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體系難題與證據法革新

2019-05-11 17:51:42張玉潔
東方法學 2019年3期

張玉潔

內容摘要: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化應用,改變了傳統證據法的證據結構,也促使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以司法解釋方式認可了區塊鏈證據的合法性。但細觀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可以發現,區塊鏈證據的法治意義絕不僅限于“新興電子證據”這一簡單定位,而是對現行證據法體系的一次全面革新,如證據資格認定、原件理論和證明范式等,這是現行證據法體系無法直接回應的。因此,我國的證據法體系在區塊鏈證據的推動下,必將邁向法治主義與技治主義互動的新型證據法治形態,進而分化出“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與“線下證據審查認定規則”兩種證據規則。同時,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型科技在證據法體系中受到科技的自我抑制、法律與道德的外部阻卻。

關鍵詞:區塊鏈 電子證據 證據法革新 技治主義

中國分類號: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039-(2019)03-0099-109

引? 言

自2008年中本聰設計出比特幣以來,世界各國的互聯網金融開始邁向區塊鏈時代。區塊鏈是一種以不可復制性、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去信任、非對稱加密以及時間戳為主要特征的數據信息運載技術。通過數據加密的方式,區塊鏈技術得以將特定的數據信息存儲于眾多網絡計算機之上,實現數據信息的共享,進而消除單一存儲模式下的數據丟失難題。更為重要的是,區塊鏈技術改變了當前金融市場的信用評價體系。例如,原本需要第三方附加信用保障而實施的市場交易活動,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性、安全性等特性的干預下,市場交易活動中的信息成本和信用保障已不再那么重要。〔1 〕區塊鏈能夠清晰地展現出交易物品的真實存在狀態以及其流轉過程。可以說,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和安全性共同建立起一個互聯網系統的“信用共識機制”,甚至成為“下一代全球信用認證和價值互聯網的基礎協議之一”。〔2 〕借由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與“信用共識機制”的特征集成,區塊鏈技術的現實價值不再局限于金融領域,它甚至能夠推進并解決法學領域的諸多難題,例如選舉、慈善捐贈、合同誠信、信息安全、公平交易等。

環顧區塊鏈技術的法律貢獻可以發現,區塊鏈技術所引發的法律論爭主要集中在比特幣的監管危機以及各界人士對區塊鏈應用前景的美好暢想等方面。但“迄今為止,比特幣系統是區塊鏈的唯一成熟應用”。〔3 〕按照新興技術的發展規律,當一個高端科技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時,它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不是該技術本身所達到的高度,而是該技術如何影響其他技術的革新,從而推進人類文明的整體提升。〔4 〕因此,單純討論“比特幣”之于區塊鏈技術的科技價值,既難以體現區塊鏈技術作為劃時代科技產物的歷史地位,也難以回應法學界對區塊鏈技術的學術關懷。適逢我國杭州互聯網法院在一起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以下簡稱為“信息傳播案”)中采用了區塊鏈技術作為存證方式,并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所認可,從而在法律實踐層面描繪了區塊鏈技術的獨特法律價值。既然個案裁判與司法解釋均承認了區塊鏈技術的證據效力,那么將區塊鏈技術的學術探討從傳統的比特幣監管擴展至司法適用中來,無疑將進一步凸顯區塊鏈技術的時代價值與法律意義。

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是一個宏大且復雜的議題,而實踐層面的經驗支撐也僅限于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信息傳播案。為此,筆者將討論對象聚焦于民事訴訟領域中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化應用。嚴格來說,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將互聯網證據界定為“電子數據”,但基于論述的考慮,筆者將以“電子證據”代替“電子數據”類證據。筆者將通過對信息傳播案中區塊鏈證據的微觀考察與反思,對比傳統電子證據與區塊鏈證據的司法認定差異,進而推理出證據法變革的可能路徑。在科技與司法交相推進的背景下,筆者將為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提供一種不同于著作權糾紛與科技剖析的分析視角——證據法學的視角——并由此解釋司法活力、科技接納與證據法變革的互動關系。這一點恰恰被傳統證據法學忽視了。

一、區塊鏈技術證據化的個案考察與理論爭點

隨著2008年“比特幣”進入互聯網以來,“區塊鏈”就成為新興科技的代名詞,除了“比特幣”引發的互聯網金融變革之外,區塊鏈技術的法律應用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法律監管,也成為當前法學界爭相關注的話題。〔5 〕但是,正如法學界已經觀察到的,反復討論區塊鏈技術監管無助于全面地推進區塊鏈技術與現代法治的對接。尤其當區塊鏈技術進入立法和司法程序時,公權力機關以何種標準、態度來對待區塊鏈,將直接影響整個法律體系的革新速度。倘若無法以動態、體系化的視角來全面審視區塊鏈技術的立法定位、行政規制與司法裁判問題,那么,區塊鏈技術同其他科技的任何一次整合、創新,都將成為現行法律體系的一次考驗。因此,在我國區塊鏈技術立法尚未出臺的當下,區塊鏈證據的司法適用,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一個區塊鏈技術與法律(理論與實踐)相互碰撞、相互推進的檢驗場域。

