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雄,劉明川,肖 瑩,李 昭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
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首次對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交通網絡、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了普查,獲取了海量地理國情數據,為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奠定了基礎,可以有效提高地理國情信息對政府決策、相關部門和公眾的服務能力[1-2]。
地理國情公報是在對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統計、分析和提煉的基礎上,以全國和省域兩級編制形成的基礎地理信息成果。它有助于提高基礎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增加社會對地理信息的了解,促進基礎地理服務向應用型服務發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采用文字、表格及小比例尺專題地圖相結合的形式,以全國的視角客觀、概括地描述了我國基本地理國情,其中專題地圖概括地描述了我國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鐵路與道路、居民地與設施等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文字、數據和統計表格按照地域分區、海拔分區、坡度分區等地理單元反映了各類地理要素的面積與構成比例。
省級地理國情普查公報既要與全國公報協調,從全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視角客觀、概括地描述本省基本地理省情;還要回應社會關注和省、市、縣等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關切的地理國情問題,全面展現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的精華,這對省級公報發布尤為重要。
2017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已有20多省(直轄市、自治區)發布了地理國情普查公報,已發布的省級公報從內容上來說與全國公報有著較好的銜接,從全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視角描述了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鐵路與道路、居民地與設施等6類地理國情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3],在描述其面積與構成時主要表現為3種形式:
(1) 以簡練的文字描述省域各類地理國情要素的數量、構成比例,如江蘇省、上海市地理國情普查公報。
(2) 以簡練的文字和豐富的統計表格,按照地市或地理分區、海拔分區和坡度分區等單元描述各類地理國情要素的面積和結構,如湖北省、江西省等省級地理國情普查公報。
(3) 以簡練的文字和專題地圖中的統計表格,按照地市、海拔分區和坡度分區等單元描述各類地理國情要素的面積和結構,如吉林省等省級地理國情普查公報。
3種方法表示的地理省情信息詳略雖有差別,但都未能以需求為導向較全面地展示普查成果精華,如公眾普遍關注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以及自然和社會經濟地理單元等都未能表示;同時都未能細化至縣(區)級單元來描述地理要素的數量和結構,難以為縣(區)級用戶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支撐。按照《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國發〔2013〕9號)的要求,依據“有價值、可公布、受關注、可獲取”的原則,省級地理國情公報有必要進一步豐富內容,本文以武漢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公報圖件設計為例探討省級公報的內容和表達設計。
1.2.1 省級公報的特點
1.2.1.1 完整性
已發布的省級地理國情公報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地理信息;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鐵路與道路、居民地與設施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地理信息。同時省級公報大都從海拔、坡度等方面分區分類統計地理要素的面積和構成比例,其內容與全國公報做了很好的銜接。但是作為全面展示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的權威平臺,服務于省、市、縣3級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公眾,用戶廣泛、需求多樣。省級公報還應充分展示普查成果中一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地理國情要素,如公共設施、社會經濟單元等,以滿足廣泛的社會需求。
1.2.1.2 協調性
省級地理國情公報的內容與全國公報做了很好的銜接,將全國公報中宏觀、概括的基本地理國情信息內容具體化至省域內。但由于我國非全覆蓋地發布省級以下公報,因此省級公報既要完整、全面地反映地理省情整體情況,也要反映下轄市、縣的主要地理國情信息,為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提供地理國情信息服務。
1.2.1.3 地域性
我國幅員遼闊,自南向北、從東到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都差異很大。在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中,全國多個省市在遵循全國統一的《地理國情普查內容和指標》規范基礎上,根據本省(直轄市)的地域特征和實際需求,補充調查了有地域特征的地理國情要素。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增加了枸杞產地、硒西瓜產地,四川省增加了蘆山災區恢復重建普查一級類等。基于區域性地理信息需求的不同,省級公報必須根據地理省情特征和信息需求,以普查和監測成果為依據補充有地域特點的地理省情信息,特別是受關注度高的社會經濟地理單元等。
1.2.1.4 擴展性
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是為眾多的用戶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服務,而不是針對特定用戶,因此采用的《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GDPJ 01—2013)技術規定中地理國情信息分類標準,與各部門用戶使用的地理信息數據分類不完全一致,對普查成果的推廣應用有一定的制約。從長遠來看,只有普查成果和各部門均采用相同或兼容的地理信國情息分類系統,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普查成果的信息服務功能。
目前基于普查成果數據庫,通過對標進行重分類后進行數據篩選或統計分析為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盡可能有實用價值的信息服務。當普查數據分類無法完全與相關部門一致時,可注明差異后發布,為相關部門提供這類數據的比對參考。如地理國情普查中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認定的耕地,不包含土地資源管理部門認定的部分耕地,如未經合法變更,而實際已經種植果樹、經濟林等原認定的耕地。因此,普查數據中耕地面積較小,但作為目前實際耕作的耕地數據,依然可為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提供服務。
