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亭

【摘要】目的:分析微型腹腔鏡在小兒疝氣治療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12月186例小兒疝氣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分析組,分別給予常規手術與微型腹腔鏡治療,對比相關指標與不良反應。結果:分析組不良反應更少,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針對小兒疝氣治療,微型腹腔鏡效果較好,值得應用。
【關鍵詞】小兒疝氣;微型腹腔鏡;不良反應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iniature lapa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ernia. Methods:186 children with suffocation in childre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analysis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surgery and micro-laparoscopic treatment,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re were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analysis group, an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ernia, the effect of minilaparoscopic surgery is better and worthy of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022-01
小兒疝氣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在普外科中發病率為5%左右,且男性病例數量稍多,小兒疝氣的發生多與患兒在胚胎發育期受到不同因素影響造成異常發育相關。小兒疝氣不僅會造成患兒消化系統等受到影響,也會造成患兒體質不斷下降[1-2]。由于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身體發育等尚未完善,若是接受常規方案治療,可能創傷相對較大,一些患兒可能會出現術后并發癥等,這對于患兒而言較為不利[3]。我院針對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選擇不同方式進行治療,收到不同的臨床反饋,現結合研究情況作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1—12月一年內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兒當中擇取186例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進行分析,此次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并預先告知患兒家屬研究內容。患兒納入標準為:接受影像學檢查確診患兒、年齡10歲以下患兒、一般資料完整患兒、有家屬監護患兒。我院排除如下對象:精神功能障礙患兒、年齡>10歲患兒、心臟疾病患兒、腫瘤疾病患兒、手術禁忌癥對象、腸粘連患兒、疝穿孔患兒、意識紊亂患兒、臨床資料不全患兒。將其隨機均分作對照組及分析組,每組各93例對象。對照組男性患兒60例,女性患兒33例,年齡為4—9歲;分析組患兒當中男性為62例,女性為31例,年齡最小為5歲,最大為10歲,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對比后無任何差異存在(P>0.05),因而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手術治療,醫生經患兒腹部皮膚橫紋作大小為2.5cm的橫向切口,經切口至疝囊的部位進行鈍性分離,之后將疝囊剝離,選擇可溶絲線進行高位結扎,之后進行縫合處理。
分析組患兒則接受微型腹腔鏡手術治療,患兒需要在手術前8小時禁飲、禁食,醫護人員為患兒選擇平臥位,并且將其臀部抬高15°,選擇東莨膽堿肌肉注射與氣管插管對其進行麻醉。麻醉半小時后,醫生經患兒臍窩部位用氣腹針穿刺至腹腔,為患兒建立8—10mmHg氣腹,之后將氣腹針拔出,將5mm大小腹腔鏡置入患兒腹腔。醫生在確定患兒患側內環口位置后,選擇合適的切口位置,在其臍孔上方5cm部位進行定位,之后選擇角針穿刺腹腔,位置在患兒內環口偏外側部位。醫生對患兒內環口進行多次環繞,之后將縫線收緊,確定無漏洞遺留。醫生將內環口選擇單手打結方式進行結扎,將氣腹解除,之后取出縫針,針對患兒切口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即可[4]。
1.3 臨床觀察指標 針對兩組患兒接受不同方式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包括腹脹、繼發鞘膜積液以及病情復發,并予以淺析。此外,針對兩組患兒的相關臨床指標進行觀察,包括其手術時長、手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需接受SPSS19.0軟件包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n(%),接受X2檢驗,計量資料為(x±s),利用t值驗算。若相關數據比較后結果顯示P<0.05,即為差異存在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不良反應
