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升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09-02
我的飲酒史從二十五歲開始,一路喝下來,只大醉過一次。醉得這么少,是因為有高人指點。
“處女喝”與“不法酒徒”我給一位老首長當秘書,一次老首長帶著我們去武漢、南昌、長沙、福州等地參觀學習。每到一處,當地領導總要設宴歡迎。記得一天到了井岡山腳下的永新縣,參觀完三灣改編的舊址,中午在縣招待所用餐,老首長對我說: “我的血壓太高,醫生不讓我多喝,到時候你替我喝。”我說: “我沒喝過酒,恐怕完不成任務。”老首長說: “你年輕,我告訴你,事先吃幾口菜,或喝杯茶,只要不空肚子喝,沒事。你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就上。”
我遵照首長的吩咐,在緊急關頭,端上杯走到向首長敬酒的人跟前,說幾句替首長擋酒的話,一張嘴,一伸脖子,一飲而盡,痛快。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地就把火力引向我這一邊。人家是引火燒身,我是引酒燒胃,許多敬酒的人沖著我來了。我傻乎乎地猛往肚子里灌,連我的首長都給我解圍: “小鄭差不多了。”
通過“處女喝”,我對我的酒量進行火力偵察,原來我與酒有緣。而且我的起點很高,我邁過小學 (黃酒) 、初中 (紅酒) 、高中 (啤酒) 階段,上來就進入白酒這個大學階段。從井岡山下來,我越喝越老練,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一直喝到現在。
我一生唯一一次大醉,是遇上朋友“暗算”。他們酒瓶里裝的是白水,我瓶里裝的是六十度的真家伙。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與人家“干杯”,結果人家的“陰謀詭計”得逞,我醉得躺了兩天。吃一塹長一智,從此以后,我特別警惕喝酒時善搞小動作的“不法酒徒”。
“三大原則”要注意喝了半個多世紀的酒,也不能白喝。我總結出喝酒的三大原則,三個對象,三個方法。
三大原則是:第一個原則,公款酒不喝。過去喝酒,有時喝的也是公款酒,但那是逢年過節或來了客人偶爾喝,而且喝的酒都很便宜,公務招待需上級批準,有特定標準和陪酒人數。我們這些老家伙下崗后,聽說酒越喝次數越多,飯菜與酒的價錢越來越高,一桌下來就是幾千元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貧困地區人均年收入只有九百元。狠剎公款吃喝風,真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第二大原則,有病或要孩子之前不喝。《本草綱目》中說,酒為百藥之先。喝得適量對身體有益,還可以防病治病。但有些人患有肝病、血壓高、糖尿病,有的人想要孩子,你卻喝得醉醺醺,這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和下一代的生命開玩笑嗎?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是看到酒垂涎三尺,哈喇子直流,也要免張尊口。
第三大原則,駕車不喝。駕駛機動車前喝酒,那是給自己和別人發放死亡通行證。這些年醉駕害了太多的人,使不少好端端的家庭橫遭大不幸。有些人明知朋友駕車還要死乞白賴地勸其喝酒,這是把朋友往死路上推,給朋友發死亡助推器。
“三大對象”區別對待我總結出的喝酒三大對象。第一種對象:知心朋友敞開喝。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同多年經過患難考驗的知心朋友到一起,痛痛快快地喝,掏心窩子地聊。重一句輕一句,高一句低一句,喝到興頭上罵罵咧咧兩句,都無所謂,知道不會壞事。
第二種對象:一般朋友規規矩矩地喝。場面上也挺熱鬧,你給滿上,我也回敬幾杯,但是核心的話,誰也不說。規矩有余,知心不足。因為信任度不到火候,誰知說錯哪句話,被他抓住,到時候奏上一本,真夠你喝一壺。
第三種對象:不了解的人不喝。在一個桌子上,有幾位你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生面孔,你根本不知道人家的底細,在這種情況下,你最好別喝,以免酒后失言,禍從口出。
掌握“三大方法”我喝酒還概括出三大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忌空,就是不要空肚子喝酒,在喝之前,先喝口湯,吃點菜。有了這點東西墊底,喝酒不傷人。第二個方法是忌猛。要慢慢喝,要品酒,不要大碗干杯,喝得太猛,人會受不了的,同樣是半斤酒,分若干次喝下去和一次猛喝下去,結果是不一樣的。第三個方法是忌多。對自己的酒量應有自知之明,只能喝二兩就不要喝半斤;只能喝半斤,就不要像武松。只要做到這三忌,喝酒就不會出格,就不會洋相百出。
我的總觀點是,適量、合法地飲酒,酒就是朋友;過量、違法地飲酒,酒就成了敵人。是要朋友,還是要敵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任君選擇。
(摘自《鄭老爺子大觀園與鄭淵潔家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圖 / 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