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 溫秋娥 劉科萬 曾寶英 溫乃元

摘要:目的?探究自擬痤瘡1號湯聯合火針療法治療痰熱瘀結型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痰熱瘀結型痤瘡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給予外抹異維A酸紅霉素配合口服螺內酯、米諾環素治療,觀察組采用自擬痤瘡1號湯聯合火針療法治療,2組均連續治療4周。比較2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45%明顯高于對照組65.71%(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自擬痤瘡1號湯聯合火針療法治療痰熱瘀結型痤瘡療效滿意,能夠降低復發率且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自擬痤瘡1號湯;火針療法;痰熱瘀結型痤瘡
中圖分類號:R275.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2-0048-02
痤瘡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科疾病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發病率正逐年增高,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1],我國有六成以上的青少年既往患過痤瘡,且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痤瘡好發于青春期男女顏面部,以丘疹、黑頭、粉刺、囊腫以及結節為主要表現[2],可伴有膿皰、瘢痕和色素沉著,可損害容貌,為患者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諸如煩躁、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臨床上常采用西醫治療該病,一般是外用維A酸類藥膏配合口服抗生素,雖可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服用可發生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療效亦會受到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火針療法聯合自擬痤瘡1號湯進行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70例痤瘡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第三版《臨床皮膚病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尋常痤瘡;②中醫診斷屬痰熱瘀結型:病史較久,主要表現為結節、丘疹、囊腫,可伴有色素沉著、粉刺、黑頭以及膿瘡,舌苔薄黃,脈細澀或弦滑;③年齡在18-35歲;④入組前兩周內未內服或外用過治療本病的藥物;⑤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⑥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或過敏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④畏針、暈針或不能堅持療程者;⑤合并有職業性痤瘡、藥物性痤瘡等繼發性痤瘡者;⑥臨床資料不全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18~34歲,平均年齡為(26.13±5.88)歲;病程1~6 a,平均病程為(3.34±1.65)歲;病情嚴重程度:重度11例,中度12例,輕度1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為(25.89±6.24)歲;病程1~8 a,平均病程為(3.74±1.38)歲;病情嚴重程度:重度10例,中度11例,輕度14例。2組間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方法治療,螺內酯片(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070)口服,20mg/次,3次/d;鹽酸米諾環素膠囊(生產廠家:惠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0)口服,0.1 g/次,2次/d;異維A酸紅霉素凝膠(生產廠家:國藥集團武漢中聯四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04)外用,均勻涂抹于患處,1次/d。
觀察組給予中醫方法治療,即火針療法輔以自擬痤瘡1號湯治療。火針療法:①背部痤瘡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面部痤瘡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處,使用75%酒精或碘伏進行常規消毒;②查看患處是否破潰,若破潰選擇0.35 mm的細火針,若未破潰,醫師應戴一次性檢查手套觸摸并探知病灶深淺,使用0.4 mm的火針;③右手持針,在靠近患處附近左手持酒精燈,將火針置于酒精燈外焰加熱,燒紅至發白后快速取出然后刺向痤瘡處,深度和處理方式依據患處不同情況作不同處理:若為膿包,粉刺、黑頭,僅需淺刺幾下,用棉簽輕輕按壓將皮損出的膿液、粉刺、黑頭等物質清除干凈;若為囊腫,垂直刺入患處中央,有落空感即出針,用棉簽由四周向中央擠壓,排除囊內物;若為結節,在其中心和四周用火針頻頻淺刺,但不擠壓。在處理過程中都應遵循一個原則,即進、出針準確且動作干脆利落,針刺深度應穿刺病變皮膚或淺表組織,但不觸及正常組織或真皮層。火針治療后以75%酒精或碘伏消毒,且針孔處1d內不得沾水,1周內用不得使用化妝品。2次/周。自擬痤瘡1號湯方劑組成:薏苡仁20 g,赤芍15 g,萆薢15 g,丹參15 g,蒲公英15 g,白芷10 g,陳皮10 g,紅花10 g,甘草5 g。隨癥加減:面皮油膩加麥芽、山楂;囊腫癥狀甚者加浙貝、莪術;合歡皮、何首烏藤等藥可用于失眠者;知母、旱蓮草等藥則針對陰虛火旺者;白扁豆、白術用于濕勝者;大黃、枳實用于便秘者;蓮子心、梔子用于焦慮甚者;柴胡、白芍用于肝郁者。上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服用。2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效果;②記錄2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惡心、腹瀉、紅腫、疼痛等不良反應;③對2組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記錄患者復發情況。