(一)區塊鏈存證的個案反思

2018年6月,杭州互聯網法院針對一起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件進行了審理。基本案情如下:2017年7月24日,《都市快報》發表了《媽媽帶4歲兒子進游泳館女更衣室被管理員阿姨罵得眼淚都掉下來》的文章(以下簡稱為“涉案文章”),作者為都市快報社記者鄭億、林碧波。同日,享有該稿件著作權的都市快報社,將該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于該案原告杭州華泰一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華泰一媒”)。但被告深圳市道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道同科技”)主辦的“第一女性時尚網”(http://www.ladyfirst.com.cn)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原文刊登了該涉案文章,侵犯了華泰一媒的合法權益。

原告(華泰一媒)遂向杭州市互聯網法院提起侵權訴訟。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杭州互聯網法院首先從電子證據是否真實上傳至網絡、電子證據與本案的關系兩個方面,審查了區塊鏈存證方式的真實性和關聯性,隨后從侵權網頁取證技術的可信度、區塊鏈電子證據的保全以及區塊鏈存證方式的合法性三個方面,具體審查了區塊鏈證據的證明力和法律效用,最終確認原告提供之區塊鏈證據的有效性,并確定侵權事實。

從該案件的審理情況來看,該案件并不復雜,但區塊鏈存證方式的司法適用引發法學界的深刻反思:一方面,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將“電子數據”規定為法定證據類型,但未對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化應用作出制度預期。其言下之意是,區塊鏈存證能否納入電子證據的范疇,尚有待推敲。另一方面,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以及去信任等特征,已經成為它區別于其他網絡技術的標簽。但在司法領域,區塊鏈的證據屬性究竟來自于區塊鏈技術的載體身份——這種情況下,電子數據往往轉變為“書證”——還是基于區塊鏈特性而成為一種實體證據?再一方面,區塊鏈證據具有何種法律效力?該信息傳播案最引人注意的一個事實就是區塊鏈基于自身的技術特征實現了自我信用背書。這是法院承認區塊鏈的證據效力的前提,也是區塊鏈同其他電子數據的關鍵性差異。圍繞這一客觀情況,區塊鏈證據的法律效力能否重塑電子數據證明力弱的缺陷,就成為區塊鏈技術司法適用的最大疑問。

(二)區塊鏈證據的司法生成

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區塊鏈最有法學價值之處就在于,它為法學界和法律實務界引入了一種有別于傳統電子證據論證模式的“證據自證”模式。在不久的將來,“所有涉及記錄和驗證的領域,包括司法過程中的證據保存、提交和驗證,都可以借助區塊鏈技術來完成”。〔6 〕這是因為,區塊鏈不需要通過各類證據的組合以及鏈式論證來驗證自身的真實性,它本身就能夠完成自身的真實性檢驗。與之相對應的,傳統電子證據便無法做到自身的證成。盡管單獨一起“信息傳播案”無法為法學界提供足夠的經驗支撐,但忽視這一案件的深層證據學價值,也將是我國法學的一大損失。因此,深入挖掘該“信息傳播案”背后的證據學原理與運行邏輯,本身即是對證據法的推進。從信息傳播案的裁判文書可以發現,區塊鏈的證據應用大致劃分為三階段:

其一,區塊鏈證據的技術生成。首先,華泰一媒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保全網”提供的谷歌公司開源程序“puppeteer”對侵權網頁中的涉案文章進行抓取,獲得“第一女性時尚網”的侵權網頁截圖。該網頁截圖表明,“第一女性時尚網”所發布的文章同涉案文章完全相同。隨后,“保全網”通過開源文件傳輸工具“curl”獲得侵權網頁的源代碼,即http://www.ladyfirst.com.cn,并確認侵權網站系“道同科技”所有。之后,“保全網”通過浙江千麥司法鑒定中心,對取證工具“puppeteer”程序和“curl”程序的技術功能進行司法鑒定,確認“puppeteer”程序和“curl”程序具備網頁截圖和源代碼調取的技術能力。最后,“保全網”將網頁截圖、侵權網頁源代碼和調用日志等內容計算出SHA256(即哈希值),并上傳到Factom(公證通公司,一家使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護和驗證數據的科技公司)的區塊鏈,以保證電子數據無法更改,保全了數據內容的完整性、可靠性。

其二,區塊鏈證據的司法審查。由于缺乏區塊鏈證據的有效經驗,杭州互聯網法院對區塊鏈證據的可采信性保持了審慎的審查態度。該法院分別從“區塊鏈的法律性質”“存證平臺的資質審查”“取證手段的可信度審查”以及“區塊鏈證據的完整性審查”四個方面,對涉案區塊鏈證據的有效性進行了系統論證。〔7 〕具體說來,杭州互聯網法院對區塊鏈證據法律性質的界定,主要依據《電子簽名法》第4-8條的規定,將區塊鏈證據定性為“數據電文”。隨后,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審查公證文書與審查區塊鏈存證的雙重印證方式,確認了數據電文存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法院通過審查“保全網”所在公司(浙江數秦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認可了存證平臺的資質。

