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巧玲
摘 要:家庭教育是每一個人所經歷的人生教育的第一節課,它不僅僅是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基礎階段,更是人們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形成的基本要素。如何加強家庭建設與家庭教師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新時代
每一個家庭都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所有人賴以生存、靈魂所系、精神所依的所在,也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紐帶。在我們傳承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直觀表現,家庭、家教與家風是我們民族文化流傳的根源所在,也是社會得以穩定的精神養料,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舉措,因此發揮家教的德智效果十分關鍵。
一、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
教育應從家庭開始。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形成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引導。我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存在,在儒學教化的幾千年歷史中,以修身、齊家作為治國與平天下的準備,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個人人格價值修養以及心理品質的塑造。家是一個小國,國是千萬個家所組成的。我國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教育文化蘊含在每個家庭與人的靈魂之中,并成為我們世代相傳的歷史記憶與基因。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對傳統美德的教化與熏陶相當關鍵,而現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法律法規建設,將中華傳統美德的家庭教育體系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從而實現家庭、家教與家風的教化效果。換句話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們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更加深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兩者是互相促進、互相成就的關系[1]。
二、為“三觀教育”奠定基礎
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和諧的家庭氛圍,是營造正確“三觀教育”的基礎之一。家庭作為每一個孩子所上的第一節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無形中影響著孩子,是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是未來孩子發展的奠基性事業,對孩子的“三觀教育”的塑造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精髓應當以培養高尚的道德人格作為第一要務,并將培養道德人格放在立功立言之上。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嚴重脫節;其次是家庭教育更多傾向于功利與利己主義,并且家庭教育更加重視智育而忽略了德育,重視應試而忽略了能力;最后則是城市家庭教育往往存在溺愛現象,農村家庭教育存在愛的缺失現象。父母作為孩子品德塑造的第一任老師,應當重視言傳身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開始家庭教育,教導孩子以德為本,培養孩子遠大的志向,并且教導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人,培養孩子清廉的作風等。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應當避免溺愛與驕縱的情況,不應當過于重視才學而忽略了德行,養成孩子言而有信的優良品格。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應當適當地汲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教經驗,從而實現全民族文化素養以及道德修養的全面提升,培養孩子們的“三觀”,使每個人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都貢獻一份力量[2]。
三、家庭教育的深刻內涵
(一)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
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對國家與人民大愛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對國家富強以及人民幸福的追求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家庭教育應當結合個人理想、家庭愿景以及國家目標,使個人的風度與社會風氣進行統合。
(二)樹立道德風范
家庭教育應當以立德樹人放在最高的位置,樹立孩子尊敬長輩以及從政清廉的道德品質,并培養孩子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高尚品德。
(三)培養仁愛之心
仁愛是我國民族美德的特色,通過家庭教育培養仁愛之心,不僅能夠促進家庭和睦,更是社會和諧穩定以及民族團結進步,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基礎。
(四)培養樂學思想
家庭教育應當使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擁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求學探索精神,從而實現我國耕讀傳家的偉大優良傳統,并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繼承與追尋,從小養成樂學精神將有助于孩子在未來的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中更好地成長[3]。
(五)培養敢于擔當的偉大精神
一個人能夠成功,不僅取決于他的智力、情商與努力程度,更在于他是否擁有敢于擔當的精神。家長在孩子的日常家庭教育中,應當培養孩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精神,擁有“茍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趨避之”的處世態度,從而強化精神力量,使孩子敢于承擔生活中的錯誤與挫折,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
在當代中國,正確樹立家庭教育價值觀是時代賦予教育與家庭的重大使命,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步驟,確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必然會對社會風氣與文明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孫海霞,劉耀偉.淺談農村家庭教育對孩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J].甘肅教育,2018,67(5):45-46.
[2]肖婷.淺析家庭教育在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中的重要性[J].職業技術,2017,16(5):20-22.
[3]王盼.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1):46-4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