2.2 患兒相關指標 對照組患兒手術時間為(31.2±2.4)min,分析組患兒手術時長為(14.6±2.8)min,數據對比后t為43.409,P=0.000<0.05;對照組患兒術中出血量為(10.1±2.1)ml,分析組患兒出血量則為(2.8±0.2)ml,數據對比后t為33.372,P=0.000<0.05;對照組患兒住院時間為(7.4±2.3)d,分析組患兒則為(3.5±0.8)d,數據對比后t值為15.445,P=0.000<0.05,差異存在明顯意義。
3 討論
小兒疝氣是目前外科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兒主要類型分為先天性腹股溝疝以及臍疝兩種,患兒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先天因素,腹股溝疝多為患兒鞘狀突未關閉而發病,臍疝多是患兒臍環無法及時縮小、閉合引發[5]。在患有疝氣的患兒當中,男性患兒相對更多,這對于患兒的健康發育存在不利影響,如果患兒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所以,為小兒疝氣患兒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十分關鍵。
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自身機體帶有特殊性,傳統的手術多為開放式手術,醫生需要選擇較長的切口進行操作,這樣會導致患兒身體受到嚴重創傷,且術后也容易發生并發癥,患兒的耐受性也會較差,這對其治療以及術后恢復都十分不利。一旦疝氣患兒治療不到位,疝塊就會在患兒體內出現嵌頓,且引發發燒等一系列癥狀,情況較為嚴重的患兒甚至會出現嵌頓腸管壞死情況,這對其生命安全存在嚴重威脅。此外,接受傳統方案手術進行治療的小兒疝氣患兒,術中出血量也會相對較多,患兒術后住院時間也會較長,很多患兒都會出現無法配合的情況,從而影響其術后病情恢復。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治療在各類型疾病當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而微型腹腔鏡更是腹腔鏡治療當中較為先進的方式之一。我院針對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選擇應用微型腹腔鏡進行治療,微型腹腔鏡在臨床應用當中更為符合外科治療要求,醫生可以在患兒腹腔內環口部位對疝囊進行結扎處理。微型腹腔鏡不會給患兒的身體帶來嚴重創傷,患兒術后瘢痕很小,這樣更易于患兒家屬接受。患兒接受微型腹腔鏡治療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也會很低,醫生在利用微型腹腔鏡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不會破壞患兒的腹股溝區結構,也不會破壞患兒的提睪肌,醫生可以在不用游離精索的情況下處理疝氣部位,也能在治療過程當中避免出血、血腫等一系列情況的發生。與此同時,醫生在利用微型腹腔鏡進行治療的時候,手術視野也會十分清晰,通過腹腔鏡可以將患兒發病部位對側隱匿疝進行放大觀察,并且準確判斷患兒局部解剖結構的相應位置,這樣可以便于醫生進行手術操作。微型腹腔鏡是目前腹腔鏡治療中的重要構成,也是優勢明顯的治療方法,且安全性等較高,可以保障患兒治療的整體安全。需要醫生注意的是,在給予小兒疝氣患兒微型腹腔鏡治療的時候,要避免出現縫合過深的情況,在患兒腹膜下進行穿行的時候需要保證透過腹膜看見針尖,以免患兒的精索血管或者輸卵管血管等出現損傷。此外,醫生在進行縫合之前,需要針對皺襞是否存在進行反復探查,以免褶皺縫合出現遺漏造成患兒病情出現復發。
在此次研究當中,兩組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入院后分別接受不同方案治療。在對比相關數據后可看出,接受微型腹腔鏡治療的分析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更少,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都會更短,且術中出血量也會更少,兩組患兒相關數據對比后差異存在明顯意義。從這一研究結果可看出,微型腹腔鏡對于小兒疝氣治療存在較為明顯的優勢。
結語
對于患有疝氣的小兒患兒治療方案選擇而言,給予其微型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既可以改善其各項指標,也能避免患兒出現嚴重并發癥,該治療方式可作為疝氣患兒首選治療方案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官斌,鄧凱.微型腹腔鏡和常規手術用于小兒疝氣治療中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4):89.
[2] 黎國仁.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03):93-94.
[3] 張少林,傅華軍,邵韋.微型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臨床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8(02):121-123.
[4] 羅俏.微型腹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11):1515-1516.
[5] 傅華軍,張少林,陳卉穎.微型腹腔鏡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