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摘 要:在全面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與學科特征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智慧教育的顯著特征。將探索如何實現全面融合,拓寬深度融合的廣度,探索最佳整合點,開拓創新點,讓全面融合邁入更高臺階,以研促新,挖掘全面融合的深度。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一、規范管理,加大深度融合的力度
1.積極投入設備,為實現深度融合創造條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教學的信息化、現代化,前沿先進的現代設施和設備必不可少,它們是實現深度融合的基本條件。學校配置的多媒體教室、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移動終端,這些成為深度融合教學的常規載具,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成為可能。
2.教師專業技術培訓常態化,為實現深度融合提供保證
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教師的信息技術專業素養是關鍵。學校應將教師的專業技術培訓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并對教師進行持續、有層次的專項培訓。對教師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移動設備終端使用、網站使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微課、教育云、翻轉課堂等培訓,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課件制作、班級或教學博客、微課制作、教育云等比賽。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比賽等研修方式,讓老師在專業技術上迅速成長,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各個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全面融合,拓寬深度融合的廣度
在信息時代的當下,各種教育資源、教育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教育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格局。在充分抓住這一契機,全面鋪開信息技術與課程中各學科的融合,達成信息技術資源與各個教學環節的無縫連接。
1.以云平臺為切入點,讓全面深入融合成為常態
在云平臺上,教師改變傳統備教改導輔的方式,充分利用云平臺,以此為實現融合的切入口。課前,教師利用云平臺實現信息化互動交流式備課。學生可在浩瀚的云平臺上,搜索和課文相關的內容,利用QQ群、云空間交流收獲。課上,師生利用云平臺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的科學實驗演示、難以理解的抽象數學概念、學生無法感悟的語言信息等都可以在云平臺上實現與突破。課后,云平臺讓學習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無論是作業講評,或是知識補充、遷移,都可以在云平臺上互動學習,真正實現了各個學科、各個教學環節與信息技術的無縫融合。
2.探索最佳整合點,讓全面融合更加高效
我們一直積極探索最佳融合點,讓融合真正為教學服務,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首先,利用技術動態效果,突破難點。在教學二年級語文閱讀課《雷雨》一課時,“烏云壓頂”這個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教師通過畫面,借助盤古交互式液晶電子雙板的拉幕和高清顯示功能,成功地為學生創設了烏云壓頂的情境。學生專注地望著立體逼真的畫面,深刻領悟了烏云壓頂給人帶來的壓迫和沉悶感,在之后的朗讀中,學生讀得聲情并茂,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其次,利用信息集成化特點,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六年級科學課《誰選擇了它們》時。由于該課容量大,很難有效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通過找到與教學相關的有效信息,將信息資源分類集成,制成一個學生自學的網站。課上,學生通過網站,自由選擇喜歡的動物,進入相應的頻道,自主學習。學生興趣盎然,教師順勢相應引導、點撥,明確各類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高效完成了學習任務。
3.開拓創新點,讓全面融合邁入更高臺階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全面融合中,我們積極順應時代需要,緊跟時代與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工作,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在課程中培養善思樂學的陽光學生。教師結合當下最為前沿的“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開展專門的研究,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助學的全新教學理念。
執教三年級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就充分利用微課,實現課堂翻轉,改變了傳統語文課的學習模式。實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新突破。課前,教師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自制了一節微課,并上傳到云空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對這篇課文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讀文、自學生字詞、把握主要內容、弄懂課后習題、提出不懂問題等自學任務。課上,學生利用學習網站,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教師引導點撥,完成學習任務,習得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課后,將課上學習整合成微課,上傳到云空間,家長、孩子均可利用微課進行鞏固與復習。這種教學,擺脫了教師為主的教學結構,通過課堂翻轉,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這種融合是更深層次的,開創了一種新的教學結構。
再如,教學中學生利用電子書包,在平板電腦上聽課學習,針對學習內容,自由勾畫、批注、練習,并利用平板電腦的技術優勢,獲取大量多姿多彩的網絡信息資源,學生所獲取的信息量較以往融合更為巨大和深入。學生享受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和快樂,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令人滿意。
三、以研促新,挖掘全面融合的深度
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十分迅猛,只有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才能讓這種融合步入教育教學領域的前沿。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更應作為一項課題進行研究,層層推進,充分挖掘融合的深度。
融合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即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通過組織教師學習,開展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討,讓每位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學會制作課件,達到人人會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第二階段,開展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以整合課比賽為抓手,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通過集智研討、比賽提升,讓融合體現在每一個班、每一節課中。第三階段,開展了“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研究,組織一批信息技術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師,率先使用電子書包、智慧教室,進行微課、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讓信息技術不在是輔助手段,實踐全新的教學結構。正是一直以來不間斷地深入扎實的研究,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提升技術水平,讓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行之有效,不斷深化。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一條可以真正改變現有教學形式、教學結構、教學關系的教學改革之路。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手段,更是教學改革的催化劑。廣泛、深入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提升的是教學理念,成長的是教師更全面的專業素養,受益的是學生,去獲得更為充分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與實現方法[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2).
[2]蘇雙超.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更精彩[J].學周刊,2018(1).
[3]武夢雯.初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電腦迷,2017(11).
[4]李肖霞.新理念打造小學信息技術的“新課堂”[J].新課程(中),2017(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