需進行重點扶貧開發[6]。
財政扶貧支出對脫貧有著重要影響,政府在整個脫貧工作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尤其在降低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政府在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增加財政扶貧資金,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補助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此達到減貧的效果。財政扶貧支出規模對減貧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投入規模來達到脫貧目標,則扶貧工作的投入產出效果未必能達到最優。資金投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難以確保財政扶貧資金的用途,因此,財政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確保合理的財政扶貧支出結構,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支出結構,使得財政扶貧效率達到最優水平。
近年來,安徽省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呈上升水平,財政扶貧支出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選取安徽省16個國定貧困縣為樣本進行研究,圖1和圖2分別為2011—2017年,安徽省16個國定貧困縣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扶貧支出結構、規模。可以看出,貧困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呈上升趨勢,各項人均財政扶貧支出規模也在不斷上升,其中,醫療衛生支出自2015年開始大幅度上升,表明財政扶貧效率有一定的提升。

圖1 安徽省16個貧困縣地區生產總值

圖2 貧困縣各項人均財政扶貧支出規模
灰色關聯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通常用于衡量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主要是根據各變量數據間的相似變動趨勢和數組之間的關系來判斷各變量間的相關程度。本文以貧困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行政管理支出、科技教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建立灰色關聯模型,求出變量間的關聯度并進行排序,得出各財政扶貧支出項目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響程度。
(1)分別建立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X0(k),(k=1,2,…,N)和 xi(k),(k=1,2,…,M)。其中,N 表示每個序列的元素個數;M表示比較序列的個數。
(2)對數據進行標準化無量綱處理,排除計量單位不同、數量級之間的差異的影響,轉換公式為:

(3)計算關聯系數。第j個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在k時期的關聯系數可通過下式計算:

其中,ρ為分辨系數,分辨系數的作用是減弱關聯系數不真實的影響。一般可取ρ=0.5,可以提高各變量關聯系數之間的顯著性水平及其差異性。
(4)求關聯度并進行排序。第i個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關聯度為:

將各變量數據代入計算,得到表1。

表1 灰色關聯系數結果
根據表1可知,關聯度排序為社會保障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科技教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表明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對扶貧效率提高的相關性更高,效果也更顯著,而行政管理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聯度最小,即影響最小。因此,政府若想高效提升扶貧效果,應通過適當調整財政扶貧支出結構來完成目標。
提高扶貧效率的前提是合理分配、使用扶貧資金。各級扶貧辦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地區分類、貧困程度及扶貧效果的反饋機制,強化資金管理,完善使用制度,兼顧效率與公平。對于貧困山區和較為貧困的地區,應多進行資金投入,尤其注重教育投入。根據之前的扶貧效果反饋,對于扶貧效果良好的地區或個人,應進行鼓勵和支持,同時對于扶貧效果不好的地區,要追查原因,必要時可適度進行資金追加。扶貧資金應用于對扶貧對象進行引導性發展,而不僅僅是把資金發放到貧困戶手中,要保證資金的高效率使用。
通過前期調研,分析統計數據,得出扶貧對象、貧困程度、貧困原因分類等,使扶貧進行有導向的精細化覆蓋,而非盲目進行資金劃分和使用。針對扶貧對象,對建檔立卡戶著重增加扶貧資金的補給,對其他貧困戶進行大面積集中投入。對貧困原因有可發展性地區,如可發展旅游的地區,支持其加強產業發展,要做到分類化解決、精細化扶貧,全方面與重點相統一,計劃到戶,扶貧到人。
隨著貧困時間的日趨增長,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對未來生活發展的期望則趨于下降,因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新性,成為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前的扶貧方式是政府制定計劃,這使農民喪失了資金的決策、使用和控制權,應使農民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支配和計劃,使貧困戶作為主體性參與,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做到政府主導、農民自主的統一結合。對貧困地區的知識分子或大學生村官進行培訓,提高整體的綜合素質,培養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脫貧意識,要有長遠的發展計劃,根據地區各異的資源優勢,促進產業扶貧。
扶貧資金的使用,扶貧計劃的進行和發展,都需要進行動態監督,及時對出現的情況或錯誤進行糾正,保證扶貧工作順利進行。后續的資金使用和效果反饋、扶貧發展情況,都需要通過前期調研所得到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準確的數據和分析,可使扶貧工作進度、成績、不足更直觀地被了解,使扶貧真正的惠及每個貧困家庭。
通過對財政扶貧支出規模和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增加財政支出規模雖然能促進財政扶貧效率的提升,但不能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并且有很多局限性,只有考慮結構和規模兩個方面,在增加資金規模的基礎上,適當調整資金支出結構,使財政扶貧效率達到最優。在政策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貧困地區創新性發展,完善激勵性機制,組建監督和調研團隊,將扶貧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