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洪偉

【摘要】目的:對經外側裂入路與經顳葉皮層入路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選擇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2例,依據入路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兩組患者的手術入路方式分別為經顳葉皮層入路與經外側裂入路,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結局。結果:研究組中97.22%患者血腫清除有效,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56%;治療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的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幾率更低,以上相關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結論:經外側裂入路方式可更好清除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腦部血腫,使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疾病預后效果。
【關鍵詞】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經外側裂入路;經顳葉皮層入路;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21-01
目前,臨床方面主要利用手術方法對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疾病進行治療,此種治療方法可使患者的血腫占位得到迅速緩解,令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所選擇的手術治療方案不同,患者所收獲的疾病治療效果亦不盡相同[1]。本研究旨在對經外側裂入路與經顳葉皮層入路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選擇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因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疾病來我院尋求救治的72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研究詳情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擇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因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疾病來我院尋求救治的72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36例患者所接受手術的入路方式為經顳葉皮層入路,為本次研究中的對照組,另外36例患者所接受手術的入路方式為經外側裂入路,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分別為22例、14例,年齡在46-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94±4.37)歲,高血壓病程最短的為3年,最長的為18年,平均(10.62±3.23)年;研究組患者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分別為21例、15例,年齡在45-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21±4.46)歲,高血壓病程最短的為3年,最長的為17年,平均(10.17±2.9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所接受手術的入路方式為顳葉皮層入路。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并在其顳部作一長度為8cm左右的直切口,使之顱骨部位充分暴露,利用酰刀銑下骨瓣,放射狀切開患者硬腦膜,暴露皮質層以后利用腦穿刺針定位患者血腫腔,在顯微鏡輔助下以穿刺點和穿刺方向為依據切開患者腦皮質并牽開,進入患者血腫腔后對血腫進行固定并利用吸引器吸除,利用雙極弱電流對活動性出血部位行電凝止血操作,為患者放置引流管,利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者術后切口,于手術結束后予以患者降顱壓、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并對患者機體電解質平衡進行維持。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所接受手術的入路方式為經外側裂入路。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并以翼點為中心作一長度為8cm左右的弧形切口,使之顱骨部位充分暴露,利用酰刀銑下骨瓣,弧形切開患者腦硬膜,暴露患者外側裂中后部,并于鏡下行蛛網膜分離操作,順著外側裂的自然間隙將患者大腦中動脈分離,切開其腦皮層達到血腫腔后對血腫進行固定并利用吸引器吸除,利用雙極弱電流對活動性出血部位行電凝止血操作,為患者放置引流管,利用無菌紗布覆蓋患者術后切口,于手術結束后予以患者降顱壓、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并對患者機體電解質平衡進行維持。
1.3 評估依據 兩組患者均于手術結束后24小時接受CT檢查,依據CT檢查結果總結患者血腫清除效果,患者腦部血腫體積較手術前縮減幅度超過90%判定為顯效;患者腦部血腫體積較手術前縮減幅度在50%-90%范圍內判定為有效;患者腦部血腫體積較手術前縮減幅度未超過50%,或增大判定為無效,血腫清除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于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利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估患者日常行為能力,患者得分與其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于手術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分析 使用t與X2分別檢驗計量與計數資料,若結果為P<0.05,則代表數據間差異統計學意義明顯,所有數據的統計皆經由SPSS19.0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腫清除效果比較 研究組中97.22%(35/36)患者血腫清除有效,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血腫清除有效率80.56%(29/36)更高,組間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ADL評分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的ADL評分為(93.54±4.0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8.35±3.39)分,組間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手術結束后研究組中5.56%(2/36)患者出現并發癥狀,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2.22%(8/36)更低,組間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下表3。
3 討論
患有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的患者病情一般較重且具有較快的病情發展速度,致死率較高,此種疾病是一種自發性腦血管病變,以中老年人群為好發群體。基底節區、腦干、丘腦等部位為高血壓腦出血疾病患者的主要出血部位,其中以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最高[2]。
本研究得出,研究組中97.22%(35/36)患者血腫清除有效,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血腫清除有效率80.56%(29/36)更高;治療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的ADL評分為(93.54±4.0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8.35±3.39)分;手術結束后研究組中5.56%(2/36)患者出現并發癥狀,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2.22%(8/36)更低,以上相關數據經統計檢驗得出差異顯著(P<0.05),與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經顳葉皮層入路與經外側裂入路均為清除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腦內血腫的入路方式,其中經顳葉皮層入路的創傷較大,會使患者顳葉皮質、白質等組織受到較大損傷,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十分不利[3]。與經顳葉皮層入路相比,經外側裂入路對患者大腦所造成的損傷較為輕微,此種治療方法對人體腦組織的間隙進行了巧妙利用,可在不對患者大腦造成較大損傷的情況下進入血腫腔并清除血腫,且在術中分離操作的持續深入情況下,手術視野會愈加清晰,更有利于手術操作人員定位血腫位置,以確保手術效果[4]。本研究中接受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方式的研究組患者血腫清除效果更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進一步提示了經外側裂入路手術方式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4 結論
本文結果表明,經外側裂入路方式可更好清除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腦部血腫,使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疾病預后效果,在臨床上可以大力推廣應用,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憲鋒. 外側裂入路手術對基底節區HICH患者的臨床效果及方法分析[J]. 重慶醫學. 2017, 46(19): 2649-2651.
[2] 李耀澤,侯書楊,馬龍君. 經外側裂入路與顳葉皮層入路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對比[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7): 107-109.
[3] 周德才,王少雄,黃程. 經外側裂入路與顳葉皮層入路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對比研究[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19(3): 32-33.
[4] 吳新忠. 經外側裂入路與顳葉皮層入路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對比研究[J]. 慢性病學雜志. 2017 ,18(08):94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