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琛
何之為承當?于我而言,是一個人的自覺、責任與擔當;是一個人自我素養道德責任的體現。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承擔,則是檢驗一個人責任感的唯一標準。
早在春秋戰國,圣賢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要想在奔騰的時代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要先樹立自己的形象;一個人要想發達顯貴,就必通達于常人。究竟如何樹立形象?如何通達?擁有強大的承擔和社會責任感抑或是最好的途徑。
擁有承擔,是件不易之事。承當起自己的行為,更是要承當起自己的錯誤。面對自己的不足與失誤,可否有勇氣挺得起腰板敢于承擔?若否,你便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也許正在自命不凡地過著自己平淡無奇的人生;若是,你便承擔得起自己,承擔得起社會,“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時代之大任,如米蘭·昆德拉所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于千年前的感嘆,在今日仍令人發省。是怎樣的一種偉大而無私的社會承擔感?盛世興衰關乎著每一個人,若每個人擁有著極高的社會承擔感,則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道之行,可行矣。”
當今時代,風云突變,暴雨驟起,作為中華之新生力量,不得有愧于梁先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的期望。“不得失掉自信力,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舍生求法的人,為民請命的人……”這些人是中國的脊梁,華夏兒女都應有自覺要做魯先生口中的脊梁,做時代的弄潮兒,乘風破浪。
前方不可期,我執一壺酒以慰詩與生活,帶著自身的擔當,在新時代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