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內容摘要:經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首次審議的《民法典分則各編(草案)》的人格權編,在激烈的爭論中終于面世,并且向全國公開征求修改意見,不僅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們的充分肯定,而且也得到了公眾輿論的好評。這部法律草案植根于中國獨特的實踐土壤,總結了《民法通則》實施以來確認人格權、保護人格權的豐富經驗,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民事主體享有的人格權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整部草案的邏輯結構嚴謹、和諧,既與《民法總則》的一般性規定相一致,又與民法分則其他各編相關內容相一致,且自身體系完整、自洽,重點突出,是一部比較成功的法律草案。該編目前還存在部分邏輯上的不足,例如將人格權編規定在分則的第三編,與《民法總則》第2條與第五章規定民事權利類型的順序不一致等,在下一步的修訂中應當進一步解決。
關鍵詞:民法典 人格權編 邏輯結構 人格利益 人格權
中國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039-(2019)02-004-15
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首次審議的《民法典分則各編(草案)》包括了人格權編,使多年爭論的人格權法在民法典中是否獨立成編問題有了一個結論。面對《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第一次審議稿)》,〔1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公開征求意見以后,社會各界的評價也很高。不過也有一些負面評價,認為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邏輯性不強,內容不夠好等。筆者的看法是,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有很嚴格的邏輯結構,主要內容也完全符合人格權法的立法要求。從21世紀開始,在世界范圍的民法典編纂中,我國目前編纂的民法典是第二部,對其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夠代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潮流,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應該能夠擔負起這一重任。
一、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外部邏輯結構
邏輯是一部作品的生命,作品的邏輯結構猶如支撐整個人體的骨骼。〔2 〕強烈的、嚴格的邏輯性會使作品形成一個整體,能夠抓住閱讀者的心靈,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這就是“準確地運用思維形式就為準確地思維提供了必要前提” 〔3 〕的邏輯力量。一部法律也是這樣,必須具有強大的、嚴格的邏輯結構,否則,就沒有強大的感染力,不可能成為一部成功的法律。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在這一點上,基本上做到了邏輯嚴謹,具有這樣的邏輯力量。
研究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邏輯結構,應該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是人格權編草案的外部邏輯結構,是它作為民法典的一部分,與《民法總則》及民法典分則各編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做到了和諧、順暢;另一方面是人格權編草案本身的邏輯關系,是否做到了圓滿、自洽。
民法典人格權編是民法典分則各編的一部分,一方面是民法典的組成部分,與民法典是一個整體;另外一方面又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可以稱之為人格權法。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基于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它首先必須是民法典整體的組成部分,服從于民法典的總體邏輯結構,要求自己與民法總則和分則各編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成為民法典邏輯結構的組成部分。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在這方面是成功的。
(一)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與《民法總則》之間的邏輯關系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將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出具體規定。〔4 〕正因為如此,民法典分則各編都必須服從于《民法總則》的邏輯結構,作為其邏輯結構中的一個環節,人格權編亦須如此。通過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具體內容,可以看出,其與《民法總則》之間的邏輯關系是穩妥的、融洽的、順暢的;與《民法總則》相互協調、構成一體。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人格權編案與《民法總則》規定的民事權利
《民法總則》第五章規定民事權利為七個類型,分別是人格權、身份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股權及其他投資性權利。在該民事權利體系中,人格權是其中之一。民法分則作為《民法總則》的展開,人格權編須與民事權利體系互相銜接,成為一體,才能實現總則與分則的協調一致。《民法總則》規定的身份權對應的是婚姻家庭編,物權對應的是物權編,債權對應的是合同編與侵權責任編,繼承權對應的是繼承編,知識產權有單獨的知識產權單行法,股權等權利有公司法等法律相對應。上述六種權利類型都有分則相應的一編或者單行法律來規定。如果民法典分則不規定人格權編,民法總則與分則之間的邏輯結構就不完整、不圓滿。人格權編放在民法典分則之中,就使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體系的規定,與民法典分則之間構成圓滿、完整的邏輯結構,相互協調、銜接,不存在邏輯上的殘缺和不足。