其三,區塊鏈證據的司法認定。杭州互聯網法院認為,使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確應該受到客觀、公正的對待。當前的證據審查不僅要排除區塊鏈技術的“信任”光環,還應當審慎地對待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和不可刪除的技術特征,并嚴格堅持證據鏈審查的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標準。鑒于此案中“技術公證”“區塊鏈存證”“存證平臺資質”等多重證據要素的相互印證,且被告沒有提交有效的反對證據,法院最終承認區塊鏈證據的有效性。

通過上述區塊鏈證據的司法認定過程可以發現,杭州互聯網法院僅將區塊鏈證據作為證據鏈中的一個普通證據——技術公證與存證平臺資質似乎發揮了主要證據作用——卻未真正體現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存儲、去信任等特點。〔8 〕因此,該信息傳播案僅是區塊鏈技術的表層應用,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區塊鏈“假象”。但必須承認的是,區塊鏈證據同傳統電子證據的異同點,終將成為未來電子證據的重要分水嶺。事實上,法治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科技與法律的相互摩擦。在區塊鏈技術證據化應用實踐的推動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定并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第11條第2款明確肯定了區塊鏈的證據定位:“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意味著,關于區塊鏈技術的個案判斷經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上升為司法職業共同體的共識性標準。雖然司法實務界目前還無法檢驗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合理性、科學性,但必須認真反思區塊鏈證據合法化的系統性影響。例如,區塊鏈證據的合法化是否會改變當事人的存證類型、存證態度;區塊鏈證據是否會取代其他證據類型;受區塊鏈技術證明力的驅使,電子數據內部將產生何種分化;等等。對于上述設想,單純地分析一起信息傳播案,難免引發樣本不足和判斷失衡的嫌疑。為此,引入電子數據的系列性裁判,以及傳統電子數據與區塊鏈證據的比較分析,不失為一種更為科學和可信的方案。

(三)區塊鏈證據與傳統電子證據的司法比較

司法機關接納新科技的活力遠超于立法,但這并不能證明司法的非理性。事實上,司法機關僅在新科技出現之初展現出強烈的接納意愿,卻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展現出更為審慎的態度,以便于認真審視科技與法律的辯證關系。這一點,深刻地體現在我國電子證據的司法適用現狀中。為了清晰地說明我國電子證據的司法適用現狀,并科學對比傳統電子證據同區塊鏈證據之間的異同,在此以中國裁判文書網2012年之后的“民事案件”為樣本,對“電子數據”和“電子證據”兩個關鍵詞進行檢索,分別獲得4777個、15541個案例樣本。從案例樣本的反映情況來看,我國傳統電子證據的司法適用大致遭遇到以下難題:

(1)傳統電子證據的司法采信度普遍較低。據統計,在司法訴訟過程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法庭對電子證據未明確作出是否采信的判斷,其占比92.8%;明確作出采信判斷的只是少數,僅占比7.2%”。〔9 〕經分析實際司法案例發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受到電子證據鑒定難度大的影響,各地方基層法院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來辨別電子證據的可信度,由此導致各類電子證據因“未加公正” 〔10 〕“無法證明電子證據的真實性” 〔11 〕“上傳時間及內容具有容易被更改的特征……其真實性、關聯性均無法確認”等原因無法采信。〔12 〕

(2)電子證據的虛置與轉化應用。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需要通過私力取證的方式來印證電子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以及合法性。但電子證據的科技成分越高,當事人私力取證的難度越大,以至于民事訴訟領域電子證據的證明種類繁多、證明力卻極低。〔13 〕最終導致電子證據虛置的后果。加之基層法院在專家證人以及電子證據鑒定方面仍存在較大壓力,因此,司法機關在采信電子證據時總是采取一種大膽且穩妥的方案——轉化式應用。所謂轉化式應用,是指司法機關將電子證據轉化為書證、言詞證據、物證等形式加以采信。〔14 〕例如,網絡瀏覽記錄轉化為書面證據,視頻音頻證據轉化為視聽資料,以及證人遠程(或視頻)作證轉化為證人證言。其后果是抹殺了電子證據的特定范疇,否定了電子證據這一獨立證據類型。

(3)電子證據對國家公證的高度依賴性。法官是一個法律專家,并非全知全能的“哲學王”。〔15 〕他可以依據法律規定解決法律糾紛,卻無法洞悉復雜的自然科學,尤其是先進的科技產品。因此,鑒于司法機關的科技鑒定能力不足以及電子證據易篡改的風險,司法機關一般不輕易接受電子證據作為案件的主要證據,除非由公證機構予以預先公證——這實際上是借助法律運行體系,轉嫁司法成本——在公證機構對特定電子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與合法性加以認定的基礎上,司法機關僅需對該電子證據進行形式審查。這樣,作為法律專家的法官就有能力解決涉及該電子證據的民事糾紛了。換句話說,當前的電子證據證明力是與公證緊密聯系的,并嚴重依賴公證機構的公證效力。對于一個法定的證據類型而言,這無疑削弱了電子證據的司法效力。

