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林
近期,中東諸多新變化值得關注。一方面是長期執政的政治強人紛紛垮臺。在阿爾及利亞,82歲高齡的總統布特弗立卡在民眾持續抗議下被迫辭職;在蘇丹,執政30年的總統巴希爾被軍方罷黜。另一方面也有埃及總統塞西等新一代強人謀求長期執政。再聯系到2011年中東劇變后中東國家民主化道路失敗,中東政治轉型似乎已無所適從,進退維谷。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文官政府與軍人/威權統治之間翻烙餅,乃是政治轉型的通病。民主制度主要解決的是表達民意、選舉領導等程序合法性問題,其本身并不能解決生產關系落后、財富分配不公等深層問題。相反,在很多情況下,民主只是為不合理統治模式披上現代外衣,使國家陷入持久的政治衰朽狀態。就此而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是個巨大的豆腐渣工程。不帶感情地說,正是由于民主政體運轉失靈,才使中東軍人/威權政府長期存在。某種意義上,軍人執政之于文官政府,相當于電腦死機后的重啟。
然而,軍人政權也不是解決政治困境的萬能靈藥。這類國家因程序合法性不足,因此更加注重實質合法性,即通過實實在在的執政業績贏得民眾認可和支持。從政治實踐看,這類政權的執政路線有兩條路徑可供選擇:一種是繼續向下看,拓寬政治參與和執政基礎,政策綱領切實體現民眾意愿,向人民當家做主方向發展;另一種是轉而向上看,由最初的小資產階級專政,轉為大資產階級專政,甚至演變成權貴政治和家族獨裁。實踐表明,中東多數威權/強人統治大多走上后一條道路,由此導致其日漸失去民心。2011年中東劇變中,穆巴拉克等強人政權紛紛垮臺,與其歸咎于威權政體本身,不如說是執政者背離人民,最終被人民所拋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解決中東政治轉型翻烙餅問題,出路不在政體變革本身,而是從發展經濟上想辦法。正如習近平主席2016年1月21日在阿盟總部演講中所說:“中東動蕩,根源出在發展,出路最終也要靠發展。”與政體變化相比,多數民眾更關心的還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計問題。尤其這些年來中東經濟形勢不佳,民生問題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支機構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AMF)統計,過去數年中,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面臨預算赤字。2017年阿拉伯國家經濟增長率只有1.9%,相當于全球經濟增長率的一半。這次阿爾及利亞、蘇丹政局變動,表面是民眾厭煩老人政治,實則是民生艱難引發民眾不滿。基于此,發展才是解決中東問題的關鍵之舉。
事實上,中東國家在經歷了2011年中東劇變以來,日益認識到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這幾年,沙特出臺“2030愿景”,擬將非石油收入提高6倍,謀求擺脫荷蘭病和石油詛咒。埃及推出一系列經濟發展舉措,如拓寬蘇伊士運河、興建新首都,實施“本地工業發展戰略”(LIDS)等。其他國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
需要指出的是,中東國家解決發展問題依舊任重道遠。
從內部看,中東國家一直缺乏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條件,包括穩定的安全環境、良好的商業環境,以及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和開放包容的價值觀。而且,中東國家至今仍未真正吸收教訓,對經濟路線做出調整,反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誘導下,沿著新自由主義道路繼續狂奔。
從外部看,中東國家振興經濟外部環境相當嚴峻。目前,世界經濟總體仍未從經濟衰退中完全走出來,由此直接影響中東國家經濟恢復。同時,發達國家寶刀未老,新興工業國群體性崛起,中東國家謀求工業化面臨激烈競爭。此外,西方大國從掌控中東的角度出發,不愿意中東實現經濟自主。
在這些背景下,中東國家要想實現發展,進而緩解政治轉型亂象,還需要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努力。▲(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