2.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的抽象人格權與《民法總則》的規定
抽象人格權包括一般人格權、自我決定權和公開權,是人格權體系中的具有權能性的權利。〔5 〕在民法典中,總則對一般人格權和自我決定權的規定,與人格權編草案中規定的一般人格權、公開權相互照應,形成了抽象人格權的體系。
一是一般人格權。《民法總則》第109條規定的人格尊嚴是對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德國人基于對具體人格權的立法規定不足,因而引用基本法的人的尊嚴概念,創造了一般人格權。〔6 〕《德國民法典》明文規定五種人格權,分別是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與姓名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法發生了重大變革,人格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德國司法面對保護人格權的急迫需要,用一般人格權保護民法典沒有規定而又須保護的具體人格利益。在《民法總則》規定人格尊嚴的基礎上,人格權編草案在第774條進一步規定,“除本編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使總則的規定與人格權編的規定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二是自我決定權。自我決定權原本是人格權的自我決定權,〔7 〕《民法總則》將其進一步擴展,成為全部民事權利的自我決定權,〔8 〕即第130條:“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原本規定了自我決定權的條文,〔9 〕但是與《民法總則》第130條相重復,因此刪掉。民事權利的自我決定權就包括人格權的自我決定權,人格權編不規定,使邏輯關系更為清晰,不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三是公開權。公開權是美國法的概念,是指當自然人的人格權客體即人格利益有財產化的可能時,如果公開使用所形成的利益應該歸屬于權利人本人。公開權也叫人格商品化權、商事人格權,屬于抽象人格權。例如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等,一經使用就會產生財產利益。這種財產利益被他人侵害后,也是對人格權的侵害。《民法總則》沒有規定公開權,人格權編草案第776條規定:“民事主體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姓名、名稱、肖像等,但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許可的除外”。這確認了公開權。
上述三個抽象人格權與《民法總則》協調統一,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邏輯上的整體,是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的抽象人格權體系的邏輯結構圓滿。
3.人格權編草案規定死者人格利益保護與《民法總則》規定的胎兒利益保護
對自然人的人格權保護,是保護自然人自出生到死亡期間所享有的人格權。自然人出生后,其人格權受到法律保護;死亡后,其人格權也消滅。由于自然人在出生前存在一個孕育的過程,胎兒的人格利益應當得到保護;自然人死亡之后,他的一些人格利益也須得到一定時間的保護。筆者把胎兒人格利益保護和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統合起來,稱為自然人人格利益的延伸保護,把自然人的胎兒、生存期間和死者這三個階段連成一個整體,才能構成對一個自然人人格利益的完整保護。〔10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主體部分,規定了對自然人出生后至死亡之前的人格權益保護。對于胎兒的人格利益保護,《民法總則》第16條關于“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的規定,確定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包括對胎兒人格利益的保護。例如胎兒在母體中受到他人侵害,娩出后有權請求賠償。對于死者的人格利益保護,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第777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父母、子女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和父母的,其他近親屬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典在對人格權益的延伸保護上,《民法總則》與人格權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個整體,邏輯結構清晰、完整。
4.人格權編草案規定人格權請求權與《民法總則》規定的侵權請求權
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利保護請求權,需要相互配合,保護好人格權益。《民法總則》第120條規定了侵權請求權,即:“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不同,而與物權請求權相似,都是民事權利本身包含的保護請求權,而侵權請求權是新生的權利。人格權編草案第778條規定:“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民事主體依照前款規定提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第779條規定了認定行為人承擔侵害人格權民事責任應當考慮的因素,第780條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的禁令。