吊詭的是,作為新型電子證據,區塊鏈技術不僅保留了傳統電子證據的全部特征,同時也實現了新科技對傳統電子證據實踐難題的重大突破:一方面,區塊鏈的分布式分類賬特征,彌補了傳統電子證據易更改的缺陷。另一方面,區塊鏈作為一種高信任機制的科技產品,本身就實現了高證明力的自我背書,有效地改變了傳統電子證據采信率低的現狀。再一方面,區塊鏈的“時間戳”技術與不可篡改特性,能夠降低電子證據的真實性證明成本,有效替代公證機構的公證職能。由此來看,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真正實現了電子證據的獨立證據價值。但是,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電子證據缺陷的彌補,無法當然性地確立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屬性。它也必須恰當地回應證據的共識性理論,否則它將陷入合法性質疑的窘境。

二、區塊鏈證據對傳統證據理論的挑戰

上述信息傳播案僅是區塊鏈技術證據化應用的開端,卻對傳統電子證據理論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既然杭州互聯網法院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已經承認了區塊鏈證據的法律定位,那么,從司法實踐領域回歸到證據理論(尤其是電子證據理論)領域的學說探討,將呈現出區塊鏈證據與傳統證據的深層次沖突。這也意味著,目前的區塊鏈證據既需要證明自身的證據法意義,又必須經受并回應證據理論的質疑。

(一)區塊鏈的證據資格認定

上述信息傳播案最具爭議的是關于區塊鏈的證據資格問題。這是確定侵權事實的前提之一,也是該案同一般侵權糾紛的最大區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第104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組織當事人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并針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說明和辯論。能夠反映案件真實情況、與待證事實相關聯、來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規定的證據,應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據此,區塊鏈的證據資格至少應當接受真實性理論、關聯性理論和合法性理論的檢驗。

首先,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證明是否符合真實性理論的要求?按照證據法學的基本理論,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分別包括電子證據內容的真實性、電子數據的真實性以及電子證據載體的真實性。〔16 〕在上述信息傳播案中,區塊鏈證據的內容均是從侵權網頁截圖、侵權網頁源代碼和調用日志等電子數據中直接生成。其真實性獲得了法院的確認;區塊鏈數據的生成雖然經過了原告、保全網以及公證通公司的人為介入,但該介入行為并未刪除、修改或增加任何數據信息,因此區塊鏈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具有可信性;而以區塊鏈技術為媒介的證據載體,本身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刪除的特性,從而保證區塊鏈載體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綜上所述,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證明基本符合證據的真實性要求。但須加注意的是,人為因素對區塊鏈證據中“電子數據真實性”的介入,可能改變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因此法院應當嚴格審查原始數據同區塊鏈所載數據的一致性。

其次,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證明是否符合關聯性理論要求?證據的關聯性,是指“證據對其所要求證明的事實具有的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證明能力”。〔17 〕換句話說,某項新證明的出現,如果能夠進一步印證待證事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要素Ⅰ),或者粘合案件事實碎片(要素Ⅱ),或者補強現有證據證明力(要素Ⅲ),那么該項證明便滿足證據的關聯性要求。結合上述關聯性認定要素,上述信息傳播案中的區塊鏈存證方式,只是對已有侵權事實的變相表達,并不具備要素Ⅰ和要素Ⅱ的功能——它既無進一步印證已知案件事實,又未粘合新的案件事實碎片——但由于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征和時間戳功能,使得區塊鏈存證遠比侵權網頁截圖、源代碼調取和調用信息打印等電子證據形式具備更高的證明力。因此,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證明具備關聯性要素Ⅲ“補強現有證據證明力”的功能,應當被認定為“符合關聯性理論的要求”。

最后,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證明是否符合合法性理論的要求?一般認為,證據的合法性認定包括取證主體合法性、證據形式的合法性、取證程序合法性以及證據保全與運用方式合法性四個方面。〔18 〕它是證據認定主體機械式對比法條的過程,其中不摻雜證據認定主體的私人價值評價。因此,與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要求不同,證據的合法性要求與案件事實無關,而與法律規定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只要法律承認區塊鏈技術的合法性(或不禁止區塊鏈技術的社會化應用),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證明就具備證據的合法性要件。實際上,除了有違倫理的科技發明(如克隆人、代孕)之外,科技的中立性、價值無涉性以及科學性等特征,能夠在新興科技與法律之間建立天然的正當關系。新興科技(如區塊鏈技術)作為證據的合法性認定只是現行證據法體系的必要程序而已。

