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事泰
摘 要 時代的發展對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新聞主播首先應該具備高水平的新聞播音能力——有稿播音錦上添花,能對不同新聞文體、不同時代風貌有精準把握。同時又能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論證,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背景之下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無稿播音出口成章。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永葆活力。
關鍵詞 電視新聞;播音;評論;改變;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3-0058-02
電視新聞的播與評一直以來都是業界和學界的熱門關注點,大部分的新聞節目或多或少都和它們有交融的地方。通過對《新聞聯播》節目40年來播音語體樣式的梳理和分析,把脈時代交替下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播音風格的變化,以尋找應對當下時代環境下新聞播音的方式方法,新聞主播應該和時代共命運、與節目同呼吸,只有這樣才能當好黨的“喉舌”。同時,對新聞評論的地位、作用以及方法進行了簡單的思考和梳理,為應對時代的變化發展,新聞主播不僅要會“播”,也要懂得“評”,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質量高、時間長。
1 新聞播音的分類
新聞節目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節目樣態對主播的播音樣式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根據《中國播音學》從表達樣式上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宣讀式、播報式、談話式。
1.1 宣讀式
現在的新聞節目中宣讀式的播音運用較少,而80年代時的《新聞聯播》則是以此種方式播報。新聞內容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文件、法令、公告、章程等文體的播讀,因此整體語速慢而穩、語氣莊重,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要求極高。
1.2 播報式
播報式是現在的新聞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最常用的一種播音樣式。播報式的特點是語言簡練、流暢自如,既有新聞要求的準確、客觀,又有日常口語中的親切隨和。看似“隨意”,卻有著專業基本功的強力支撐,是一種高于生活口語的專業表達。
1.3 談話式
此種方式以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表達方式最為典型。因為節目內容包含了很多評論和講述,因此談話式的語言表達更為靈活自然,交流感也更加突出。
2 《新聞聯播》的前世今生
2.1 播音員從無到有
《新聞聯播》節目于1978年1月開播至今已有40年,在開播之初是沒有播音員主持人出圖像的,整個節目是以新聞圖像和配音的形式播出的。而同年的12月,《人民日報》刊登的葉劍英《告臺灣同胞書》需要在節目中播出,因此趙忠祥臨危受命以出圖像直播的方式對該篇文章進行播讀,他也因此成為《新聞聯播》第一位出鏡主持人,也正因為如此,《新聞聯播》開始加入了播音員主持人的出圖像播音。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下,隨著不斷地借鑒西方媒體的新聞制作方面的成熟經驗,逐漸確立起主持人口播加新聞圖像的節目樣式,最終在1988年確立起我們現在看到的一男一女男女雙播的主持人播報形式,并采用新的片頭曲沿用至今。
2.2 播音語態由“高”趨“平”
說到新聞播音的語言特點,就不得不提到“三性”“三感”,即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和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規范性”和“時代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他們的狀態如何又對其他的兩性和兩感具有引導和決定作用。“規范性”對漢語言表達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管何種文體,語言表達都要遵循普通話規范,“時代感”則是不同的年代都有適合那個年代的語言表達習慣,這又是依據不同時代背景、社會風貌、生活習氣而有所改變的。依據這兩個相對穩定的特點,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對其他四個特點進行不同程度的選擇和取舍。
例如在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國家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出于鼓勵人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播音員主持人在語言特點的選擇上既要有相當的莊重性,又要具備熱烈的鼓動性,所以那個時期的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普遍高亢,所以也就奠定了以宣讀式為基礎樣式的播音風格。而到了現如今,進入了新時代,受眾的接受習慣發生巨大變化,更傾向于輕松的接受信息,而不再愿意接受居高臨下的宣讀,所以更加親和流暢的播報式成為了現在的主流播報方式。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新聞播音的特點,并沒有水平高下之分,如果真要分出高下的的話,便是在所處時代環境下對時代特點的把握在播音語言上的精準體現。
2.3 文體的改變倒逼語體的改變
前面我們說到新聞播音是基于新聞稿件的二次創作,是以新聞文稿為基礎的,而在早年的新聞文體中,多是以端正的書面語為主,這也就決定了播音員在二度創作時的可發揮空間小而又小。
今時不同往日,新聞文稿的文體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更傾向于口語化的書面語體,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二度創作時的可發揮空間也就更大,因此也就能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把新聞信息傳達給受眾。試想,在問題已經發生巨大改變的今天,如果還以七八十年代以宣讀式為主的方式進行新聞播報,該會有什么樣的滑稽效果、受眾又該在網絡上做出如何的“過激反應”、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該會如何的大打折扣。
3 新聞評論淺析
如果說新聞播音的任務是報道事實,那么新聞評論的任務就是表達意見。對于一位成熟的新聞主播來說,新聞評論則是從內容到表達上都是個體的一次創作,這看似簡單的一次創作,背后是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的學習更新,更要學會拿捏尺度,“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媒體的發聲者、“黨的喉舌”的新聞主播,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堅定立場,雖然新聞評論是抒發自己的觀點,看似是更為“自由”的播音創作,其實不然,我理解為有規矩、有束縛的自由。張頌教授在《中國播音學》中這樣說道,“新聞評論不但有強烈的新聞性,而且有鮮明的政治性。鮮明的政治性是評論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這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做保障,勢必會影響評論工作甚至犯錯誤,央視著名的新聞評論員白巖松也說過,做事先做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首先應該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因此這是每一位新聞主播首先需要面對和重視的問題。
有扎實的政治素養保駕護航,接下來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如何做好新聞的評論工作。“評論播音必須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以理服人”這是張頌教授所提出的評論播音的特點。三個四字詞語,十二個字,但要達到這個要求卻不簡單。“知易行難”,對于很多新聞主播來說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所以對新聞評論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新聞評論能力也越來越成為各大電視臺在選拔主持人時越來越看中的能力。
進入了新時代,媒介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早的廣播到電視再到如今日臻成熟的互聯網,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變化必然對傳播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評論類日播節目《新聞1+1》,“不求優先的報道權,而求最佳闡釋權,贏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贏在探究事件機理和解決思路而非論述和總結,贏在開放性的結論而非僭越式的對錯判斷,從而在圖像評論與口播評論中建構起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關系,進而使受眾能對評論文本進行支配式解讀”,隨著受眾素質的不斷提高,對于新聞的需求已經不單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是向著“了解”邁進,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們需要從媒體中獲得鮮活的思想和獨特的角度,這正是對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不僅要求播的好,更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擁有強有力的內容生產能力。
4 結論
新聞的播音與評論能力一直以來都是播音員主持人的立身之本,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很多播音員主持人都在追求一種“有稿像無稿、無稿像有稿”的播音主持理想狀態,有稿有如“自如跳脫的情狀”,無稿則像“嚴謹縝密的談吐”,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體如何變化,把握最根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夠讓播音員主持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游刃有余。
新聞主播的成長需要長時間實踐的潤養,如果把新聞的播音和評論比作長跑,優秀的播音能力可以讓新聞主播有一個漂亮的起跑,而出色的評論能力和內容生產能力則能讓播音員主持人扎扎實實的跑完全程。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張頌.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3]張頌.播音主持藝術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4]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5]魯景超.傳媒變局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影響和要求[M].現代傳播,2006(4):237.
[6]徐恒.播音發聲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
[7]趙振宇.一項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質——關于新聞評論的三點理性思考[J].新聞大學,2007.
[8]劉楠.新聞撞武俠:央視評論部新聞創作秘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