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娟
筆者有幸參加了全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研究聯盟第二屆教學研討會活動,聆聽了江蘇省無錫教學能手錢云娟、湖南省長沙市教學能手姚翼毛、廣西特級教師李紅萱、日照市教學能手王琳、威海市教學能手叢琳琳和于麗平幾位優秀教師的展示課及于愛敏和校長林秀麗的團隊交流報告,受益匪淺。錢老師的沉穩、姚老師的幽默、于老師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現代的新課標理念、新穎的設計、清晰的思路、靈活的教法、愉悅的情感、親切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次活動中,我深深感覺到“走出去,總會有收獲”。
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聽課或其他教研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時機,能夠獲得很多教學經驗。專家們的講座就像是一頓頓美味盛餐,精彩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異彩紛呈。專家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和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使我深深感覺到教學技藝永無止境,教學創意永無極限。
六節課和兩節學術報告充分展示了他們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老師,不一樣的理念、不一樣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教學功底,不一樣的教師演繹著不一樣的風采,但卻展現著同樣的精彩。
總體來說,他們的課堂教學都是開放的、以問題解決為契機的。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越來越高。課堂上他們鼓勵學生個性化地學習,提倡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整個數學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例如:于老師執教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節課,課堂上老師從生活中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錢的問題入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探究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在探究時,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時學生不僅僅有條理地表述自我的觀點及想法,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相互接納和欣賞,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斷地對自我和別人的想法進行批判和反思,透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學生間的多向交流探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解決各類問題的策略,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就應是這樣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文氣息,充滿了師生的靈性和個性。聽完這些課,筆者對解決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短短的課堂40分鐘,真正是教學“無痕”,精彩“有痕”!
有人比喻說:教學過程是一個流程,它就應像一條河,有時奔騰咆哮、一瀉千里,有時峰回路轉、潤物無聲。如果說學生是水,那么教師就應是不斷變換的河道。從這個角度上說,老師的課堂簡單活潑,游刃有余,原因是他成功地扮演了學生朋友的主角,扮演了課程開發者、組織者、引領者的主角,他們始終把學生看作服務的對象。例如,姚老師的《打電話》這節課,上課伊始他就拋出了問題:請你設計一個當李叔叔遇到緊急情況能盡快通知到每個隊員的一個方案,隨后在整個學生的活動中教師都是充當的服務者的角色,適時評價、點撥,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里歡快地暢游。
下面筆者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務必對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鉆研與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更好地把教學任務解決好,教材的理解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只有明白上什么,什么是重點、難點才能上好課。學生也就學得簡單愉快。聽了這幾位專家和優秀教師的課,使我深有感觸,他們對教材理解很透徹,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
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有良好的素質才能緊緊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學過程中來,調動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讓數學課不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注重學生潛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潛力。在教學新知時,都是讓學生自我去觀察、發現、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動形式多樣,注重主體參與。他們教學新知時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的方法,而是透過讓學生去觀察、探索方法,并重視學生用語言表述。
在這次活動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我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帶給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并且不斷鼓勵學生用心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主人。他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潛力,精美的教學課件,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學有所得,也讓我深思,怎樣把各位教師的教學優點盡快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將借這次活動的東風,把優秀教師當作追趕的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我將更加努力學習,取長補短。成長需要內驅,成長需要沉淀,成長需要活材,成長需要蛻變,成長需要追求至善。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