綜上所述,基于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證明符合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以及合法性要求,能夠在法律層面獲得相應的證據資格和證明能力。但是,這并非是說每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所生成的證明材料均可以視為合格的證據。即便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如何明顯,區塊鏈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認定都應當成為每一個民事案件的前置性程序,以此來保證區塊鏈存證數據的真實性。這也是目前區塊鏈技術本身難以解決的最大難題。

(二)區塊鏈證據究竟屬于原件還是復制件

上述信息傳播案的重要爭議之一就是區塊鏈存證文件的屬性——原件還是復制件?原件論者認為,電子證據具有完整性復制、功能等同等特點。只要電子信息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它就具有同原件相同的證據效力(即“視為原件理論”),而無論其載體是否為原件之載體。畢竟電子證據取證的目的在于證明案件事實。據此,“只要屬于精確復制或具有同等功能的”的區塊鏈證據,〔19 〕應當視為電子證據原件。而復制件論者認為:“電子信息的生成、傳播、修改和儲存都是以肉眼無法識別的方式進行的,書證化的電子證據其本質已經是復本,而非原件。” 〔20 〕盡管我國司法機關已經敏銳地認識到電子證據原件式取證的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電子證據復制件的證據效力,但無論是《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還是司法實踐,始終在堅持電子證據的原件審查。這主要是因為,庭審中的電子證據往往很難提供原始數據,而只能通過網絡打印、拍照或截圖等方式存證、質證——后一種方式極易造成電子證據的修改、刪減——恰是因此,在區塊鏈技術具備足夠強的證明力的前提下,證據提供方仍需要通過技術公證與資質審查的方式驗證電子數據復制件的真實性。然而,爭論雙方并沒有揭示區塊鏈與“原件—復制件”之間的邏輯聯系:原件論者無法解釋區塊鏈證據的“去中心化”存儲模式對原件證據理論的顛覆(每一個保存涉案文章的區塊都是原件,同步保存或修改);復制件論者則無法解答為什么“杭州互聯網法院未要求原告舉證區塊鏈復制件證據與網絡原件一致”不影響證據的有效性。事實上,并非爭論雙方不想回答上述質疑,而是傳統證據法學理論難以對此提供理論支撐。

質疑引發思考,卻不能當然地證立區塊鏈的證據屬性。為了提高電子證據的證明力,法官與當事人通常會尋求證據原件的支持,但并非所有的證據均需要提供原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2條規定:“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要求被調查人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制件。提供復制件的,調查人員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其來源和制作經過。”這一規定既是電子證據原件取證困難下的折中方案,同時也是以犧牲電子證據的證明力為代價的。雖然“證據原件”不再是電子證據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但基于算法優勢而保障電子證據真實性的區塊鏈技術,則可以成為提升電子證據有效性的補充條件。根據法律經濟學的觀點,電子證據的有效性相當于證據重要程度與證明力的乘積。在不考慮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的前提下,“原件證據”比“復制件證據”更有助于證明案件事實。因此,復制件證據證明力的降低必須通過原件與復制件的比對(也可以通過信用背書,如公證),來保證原件證據與復制件證據具備相同的證明力。換一個角度來說,倘若某種技術能夠保證復制件證據與原件證據的天然一致性,那么,傳統電子證據理論關于證明力補充的“原件證據”與“復制件證據”之分,便不再具備法律意義了。在上述信息傳播案中,區塊鏈證據的開創性應用就可以作為證明力補充的一個技術性手段。它大大降低了法院的印證成本,提升了裁判效率。因此,杭州互聯網法院在庭審過程中并沒有要求原告提交區塊鏈證據原件,亦未要求原告證明區塊鏈證據(假設該證據為復制件證據)與原件完全一致。基于該舉證程序的缺位基本可以斷定,杭州互聯網法院將區塊鏈證據視為原件證據。

(三)區塊鏈證據究竟依賴于技術自證還是國家公證

我國電子證據的司法采信率較低,故此往往需要通過“公證”的方式予以信用背書。這也導致我國電子證據的“書證化”現象。有學者認為,盡管區塊鏈證據的證明能力被杭州互聯網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所認可,但它并沒有創造一種新型的證據類型。〔21 〕在這些學者看來,區塊鏈證據的證明力在個案中仍有待印證。然而,在區塊鏈技術擁有不可篡改、可追溯、時間戳等技術優勢的前提下,為什么區塊鏈證據缺乏與之技術特征相符的證明力。對此,這些學者并沒有作出理論解答。但在信息傳播案中,杭州互聯網法院仍然按照“證據鏈+國家公證”的傳統印證模式來認定區塊鏈證據的有效性。這也間接否認了區塊鏈證據的獨立證明力。基于此種推理邏輯,既然傳統電子證據舉證規則已經規定了區塊鏈證據的適用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1條關于區塊鏈證據的特殊規定,〔22 〕便不再是一個有益的司法嘗試。顯然,上述推論與司法現狀形成了明顯的悖論。