1.2.1.5 主動性
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基礎測繪成果,所提供的服務將從傳統基礎地形數據,拓展到更廣的服務功能,這需要其他政府、相關部門和公眾有一個認識過程。地理國情公報是推廣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應用的重要媒介。公報不僅要全面反映普查成果,而且可以參考《中國地理國情藍皮書(2017版)》等資料,采用簡潔的文字說明或索引,概括性地描述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成果在區域自然資源稟賦與利用、地表生態格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空間分布整體狀況等方面的應用,引導生態環境、教育、衛生等相關部門或行業關注和應用普查成果,從而擴大地理國情普查的影響力和服務能力。如藍皮書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題分析了城鄉居民居住地的就醫可達性,為衛生機構優化布點提供依據。
1.2.1.6 動態性
已發布的省級地理國情普查公報以文字、表格和專題地圖等多種形式組合的表達方式,反映了省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數量特征的現狀特點,但考慮地理國情信息的常態化監測,還需要不同時期的各類專題信息對比來反映地理要素的發展變化規律,因此展現地理省情的動態性就尤為迫切。
1.2.2 省級公報內容編排
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是從地理空間的視角,系統地描述中國地表自然資源稟賦與利用、地表生態格局、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特征。基于該成果編制的地理國情公報是宣傳和推廣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應用的重要手段,其服務對象廣泛,需求信息內容多樣,需求的信息詳略程度差異明顯,客觀上要求公報內容既要豐富、完整,又要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有規律的編排內容體系結構,才便于讀者閱讀理解。按照人類認識地理省情的特點,可遵循“先綜合再分類,先自然再人文,先全域再區域,先現狀再變化,最后是擴展內容”的原則編排內容。可按照全國公報的結構先描述自然省情概況、人文省情概況、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然后描述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最后安排拓展內容。
省級地理國情普查公報適合以專題地圖、統計圖表為主,綜合運用文字、數據等多種形式來表達地理省情。
專題地圖和統計圖表是主要的表達形式。省級國情公報展示的主要內容是地理空間數據,受圖幅大小和數據保密的限制,不宜采用大比例尺地圖表達地理國情要素的大小、形狀和空間分布;可采用小比例尺圖示意性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和規律,同時采用統計圖表表達各統計單元中地理要素的數量和結構特征,在反映各單元的主要地理國情信息的同時反映各單元間的地域分異特征。與專題地圖相關的統計圖表盡量安排在專題地圖內,以便于閱讀;如果描述的縣級單元太多,可將多類信息組合,單獨編制統計圖表。
文字和數據是重要的表達形式。①采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和具有重要意義的數據,概括介紹省域和重點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況、地理極值、地域特征和規律,引導讀者快速了解地理省情概貌;②采用語義明確的說明文字和數據,簡要介紹公報中不宜介紹的普查和監測數據,供有潛在需要的用戶了解;③在公報最后列出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可應用的領域,引導相關部門應用普查成果,提高基礎信息的服務能力。
2.2.1 專題圖總體設計思想
專題地圖圖幅大小與公報大小一致,以單頁圖幅為主,各圖幅中主圖、圖表的大小和位置盡量保持一致或相似,統計單元及順序保持統一;當縣級統計圖的統計單元過多,可采用展開頁表示主圖。
專題地圖的版式設計應注意各圖幅的地圖比例尺、圖幅版式的協調統一。主圖優先配置在圖幅的重要位置,如圖幅上方或左上方;圖表、表格和文字說明配置在專題圖下方、右方或其他空白處,主圖比例尺設計要注意圖面布局均勻、松緊適宜。
專題圖設計應特別重視易讀、簡潔、莊重和嚴肅的風格。專題圖采用常見、易讀的表示方法,顏色和符號設計有象征意義、易于聯想,盡量采用習慣用色和符號;地圖注記主要采用公報中常用的黑體、宋體、楷體等字體;圖廓采用內細外粗的黑色實線。
統計圖表設計采用常見易讀的直方圖、堆疊圖、折線圖等表示數量和比重;餅狀圖、環狀圖、田字形圖、三角形圖等表示數量結構。
2.2.2 專題圖表達方法
專題地圖采用常見易讀的質底法、范圍法、定位線、定點符號、分級設色、分區統計圖表,以及點數法(格網密度分級)。
質底法和范圍法主要用于表達面狀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的狀況。其中質底法主要用于表達地形地貌分區和地表覆蓋分區;范圍法適用于表達地理要素或地理單元分布范圍。
定位線和定點符號主要用于表達線狀或點狀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與分布狀況。其中定位線主要表達交通網絡和河網;定點符號適用于表達旅游景點等空間數據非保密要素。
分級設色和分區統計圖表適用于表達以統計單元為單位的地形地貌、地表覆蓋、地理要素等數量和結構比數據。相比較而言分級色更適合表示密度、比重等相對指標;而分區統計圖表更適合表示絕對數量和結構指標。
點數法(格網密度分級)適用于表達學校、醫院等點狀公共設施分布狀況。當比例尺較大不宜公開點位或比例尺太小點位高度重疊時,可采用圖中約1 mm2格網分級色表示,其中分級色表示數量密度或面積比重。
地理省情信息中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較小,而人文地理要素更新較快。從反映常態化監測成果的需要出發,對于較大規模的地理單元、交通線、旅游景點等發生變化,可采用范圍法、定位線、定點符號等原表示方法表示,但應采用不同顏色或形狀的符號突出表示變化要素。其他地理省情變化信息,根據該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分別采用分區統計圖表、統計圖、統計表或說明文字表示。如圖1所示,采用分區統計圖表、統計圖表示時,由于變化量相對現狀很小,適宜采用變刻度才能較為直觀的表示出變化量,上部描述現狀的單位刻度值為1000,下部描述變化的單位刻度值采用10,并采用兩種顏色分別表示增加和減少量;在描述地理國情要素隨時間變化狀況時,使用折線圖或柱狀圖都有利于對比多年信息,傳達地理要素的變化趨勢與變化幅度。

圖1 變化信息圖表設計
省級地理國情公報綜合采用專題地圖、統計圖表,有機結合文字和統計數據,在符合保密的原則下,綜合、一覽、直觀地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的豐富成果, 特別是通過普查成果應用說明,有效引導各級政府、部門、公眾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為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各類資源配置、推動生態系統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