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云
摘要: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毗鄰老撾越南等國,生物種類豐富,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而目前隨著氣候的多變與環境的惡化,云南省生態系統穩定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這些嚴重影響了云南省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安全,本文針對目前云南省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建立云南生態安全屏障的具體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水平,重點培養高科技技術人才;建立生態安全屏障專項資金;建立生態安全購買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安全屏障的財政扶持等。力圖建立云南生態安全屏障,提升西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總體功能,在全球變化中占據主動地位。
關鍵詞:云南? 生態安全? 安全屏障? 財政政策
一、引言
自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至今,人們在利用自然發展經濟,創造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生態安全問題一度岌岌可危。生態安全不僅關乎本國的經濟利益也與全世界的安全利益相連。目前全球都以已將生態安全作為重要發展方面。21世紀以來,我國已將生態安全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國防安全,金融安全共同構成國家安全問題。我國幅員遼闊,生態脆弱區廣泛分布且脆弱種類復雜多變,不僅造成了生態安全隱患,同時還伴隨著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已經成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應把生態安全問題列入重點問題。
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主要是保護、營造、改善和恢復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功能和社會補償功能來保護和改善現有的生態環境。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地貌以沙石山地為主,土層薄,融水侵蝕嚴重,氣候多變,植被存活率低,生物種類豐富。同時云南毗鄰老撾越南等地,如何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不僅對云南省、中國的生態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對東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
二、構建云南生態安全屏障的意義
由于云南本身生態環境脆弱,在人為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影響下,生態環境正在惡化,生態系統不斷退化,包括土地鹽堿化,森林退化等,生態系統承載力不斷下降,由此伴隨著經濟落后,而經濟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系統的退化。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毗鄰老撾越南等地,生物種類豐富,生態安全系統復雜,是我國西南部與東南亞地區的一道天然生態屏障。對我國的生態安全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快速建設云南生態安全屏障已刻不容緩。
三、云南生態環境現存問題
(一)江河湖泊污染嚴重
云南天然湖泊眾多,根據2010年云南省水資源檢測的61個湖泊和水庫中,水質輕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污染的比例分別為18%、3.3%、11.5%。水污染情況依然嚴重。
而包括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瀘沽湖、程海、異龍湖的九大高原湖泊。陽宗海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異龍湖,星云湖,杞麓湖重度污染。特別是2009年以來,云南大部分地區受大旱影響,水庫蓄水量減少,水污染情況加劇。
水污染加劇,不僅影響了城市人畜飲水情況,供水量也大大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此外在治理水污染上,云南省先后投入了大量資金,依然得不到很好治理。環境保護任務十分嚴重。
(二)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
云南省礦產豐富,包括鋅、錫、磷、錳、銀、鉛、鋁等儲量都位居全國前列,也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地。使得礦產行業也成為云南的支柱產業。
然而,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也不可必要的造成了環境污染,粗放式的開采造成了礦產生態環境的破壞,給周圍的空氣、土壤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一方面,云南省的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就偏高,另一方面,礦產資源的開發更加加劇了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增加。
土壤中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易在土壤中積累,形成對人體有害的甲基化合物,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同時會造成糧食減產,影響頗大。而重金屬一旦積累在土壤中很難通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分解,即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同時靠人為凈化土壤的方式耗資巨大,勞民傷財。
目前云南已經成為全國土壤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耕地被破壞,糧食減產嚴重,經濟損失巨大。
(三)侵蝕和石漠化問題嚴重
石漠化已經成為云南省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其中巖溶面積已經達到11.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28.1%,居全國第二位。目前在全省129個縣(市、區)中,有118個縣(市、區)存在不同程度的巖溶分布。云南省已經成為巖溶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對長江、瀾滄江等國內的重要河流造成生態威脅,對云南省經濟造成影響。
截止2011年年底,在監測區巖溶土地794.6萬公頃中有石漠化土地284.0萬公頃,占監測區巖溶土地面積的35.7%。其中昆明、昭通、曲靖、紅河、文山、玉溪、麗江、臨滄等市的巖溶分布面積最大。石漠化嚴重將造成耕地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下降,同時還會造成環境惡化,引起小氣候,影響農林牧多種經濟,破壞生物種群多樣化,毀壞生態自然景觀。對于云南這個旅游為支柱產業的省份,生態自然景觀的毀壞勢必造成旅游價值的降低。目前云南省成為石漠化治理最為困難的省市之一,特別是貧困取現,石漠化尤為嚴重。
四、構建云南生態安全屏障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培養高科技技術人才
要快速有效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科技水平,培養相關高科技人才。只有科技的創新才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
第一,要加大技術投入,利用科技建設生態安全屏障,鼓勵地方、企業及公眾投資科技教育。按照云南的生態環境情況因地制宜。比如現代新技術: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濕地模型的全面分析;創新的生態工程評價方法:價值流分析、生態經濟評價方法、能量流分析法等。第二,要搭建高科技人才發展平臺,目前云南省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而生態安全對人才的要求先對較高,需要開展優勢項目吸引培養人才,優化管理高科技人才,大力開展西南地區教育水平,轉變教育模式,完善人才基礎設施。
(二)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發展資源優勢企業
我國幅員遼闊,生態脆弱區廣泛分布,而生態脆弱區一般位于經濟較落后地區,經濟落后不得不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而由此帶來的環境惡化又進步阻礙經濟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調節產業結構勢必成為重要的方式手段。
因此,在經濟落后地區應大力發展資源優勢產業和生態產業,以云南特有的自身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經濟效益促進環境效益,以環境效益扶持經濟效益,逐步放緩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三)加快實施生態安全購買制度
生態購買制度是國家實行的一項特殊制度,國家在生態極端脆弱又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實行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中央提供專項資金啟動專門的項目與專門的工作人員,每年根據林草的數量向林草所有者支付貨幣,而林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依然隸屬當地人民,國家購買林草相當于發揮生態效益,是一種制度創新。生態購買制度有利于承認國家的重要作用,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得國家利益與農民利益統一起來,徹底建設生態安全屏障。
(四)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安全屏障的財政扶持
為了更好建立生態安全屏障,國家應建立生態保護專項投資基金制度,以低利率或者免息的政策企業進行生態生產,通過政策投資,鼓勵企業創造“綠色GDP”。同時國家應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也是一種制度創新,簡單來講就是有生態受益方讓渡部分利益給生態環境保護方,鼓勵生態保護方繼續進行生態保護,互相促進,互相鼓勵,提升該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安全不僅會造福當地人民,也會輻射到全國。因此,從中央到地方應首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體制,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和資金管理辦法。從中才財政來看,國家的中央轉移支付制度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由于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依然有不少貧困地區出現了財政退化現象,因此中央應該逐年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而國家目前也有這個能力,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將云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列入預算,保證資金的投入。
參考文獻:
[1]曹建華,袁道先,童立強.中國西南巖溶生態系統特征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對策[J].草業科學,2008(9):40-50.
[2]馬賢惠.西南生態脆弱區環境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思考[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3(4):60-63.
[3]張強軍,李云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融資政策創新研究[J].循環經濟,2012,5(1):15-1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