透過區塊鏈證據的個案適用可以發現,區塊鏈證據正在推動司法證明體系的重大變革。在上述信息傳播案中,當事人一方面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利用電子取證存證平臺加以認證,已經實現了區塊鏈證據的真實性印證;另一方面,通過浙江千麥司法鑒定中心,對取證工具“puppeteer”程序和“curl”程序的技術功能進行司法鑒定,確認“puppeteer”程序和“curl”程序具備網頁截圖和源代碼調取的可行性。前者真正構成該案件的核心證據部分(也即“區塊鏈證據”),用于印證侵權行為的真實性,其證明方式可以歸結為“技術自證”。而后者則構成該案件證據鏈的次要證據部分,借用司法信用背書形式證明區塊鏈證據前置存證手段的真實性,屬于“國家公證”的典型表現。由此觀之,“技術自證”與“國家公證”的結合,共同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吊詭之處在于,“國家公證”在該案中并沒有形成實質性影響。早在“國家公證”之前,人們對于谷歌公司“puppeteer”程序和“curl”程序的技術功能已經達成了共識。因此,原告借用司法鑒定機構的“國家公證”,更多的體現為一種訴訟策略,而非必要性公證。有鑒于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區別對待區塊鏈證據與其他電子證據的證明力,意在強調區塊鏈證據的普遍可接受性。同時也證明,我國的電子證據證明體系正在從“國家公證”向“技術自證”轉變。這一轉化過程可能長期且曲折,卻是電子證據實質化的必然之路。

三、區塊鏈時代的證據法變革

就區塊鏈時代證據法的變革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立法機關(兼有具有司法解釋權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看待區塊鏈證據問題,而是區塊鏈證據如何改變整個證據法的證據結構問題。著眼于后者,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證據法治論往往陷入解釋力不足的困境,畢竟區塊鏈證據依賴的是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而非國家信用背書。而且,法治只能成為證據法變革的后果,它的動力始終來自科技的進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便是有力證明——為此,區塊鏈時代的證據法變革,其對象并不限定為區塊鏈證據,而是強調以區塊鏈證據為核心的全部電子證據。同時,這一變革既應當管窺證據法治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應當全面、審慎地對待科技的作用。詳述如下。

(一)法治主義與技治主義的互動

受西方證據法移植和現代法治治理理念的影響,我國主流證據法理論一直固執地把“證據”視為以訴訟法體系(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及以上三者的司法解釋)為規范藍本的證據體系。口供、客觀證據、國家公信以及舉證責任分配等證據要件成為證據法發揮法律事實認定功能的主要保障。其中,國家公信被賦予無比強大的證明力,用于提升口供、客觀證據的實際證明力;舉證責任分配則以程序性、制度化的形態,決定了證據提出者的義務和責任。為此,有學者將這種證據法理念稱為“法治主義”的證據觀。然而,信息傳播案——盡管只是個案,但已預見證據法的未來趨勢——表明,證據法不僅僅依賴于國家公權力的信用背書與威權式認定,也會在某些案件中臣服于科技的科學性與自證性。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法治主義證據觀的正統地位開始受到強烈的質疑——審判中心主義與非法證據排除即是鮮明例證——而科技的除魅性與科學性正在逐漸被證據法所接受。與此同時,科技與社會治理、政治運行機制的結合,也開始被視為一種有益的治理范式,甚至出現了“技治主義”的治理領域,如征信系統、違章拍照和醫保異地結算等。在此,“技治主義”被視為受過自然科學系統教育的主體,運用自然科學與技術方法所實施的社會治理活動。〔23 〕

對證據法而言,“技治主義”無疑是具有開創性和建設性的,同時也是對傳統證據法理論的補充與擴展。首先,技治主義證據觀不受法治主義證據觀的規范性限制,更容易遵從科技的科學性來作出事實認定,從而降低證據認定中的主觀性誤差(有可能來自法官)。其次,受電子證據專業性的影響,法治主義證據觀認定電子證據的前提是借助專家證人,或者要求舉證一方自行證明證據的可采信性,而且證據的證明力必須達到法定標準。而在技治主義證據觀下,人們無須證明電子證據所依托之科技載體的可信度,僅需對科技載體承載之內容加以判斷。再次,在科技成果專利申請程序的支持下——僅需在科技成果申請專利時驗證其具體功能,便可在證據法中具備普適性驗真效果——技治主義證據觀可以減輕司法機關與當事人的舉證壓力和舉證成本,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侵權案件的訴訟數量,節省司法資源的支出。