有些人對人格權編草案規定人格權請求權提出批評,認為這些規定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完全重合,是違反法律邏輯的。〔11 〕這種看法不對。將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相混淆,屬于立法層面上的錯誤,〔12 〕學者應該理解。不過,《物權法》規定物權請求權,也與《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請求權相重復,為什么對此沒有進行批評,而偏要對人格權請求權的規定提出質疑呢?保護一個民事權利,須用兩種請求權體系進行保護。〔13 〕不過,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第二次審議稿)中,已經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糾正,使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界限逐漸劃清,對此不應再持批評意見,而應對人格權編草案規定人格權請求權與《民法總則》規定侵權請求權在邏輯上的自洽性,予以充分的肯定。
5.人格權請求權的責任方式與侵權責任方式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第778條規定的人格權請求權的民事責任方式,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這與《民法總則》第179條規定的11種方式相銜接,構建在該邏輯結構之內,關系和諧。
從以上這五個方面來看,可以得出結論,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與《民法總則》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保護方法等方面的規定邏輯關系順暢,相互銜接,構成完整的邏輯整體,沒有明顯的沖突,邏輯結構清晰、明確。
(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與民法典分則其他各編的邏輯關系
民法典人格權編與分則其他各編之間最基本的邏輯關系,是對民法典人格權請求權與分則各編之間的關系要求,至于其他內容,各有不同,不相沖突即可。
1.人格權編草案規定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編草案規定的侵權請求權
人格權編第778條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的一般規則,即:“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民事主體依照前款規定提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這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第二次審議稿)規定的侵權請求權相互配合,協調一致。侵權責任編草案第944-946條規定,損害賠償責任請求權基本上是侵權請求權,而人格權編草案第778條規定的其他救濟方式則為人格權請求權。這樣的邏輯結構比較嚴謹。
2.人格權編草案規定人格權請求權與合同編草案規定的違約責任請求權
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的人格權與合同編草案規定的合同法規則,本為不相同的法律關系,但是在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損害他人利益時,違約責任中的損害賠償責任是否包括精神損害賠償,不無疑問。最高人民法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鮮明的,認為違約責任不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名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通過這個名稱,就限制了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即違約責任不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14 〕
在實踐中,如果違約行為造成了對方當事人的精神損害,則須依照民事責任競合的規則,提起侵權訴訟,方可得到精神損害賠償的救濟。這就要根據《合同法》第122條關于“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如果按照違約責任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不能得到支持。這對保護合同違約的相對人合法權益不利,應當予以改進。精神損害賠償救濟的是人格利益以及身份利益的損害,如果違約行為造成了債權人的人格利益或者身份利益的損害,當然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第78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就與合同編草案之間就這個問題形成了一個順暢的邏輯關系,不僅補充了合同編草案存在的問題,而且也符合世界民法立法潮流,簡化了訴訟關系,更加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民事權益。
3.人格權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人格權請求權是由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的救濟方法,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由民法典合同法編草案規定的救濟規則。當權利人的人格利益被不當公開而獲得利益,就會出現不當得利之債與因侵害公開權而產生的人格權請求權形成責任競合關系。例如,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他人肖像獲得利益,肖像權人受到損害,利用肖像的一方獲得非法利益,就形成了不當得利請求權與人格權請求權的競合關系。對此,人格權編草案第778條不僅與合同編草案第768條規定相互銜接,而且與侵權責任編草案第959條規定相銜接,構成完整的邏輯關系。
4.人格權請求權與離婚過錯損害賠償請求權
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的人格權請求權與婚姻家庭編草案第869條規定的離婚過錯損害賠償之間的關系也是和諧的。人格權受到損害可以主張賠償責任,與婚姻家庭編關于離婚過錯損害賠償請求權即因人格權等受到損害而產生的請求權,相互協調,形成順暢的邏輯關系。