1.4?療效標準?依照皮損程度、數量、顏色、大小、疼痛等臨床表現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療效評估[3],分為①痊愈:皮損消退,顏色消退或僅輕微色素沉著,癥狀消失,減少比率>95%;②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積分減少比率70-90%;③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改善,積分減少比率50-70%;④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臨床癥狀反見加重,積分減少比率<50%。中醫證候積分是由皮損程度、數量、顏色、大小、疼痛四項積分之和構成,積分減少比率=療前中醫證候積分-療后中醫證候積分/療前中醫證候積分。
1.5?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為65.71%,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出現1例紅腫,2例疼痛,未出現腹瀉和惡心,對照組出現3例惡心,1例腹瀉,4例紅腫,3例疼痛,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57%)明顯低于對照組(31.43%)(P=0.02)。
2.3?2組復發率比較?對2組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出現2例復發,對照組患者出現10例復發,觀察組復發率(5.71%)明顯低于對照組(28.57%)(P=0.01)。
3?討論
痤瘡屬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其發生發展與毛囊皮脂腺開口過度角化、皮脂腺分泌過多、細菌感染、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該病可在患者顏面部形成膿包、囊腫、結節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及交際活動。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抗生素口服加維甲酸外用,但長期使用不但可導致療效下降,亦會有嚴重的藥物副作用,故如何有效降低副作用,提高療效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中醫已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且有文獻[4]報道,中醫輔助火針治療皮膚疾病具有一定正面價值。中醫學認為痤瘡歸于“肺風粉刺”范疇,病性屬實熱,且多發于肺胃二經,可由以下三種因素引起[5]:①風熱侵體,引起肺火上升熏蒸于面,面部肌膚受血熱影響而熱毒瘀阻不散,且時日越久則阻滯越甚,痰結血瘀而成囊腫和/或結節;②脾、肺、胃部存有郁熱,脈阻交結,外加邪氣侵體,熱毒郁結不散,毒氣蒸騰上行,浮于面部肌肉腠理,表現為膿包、丘疹;③飲食無節律,肥甘厚膩食之過多,使得體內濕熱之氣蘊結于腸,下行不暢,最終達于肌膚。本研究所用自擬痤瘡1號湯方劑中包含多種名貴中草藥,方中薏苡仁清熱利濕,萆薢利水、分清化濁,陳皮健脾行氣;丹參可祛瘀血、排膿毒、止疼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6],丹參酮具有類雌激素作用,可平衡機體內過剩的雄激素,同時可抗菌消炎,抑制皮脂腺分泌。蒲公英、赤芍可清熱涼血、消腫散結;白芷、紅花祛風解表、生肌止痛;甘草可調和諸藥,起加強升降相協作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對患者表現出的不同癥狀輔以中藥加味,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逐瘀、消腫散結之效。火針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手段,集灸的溫熱和針的刺激功效為一體,可借火助陽、外散泄熱、活血理氣、排膿消腫,從而使皮損處皮脂、粉刺、膿性分泌物等物質從針孔處排除體外,起到疏風消結、去腐生新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自擬痤瘡1號湯聯合火針療法可提高療效,有利于縮短病程。觀察記錄2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療法可減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療安全性。對2組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發現,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療法具有長期療效,可提高預后。
綜上所述,自擬痤瘡1號湯聯合火針療法治療痤瘡具有滿意療效,可降低不良反應和復發的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曲韻,佘遠遙,姚春海,等.火針療法治療痤瘡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7,6(21):63-67.
[2]夏麗晨,丁慧.董氏奇穴聯合火針療法治療尋常型痤瘡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8,14(2):76-77.
[3]陳用軍,石年,王建,等.火針療法聯合積雪苷片治療中重度痤瘡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6):83-85.
[4]王薇,李菊蓮,宋志靖.毫火針治療12~18歲青少年痤瘡的臨床觀察[J].中國優生優育雜志,2014,20(3):196-197.
[5]樊玉.火針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275-276.
[6]何貴祥,尹學永,李劍飛,等.祛痰化瘀法聯合火針療法治療痰濕體質青春后痤瘡52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7,12(8):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