然而,這并非是說在區塊鏈時代,技治主義證據觀要優于法治主義證據觀,而是意在強調,傳統的公證制度與證據審查模式已經很難適用于區塊鏈時代的電子證據認定了。這種現象從我國互聯網法院的設立、互聯網案件的數量以及互聯網案情的復雜性上便可窺一斑。因此,證據法沒有必要死守著古老的證據規則而不思進取,也沒有必要為了堅守證據審查程序而故步自封。這樣,在法律規范比技術規范更具強制力,而技術審查比法律審查更具便捷性時,法治主義與技治主義的互動就將構建一種更為高效的證據法形式。此時,“所有涉及記錄和驗證的領域,包括司法過程中的證據保存、提交和驗證,都可以借助區塊鏈技術來完成”。司法機關審查電子證據的主要方式就是查閱涉案科技產品的專利證書,并查證其負載的電子信息。由此觀之,區塊鏈證據的司法確認,在短期看來只是一種司法活力的展現,而對長期而言,它無異于新型證據法的開端。

(二)證明規則的“二重化”構建

目前,我國對于電子證據規則的制度分析與制度建構較為少見,但這并不能掩蓋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證據規則的微觀變化。例如,電子證據保全與侵權人身份證明的協同性公證;〔24 〕以“時間戳”技術補強電子證據證明力;〔25 〕電子簽名的完整性可證明證據的真實性等現象的出現,正在實質性地改變傳統證據規則的運行機制。〔26 〕而且,敏銳的證據法學者已然發現,“我國修訂后的三大訴訟法雖然都將電子證據視為一種新的證據,但迄今并沒有統一的電子證據規則,也就沒有闡明電子證據的采納標準和采信標準”。〔27 〕這種法律規范式缺位也導致我國司法實踐中電子證據的可采信率較低、載體審查難題以及跨國網絡管轄權難題。為此,構建一種符合互聯網技術特征、滿足互聯網證據審查要求的新型證據規則,已是互聯網糾紛數據激增所帶來的必然要求。

承襲法治主義與技治主義證據觀的影響,區塊鏈時代的證據規則也必定迎來全新的變化: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即通過互聯網實現證據審查與認定的新型證據規則。與傳統證據規則的舉證、質證不同,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針對電子證據(尤其是區塊鏈證據)的互聯網技術特征,旨在通過互聯網證據認定平臺來實現證據的舉證、質證過程。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出臺以來,互聯網法院在審理互聯網案件時,已經確立了“線上證據交換為常態、線下證據交換為特例”的證據交換規則。〔28 〕由此形成了我國證據規則的“二重化”分立:“物質(如書證、物證、證人證言)”形態的證據規則與“虛擬”形態的證據規則。

“物質”形態證據規則的法律分析與制度構建已經頗具成效,在此不做贅述。但考慮到民事訴訟程序的一致性以及互聯網空間的虛擬性,“虛擬”形態證據規則(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的構建應當在參照“物質”形態證據規則的邏輯構成,并強調電子證據虛擬形態的基礎上加以系統展開。具體如下:(1)以司法機關電子數據對接平臺革新電子證據舉證程序。為了應對急劇增加的互聯網糾紛以及紛繁復雜的電子證據,司法機關應當進一步革新現行的庭審舉證程序,轉而強化互聯網法院電子數據對接平臺的構建,推進法院同當事人、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數據對接、電子證據舉證和交換。其中,基于區塊鏈技術為載體的線上訴訟時代,當事人既可以自行上傳電子證據,也可以請求互聯網法院依靠電子數據對接平臺,向網絡服務提供商、電子取證存證平臺以及電子商務平臺調取相關證據。〔29 〕(2)以技術印證方式改革電子證據的質證程序。目前電子證據的采信基本依賴于國家公證,但區塊鏈時代的電子證據在證明力的驅動下,會大量地依賴區塊鏈技術并生成區塊鏈證據。在此,區塊鏈技術的自我印證完全可以替代國家公證的形式,甚至在科學性與證明效率上更具優勢。因此,證據規則的未來形態,除了強調國家公證的司法效力之外,還應當注重技術手段與相關科技要素的自證,從而提升電子證據的質證科學性和質證效率。(3)以電子證據調取機制來彌補舉證責任分配機制。對于傳統舉證責任分配機制而言,“誰主張誰舉證”旨在保證當事人之間的“勢均力敵”,進而調動當事人自身的取證積極性,同時又降低了司法機關的證明成本。但其后果之一就是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假象,卻犧牲了個案的實體正義。然而在區塊鏈時代,當司法機關的證明成本明顯低于當事人的自證成本(或者個案正義損失)時,司法機關必然改變原有的舉證策略——“誰主張誰舉證”——轉而尋求電子證據的法院調取機制來加強法律事實認定。或許法院調取電子證據,會破壞訴訟雙方的公平競爭狀態,但訴訟的價值恰恰在于通過法院發現法律事實,獲得公正裁判。因此,以電子證據調取機制來彌補舉證責任分配機制,會成為未來證據法領域的重大變革。

(三)為電子證據設定法律邊界

區塊鏈技術無疑是現代證據革新的科技創舉,甚至對未來證據法的整體結構都帶有深刻的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區塊鏈證據最終將完全替代其他證據類型”。實際上,證據結構的變化,只是一種科技進步所引發的伴隨性事件。而科技在證據法中所扮演的真實角色則常常受到科技自身的內部抑制與外部環境的阻卻。“內部抑制便是科技對于自身的抑制效用,而外部阻卻則是法律(包括司法)的道德性對于科技的阻卻。” 〔30 〕