5.人格權編規定草案的人格權請求權與物權編草案規定的物權請求權
人格權編草案第778條規定的人格權請求權與物權編草案第31—34條規定的物權請求權也是相互協調的,都是絕對權請求權,構成絕對權保護自身權利的請求權體系。
從上述這些方面來看,人格權與其外部的邏輯結構,包括《民法總則》和分則各編的關系是融洽的、圓滿的,沒有邏輯上的問題。
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內部邏輯結構
(一)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內部邏輯體系完整、結構分明
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主要借鑒的是德國法立法傳統,即潘德克吞體系,特點是總則、分則分明,在對具體規則進行詳細規定的基礎上,對于共通的規則按照抽取公因式的方式,抽出來規定在總則中,因而形成了一般性規則與具體規則相結合的立法方式。民法典的邏輯結構有總則和分則之分,在民法典分則各編的內部也存在總則與分則的邏輯關系,形成民法典分則各自的鮮明邏輯結構。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內部邏輯結構分明。第一章“一般規定”就是人格權編的總則,第二章至第六章就是人格權編的分則。前者規定的是人格權的一般性規則,后者規定的是具體人格權的具體規則,實現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總則部分和分則部分之間體系完整、結構分明、關系順暢,是典型的“總-分”邏輯結構。
(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總則部分的邏輯結構
人格權編草案的第一章即總則部分的邏輯結構是:首先,規定的是抽象人格權,即第774條規定了一般人格權,第776條規定了公開權。這些規定與《民法總則》第130條規定的自我決定權包括人格權的自我決定權,形成了抽象人格權體系。其次,規定的是人格權的一般原則,即第775條規定的人格權不得放棄、轉讓、繼承及不得進行非法限制的原則。再次,規定的是人格權益延伸保護——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規則。第777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受到侵害,其近親屬可以行使請求權,保護死者的上述人格利益,與胎兒的人格利益保護形成完整的人格利益延伸保護體系。最后,規定的是人格權請求權。在第778-782條,不僅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的概念和具體方式,還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的權利內容(第779條)、人格權請求權中的禁令(第780條)、某些人格權請求權的行使方式(第781條)和違約引起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格權請求權(第782條),內容完整,措施具體,關系清晰。
(三)民法典人格權編分則部分的邏輯結構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的分則部分,對具體人格權的內容和規則的規定,規則比較完備、內容很充實。
人格權編的內部邏輯關系還體現在分則部分規定的具體人格權的內容上。從第二章開始規定,人格權編草案的總體邏輯結構是先規定物質性人格權,后規定精神人格權,即首先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之后規定了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
1.身體權的排列順位前置
在自然人的具體人格權中,最重要的是物質性人格權。因此,第二章規定的就是物質性人格權,確定了它們的法典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格權編草案規定物質性人格權中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就是提高了身體權的地位。《德國民法典》第823條規定這三個人格權的先后順序是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15 〕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只籠統地規定了“生命健康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則規定的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16 〕通常認為這三個人格權最重要的是生命權。因為沒有生命,其他兩個權利也不可能存在。其次是健康權,因為侵害健康權會造成人的重大損失。而身體權顯然不如生命權和健康權重要,因此放到最后的位置。人格權編草案顛倒了健康權和身體權的順序,采納了德國法的排列順序,把身體權移到健康權的前邊。其意義是,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身體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主要體現在它的支配性質。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人身體的組成部分可以捐贈給他人,以救助他人,挽救他人生命。健康權維護的是身體組織和器官整體結合的功能完善發揮。身體權則是維護身體組成部分的完整性的權利,〔17 〕不僅有權維護自己身體的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支配自己身體的組成部分用來救助他人。例如為他人輸血、捐獻自己的器官為他人解決病痛、挽救生命。即使是死者,也可以在生前同意捐贈自己的身體和器官造福于他人或者社會。因此,身體權的重要性就越來越明顯。〔18 〕如果未經本人同意,直接侵奪他人的身體組成部分,就是侵害身體權;如果還造成了健康權的損害,侵害的就是健康權。人格權編草案把身體權的位置前移,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和對身體權重要性的認識,完全符合物質性人格權的邏輯結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