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不合格家長也要接受培訓
荷蘭是個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可是幼齡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規矩以及對規則和權威的遵從。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沒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視。言論自由,也要在沒有歧視和對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沒有傷害的前提下進行。
在荷蘭的幼兒園,如果一個小朋友不服從團隊安排,在被教育幾次不改后,老師絕不會容忍,而會根據規定,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兒心理咨詢師的評估和治療。家長也必須配合,完成幫助孩子正常融入社會和團體的過程。有時候,家長自己也要接受培訓。如果孩子被確定為“問題兒童”,那就只能去收納有行為和社交問題的孩子的特殊學校了。
我有個荷蘭同學,他4歲的兒子在上學前班的第一周,經常去毀壞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積木,在公共場合到處亂跑。老師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腳,甚至毀物。老師就叫家長來把孩子領走了。孩子媽媽帶著孩子去幼兒心理咨詢師那里,在候診的時候,孩子要吃擺在桌上的巧克力,媽媽對他說:“你只能吃一塊哦!”他吃完了一塊再去拿,媽媽就說:“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聽照樣拿了就吃。此后,孩子連續拿了5塊巧克力吃,媽媽也重復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對孩子的行為完全沒有影響力。
這一切都被幼兒心理咨詢師看在眼里,一進診室,心理咨詢師馬上建議媽媽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療,因為她完全沒有對孩子的控制力。在進行了行為評估診斷后,醫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議,對孩子媽媽說:“一些當母親的基本能力,你還不具備,所以必須要學習。就像會計和醫生都要有執照一樣,你要通過訓練取得作為母親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資格。”第一次咨詢,醫生就嚴格訓練孩子要知道在一個場所的“領導者”是誰,并要服從;如果你自己是“領導者”,那么就要服從社會規則和法律。無理的發泄情緒和不滿,不會被姑息。
重視社交禮儀和交流
荷蘭是一個非常重視社交禮儀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個家庭聚會里,孩子被教導要積極參與和融入交流,而當著大人的面不管不顧地玩手機是不被允許的。我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孩子眾多,每次家庭聚會少則三十幾個人,多則六十幾個人,總要包個度假村或是大餐廳來搞活動。我們會給孩子們安排他們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可在絕大多數時間里(比如吃飯、下午茶和家庭游戲時),孩子們都必須參與和親人的互動。在他們的活動時間沒到或大人不允許時,他們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從美國回荷蘭探親,家庭聚會被安排在一個自助餐廳。聚會因為人多,有個傳統就是,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換個位置,好去和坐得遠的親戚也能聊到天。為此,表哥的兩個兒子,一個10歲,一個14歲,一開始他們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沒挨著父母坐,方便他們多和在荷蘭的親友自由交流。
對形式感的尊重
同中國尊重傳統一樣,荷蘭也教導孩子們對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對自律和公眾責任感的培養。想想看,在一個社交場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自我約束力嗎?而這種能力,就是從一點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會環境里學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備一些基本的禮儀和約束力,不要再說“那是歐美的自由和素質”,因為這樣的孩子在歐美肯定會被邊緣化,無法受到歡迎。素質,不是歐美才有,一些價值觀和素養是全球共通的。把放縱當自由,把任性當個性,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