在電子證據的內部抑制上,科技本身的彼此可印證性成為司法機關接納電子證據的基礎。以上述信息傳播案為例,杭州互聯網法院分別通過三個層次的科技印證方式,證明了該項科技可以成為電子證據的載體或證據基礎:(1)浙江千麥司法鑒定中心利用網絡互聯技術,對谷歌公司的開源程序“puppeteer”和源代碼調取技術“curl”進行有效性訪問追蹤,由此印證“puppeteer”程序和“curl”技術的有效性;(2)浙江千麥司法鑒定中心通過“阿里云BGP數據中心”與“阿里云安全性形式審查技術”,印證保全網電子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和完整性;(3)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區塊鏈技術,印證Factom(公證通公司)中區塊鏈證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此可以發現,電子證據除了滿足電子數據(即內容)的可印證性外,還必須做到技術載體的可印證性。前者屬于傳統證據法所規范的內容,而后者是證據法為了應對科技進步的沖擊所做出的自我改良。這種無可奈何的改良實際上為區塊鏈時代證據法的變革確立了一條準則:無論是技治主義證據觀的嵌入還是線上證據審查認定規則的出臺,都必須優先滿足科技的自我印證。這也意味著,過于先進的技術發明(如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無法進入證據法的范疇;〔31 〕過于落后的技術發明會受到證明力的影響(如滴血認親),則會被證據法邊緣化。只有那些能夠加以驗證的科技成果才能夠成為電子證據的合格載體。

在電子證據的外部阻卻上,電子證據首要的是滿足證據的合法性要求,這也導致我國的證據法分化出兩種規制路徑:(1)電子證據載體與內容的合法性認定;(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應用。〔32 〕實際上,上述兩種規制路徑只是在電子證據定性上存在差異,而在電子證據的外部阻卻因素殊途同歸。具言之,“合法”與“非法”是對某項證據是否存在法律依據的規范性區分。合法的電子證據具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例如書證、物證;而非法的電子證據既包括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的證據,也包括不違法卻有違道德的證據。據此可知,僅有合法且合乎道德的電子證據,才能真正成為符合法律規定的電子證據。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證據肇始于科技創新,同時也依賴于科技創新。但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標準與科技的創新性標準之間卻存在鮮明的沖突。科技創新的另一種解釋是突破既有束縛——包括技術、制度和道德上的束縛——這與證據法的合法性要求相矛盾。因此,從微信聊天記錄到區塊鏈證據,證據法既反感于科技的持續進步,又不得不接受這種創新。有幸的是,司法機關對待新證據類型的標準,始終是堅持合法和道德性的;其態度亦是充滿活力又保守謹慎的。

結? 語

上述信息傳播案描繪了區塊鏈技術證據化應用的一次嘗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假象。畢竟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分類賬等特征未曾發揮作用,而其他證據亦能實現該證明效果(不考慮7.2%的電子證據采信率)。但即便是一次不完整的嘗試,也深刻地影響了傳統證據法的實踐和理論。假如該案件未引入區塊鏈證據,原有電子證據的證明力能否獲得采信有待商榷;假如未引入區塊鏈證據理論,電子證據的證據資格論、原件與復印件理論以及證明理論仍將困擾著證據法理論的融貫性。由此來看,區塊鏈時代證據法的變革是科技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正如筆者所言,區塊鏈技術所引發的證明力變化是傳統證據難以抗拒的,傳統電子證據(如微信聊天記錄、網購記錄等)也無法阻擋這一進步。盡管區塊鏈證據的司法適用有待進一步檢驗,但上述信息傳播案至少明晰了區塊鏈證據的作用方式,使得我國區塊鏈證據的立法路徑有據可尋。

Abstract: The evidenc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evidenc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evidence law, and also prompted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Judicial Committee to recognize the legitimacy of blockchain evidence by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the evidenc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s dispute case can be found that the rule of law significance of blockchain evidence is not limited to the simple positioning of “emerging electronic evidence”, but a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law system, such as evidence qualification, original theory and proof paradigm are not directly responsive to the current evidence law system. Therefore, under the impetus of blockchain evidence, China's evidence law system will move toward a new type of evidence rule of law that interacts with rule of law and technicalism, and then differentiates the “online evidence review rules” and “offline evidence review”. The rules of recognition are two rules of evid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he blockchain is subject to the self-suppre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xternal resistance of law and morality in the evidence law system.

Key words: blockchain, electronic evidence, evidence law reform, technicalis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青青极品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美女毛片在线|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福利|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青青网在线国产|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96在线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丝袜精品| 亚洲三级成人| 一区二区影院|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一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91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夜夜操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91九色最新地址| 午夜视频www|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欧美天天干|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