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科學,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是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活躍的課堂氣氛和不斷追求的教學藝術是教好學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育藝術;漫談
在一堂語文課堂,有時教師認為講得很透徹,但學生還是不懂。有些常見的知識,學生還經常出差錯。更有甚者,有時老師講得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學生還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為了打破課堂上這種沉悶的氣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像磁石般牢牢吸引學生,這就取決于老師課堂上的教學藝術。我在教學中抓住了幾個方面。
一、加深學生的記憶軌跡
語文課要激勵學生的興趣,需要正確利用語文課本身的特點,要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接受新的知識。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采取“以錯誤引起學生發笑,以發笑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自如的笑聲中傳授知識,糾正錯誤的做法”,結果收到了從正面講解所得不到的良好效果。但這種教學方法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來進行,不是任何學校,任何班級都能使用的,比如,在成人高校采用這種方法就不妥當,對初中生采用這種方法就比較貼切。如,我在講授初中第五冊《芋老人傳》時,盡管這篇文章是清代文章,二難懂,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太高,課堂氣氛不很活躍,有意采用“有意錯誤”的課堂藝術,我把“何向者之香而甘也”。故意解釋為“為什么姓向的人那么香甜”,這樣一解釋,學生立刻嘩然起來,大多數學生表示反對這種解釋,一部分精力不集中的學生也從糊涂、走神的狀態中震驚過來,洗耳恭聽如何是好。又將“尚何芋是甘”,解釋為“和尚的什么芋是甜的”。這樣,采用“有意錯誤”,既不使課堂一直軒然哄笑,又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或許10年后還能記起此時的笑語,終身難忘。
二、激發情趣,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教師要有較高的智力素養,要有較高的教學機智教學力求一個“活”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活,聽得活,練得也活。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教師應因文制宜,采用有特色的教法,傳達其獨特引人入勝的地方,使得每一堂課就像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學生,激發學生的情趣情趣,在語文教學乃至其他教學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一教材,教學情趣不同,而教學的效果也不同。因而有不少的老師在這方面很費心計,或以課外資料為課堂教學增色,或以故事情節提高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完成教學任務。
幾年來,我試著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給學生講“表達”一詞的時候,讓學生懂得“表達”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插入了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對男女青年正在談戀愛,男青年想表達自己對女青年的愛情,但是,男青年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于是就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了兩句話……”講到這里,我就有意停下來,讓學生揣摩,這時學生的情趣已被激發起來。有的學生大聲地說:“老師,他想到的是哪兩句詩?”此時,我才慢慢朗讀出來:“你是天上明恍恍,我是地下水蕩蕩”,剛讀到這里,本來就不平靜的“水面”頓時掀起了波浪,更使課堂增添了光彩,使整個班級沸騰起來,精神振奮,情趣猛增,完成了當堂課的教學任務。
三、提出質疑,捕捉智慧的火花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有動有靜、有張有弛、有開有合的節奏感極強的藝術。急時像瀑布,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激起學生“沉睡”的思維;緩時似清泉,不慌不忙,涓涓流淌,漫入學生干渴的心田,在關鍵時候提出質疑,會更加富有吸引力,富有刺激性。我教《中國石拱橋》一文時,對于盧溝橋“每個石拱長度不一”提出了疑問,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提出了許多原因,甚至敢于向老師提疑,捕捉新的知識。這種不迷信老師,積極主動的思考精神是值得贊揚和提倡的。
四、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生本主義”教學法
課堂教學中,“先學后教”是對學生為主體的實踐的一種詮釋。這種“合作教學”實踐的動機,更多地是為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學習。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是不要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相反,比傳統意義上“傳道、授業、解惑”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師生關系上的“師道尊嚴”“教師權威”的傳統觀念,形成“合作教學”現代教育觀念。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這就更要求教師循序漸進、啟發引導、因材施教,幫助他們自己把分類了的知識經過重新整合,系統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共同探討一堂課的知識框架,幫助他們自己從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矛盾上去理解事物的本質,排除各種無關因素,抓住重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旅途漫長,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不但能及時抓住學生的心理,隨時變換教學方法,變換學生的情緒,增強學生的記憶軌跡,培養學生學習的靈活性;還要懂得知識的縱橫聯系,八方貫通,才能把課堂教學置身于藝術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李如密.課堂教學藝術新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8):24.
[2]沈龍明.中小學課堂教學藝術(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7.
作者簡介:郭偉(1970.08—),男,漢族,甘肅隴西人,大專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教學。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