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強
小小說創作中,如何處理人物和故事的關系:是因人生事,還是由事套人?文本可以顯示,作家是在意人物還是在乎故事,這是兩種不同的觀念,生出的作品也是兩種形態。說到底,還是一個模式化的問題(故事有套路),因為近80%的小小說,是“事套人”。事像籠子,其中的人物被動,不自在,不自由。小小說是小說家族中一員,如果把小小說放在小說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大背景里,那么,小小說作家對突破模式、發現新意就有新的把握和方向。
我以為,小小說的第一要務是活人——寫活寫好人物。
為人民服務,心中有人民,這樣,就能與人民共呼吸。作家則為人物服務。岑燮鈞心里放著人物,他和人物共呼吸,段落、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體現在敘述中,節奏舒緩有致,語言簡潔干凈,長短句的搭配、段落的轉換,像呼吸的氣息。他不刻意追求情節的曲折,更為注重人物情感的微妙之處,往往采取不了了之的結尾。《出納》中,出納周嘉根,是個刻板而又較真的人,可謂一根筋式的人物,卻是“這一個”。記得毛主席語錄: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里,忽悠居多,認真稀少。小說就是寫現實稀缺而文學補缺的人物。如果給周嘉根下評語,那么可用:認真、講究。假若截取全文的一半,保留主體那一件10元錢的事,也不失為一篇小小說。而另一半篇幅,可視為閑筆。閑筆閑在他與“出納”無關,比如,魚肉羊肉,他嫌腥;比如,妻子替他熨了褲子,他嫌褲縫不直;比如騎的舊自行車,他總是保持干凈——不沾泥塵。那種嫌,到了對賬時,多出10元錢,別人勸,都制止不住他對“十塊錢到底怎么多出來的”自行追究。糾結之中,前邊的閑筆有了呼應:他擦沒有泥塵的自行車。10元錢終于有著落:不多也不少才好,你以為多了是好事啊?!這一下,小小說有了結尾了吧?但是,來了個與錢無關的結尾:熨褲。因為,人與人之間那種關系并沒有結束,不了了之的結尾,既敞開,又返照,點亮人物的形象。如果人物是一棵樹的話,那么占一半篇幅的閑筆則是那肥沃的土壤。岑燮鈞領會了汪曾祺小說的“隨便”。
《六公公》是大樹般枝繁葉茂的家族系列之一篇。岑燮鈞有著明確的創作系列小小說的追求。緊扣六公公與六婆婆這對老夫老妻,寫出了六公公這個敗家子的形象。他順應時代、與世無爭,也透露出其活著的無奈與精明、對死的重視與清醒,其中投射了時代變化、文化暗示,這種外在和內化的政治與文化對人物生存的左右,傳遞出浙東地域的生活氣息。尤為可貴的是壽域順筆帶出了歷史經驗,其實寫了“合”——活著對立,死后圓滿。作者的敘述,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人就老了,走了——那么曲折的一生,僅摔了一跤,就壽終正寢。六公公腿的細節寫得好,但很孤立,因為前后缺乏照應,走了一輩子,就文本而言,腿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岑燮鈞小小說時而會出現方言,這里引出一個方言問題。小說中的方言是把雙刃劍:既能帶出味道,也能疏離讀者。因為小說是寫給“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看的。有兩種途徑表達:一是魯迅、余華,已做出了“表率”,用普通話敘述,將浙江的地域文化灌注在人物的行為方式之中。二是汪曾祺、金宇澄,方言為其小說增色,就是有味道,當然也是過濾了的文學語言。岑燮鈞頗受汪曾祺小說的影響。汪曾祺將小說的隨便和講究微妙地融合,當他啟用方言時,就會順筆解釋一下,像閑筆逸開,卻別有一番味道。順便說明一下,那是小說技術,也是文化底氣。
就這方面而言,岑燮鈞小小說的三北地域特色,包括方言的合理運用,使人物更鮮活、更接地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