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羅銓 羅耀輝 羅珺鈺 羅恒會 鄧琴
摘要:目的?觀察加味靈芝益壽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療效。方法?選擇60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采用加味靈芝益壽丸治療;對照組30例,給予口服氟西汀片作治療。對2組患者進行總有效率及疲勞表FS-14積分比較。結果?治療組治療CFS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治療CFS的總有效率為80%,2組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疲勞表FS-14積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加味靈芝益壽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通過調肝補脾腎,達到益氣養陰、溫陽補血功效。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素質,改變機體狀態,使身體強健,從而達到改善疲勞的作用。
關鍵詞:慢性疲勞綜合征;加味靈芝益壽丸;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5.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2-0034-02
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及身體上的壓力也逐步增加,同時生態環境日益被破壞,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態時時刻刻都在經受著挑戰。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在1987年正式定名,其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嚴重的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被認為是21世紀的常見疾病之一。現代醫學對該病的病因病理尚不甚明了,目前對該病無療效確切的藥物[1]。以中醫角度來看,如《脾胃論》:“少氣,不足以息,倦怠無力,默默不語,食不知味,動則煩擾”,《圣濟總錄.虛勞門》:“勞傷之甚,身體疲極”,《傷寒雜病論》中的少陽?。骸巴鶃砗疅?,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總而言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因主要為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逸過度、素體稟賦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使臟腑氣血陰陽不足,五臟受損,發為本病[2]。本病與肝脾腎關系最為密切。加味靈芝益壽丸是云南省名中醫羅銓主任的經驗方,功能調肝補脾腎,填精益氣,臨床用于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收到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按照隨機化原則,將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60例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7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8月,最長3 a,平均病程1 a。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訂的CFS診斷標準[4]。(1)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的時間不少于6個月,經過充分休息后癥狀沒有明顯緩解,該疲勞有明確的發作期限或新發生,活動水平(包括工作能力、社會交際、學習能力或個體活動等方面)較健康時明顯下降,非持久用力所導致。(2)同時出現以下描述癥狀中的4項或4項以上,并至少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6個月或更久,且這些癥狀晚于疲勞發生:①短期內記憶力和注意力明顯下降;②咽痛;③腋下淋巴結或頸部淋巴結可觸及腫大、有觸痛;④肌肉痛;⑤無關節紅腫的多發性關節痛;⑥新出現的或疼痛程度及模式較以往不一樣的頭痛;⑦睡眠障礙或睡眠后不能解乏;⑧運動或勞累后的疲勞持續不緩解,至少24 h。
1.3?排除標準?①疲勞癥狀能用原發病來解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疲勞,多發性硬化;②臨床診斷明確,當前醫療技術不能治愈的疾病,長期存在導致的慢性疲勞癥狀,如肝炎病毒感染者;③既往或目前有精神抑郁等病史,各類精祌分裂癥、妄想癥、老年性癡呆、神經性貪食或厭食;④患者病前兩年至今有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吸煙等;⑤重度肥胖,體重指數(BMI)大于45[6]。
1.4?治療方法
1.4.1?治療組?加味靈芝丸(制首烏30 g,龜膠12 g,靈芝10 g,黃芪30 g,三七粉5 g,石菖蒲5 g,炙遠志10 g等)煎服,每日1劑,每日服3次,1個月為1療程。
1.4.2?對照組?氟西汀片:口服20 mg,每日1次,連續服藥1月。與治療組對比觀察。
1.5?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和《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擬定[5]。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及工作節奏;顯效:臨床主癥和兼癥消失大于或等于2/3;有效:臨床主癥和兼癥消失1/3~2/3;無效:臨床主癥和兼癥消失小于或等于1/3,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見表1。
4.2?2組治療前后疲勞改善對比?2組治療前F-14積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顯著低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多系統功能紊亂的癥候群,臨床癥狀多樣,病變部位涉及全身,中醫歸屬于“虛勞”、“郁證”、“臟燥”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其病機為氣、血、陰、陽虧虛,五臟氣化功能失常。本病病因多樣,最先導致相關某臟氣、血、陰、陽受損,五臟之間相互關聯,陰陽互根互用,氣血同源,病變過程中相互影響[3]。一臟受損,累及它臟,氣虛不能生血,血虛無以生氣,氣虛日久,陽也不足;血虛者,日久陰也不足;陰陽相互影響,致使疾病發展變化,病情更趨于復雜。本病病位涉及五臟,但以肝、脾、腎三臟為主。肝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主疏泄,喜調達而惡抑郁,能條暢氣機,疏泄膽汁,促進胃腸消化,調節精神情志而使人心情舒暢。情志不遂,惱怒憂思則傷肝,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出現精神情志改變,消化功能出現障礙。肝主藏血,有調節血量的功能[8]。《素問·五臟生成篇》中“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說明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與肝有密切關系,若肝藏血功能異常,則筋失于儒養,爪甲不榮,運動不利,易產生疲勞。腎開竅于耳,在體為骨,骨生髓充腦,其華在發,腎主藏精,腎內寄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幼年精氣未充,或房事不節導致腎精不足,體質薄弱,機體機能下降,對刺激或勞累耐受較差,易出現疲勞等不適。脾胃為后天之本,與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飲食失節、勞逸失度、情志不遂,脾胃受損,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運,化源不足,脾胃運化失常,則四肢肌肉失養,易倦怠乏力。[9]《脾胃論》中指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元氣非胃氣不能滋之、若先天稟賦不足,后天之精不能補充先天之精,則可出現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諸多臨床癥狀。羅銓導師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脾腎三臟,病機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以脾腎虧虛為主,以肝郁氣滯為標?!凹游鹅`芝丸”組方源于吾師50余年經驗,選用靈芝、黃芪、人參、蟲草、制首烏、龜膠、三七粉、石菖蒲、炙遠志等)全方通過調肝補脾腎,達到益氣養陰、溫陽補血功效[10]。近代中藥藥理研究發現,方中有益氣養陰、溫陽補血功效的藥物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中樞祌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機體應激水平,增加血紅蛋白含量等功效。臨床報道靈芝、黃芪、人參、蟲草、制首烏、龜膠等中藥具有抗疲勞、耐缺氧、抗氧化、鎮靜、調節免疫的作用,總而言之,中醫藥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具有較好的療效。中醫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素質,改變機體衰弱狀態,使身體強健,故能取得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1]馮龍梅,楊繼兵.慢性疲性疲勞綜合征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6(6);258.
[2]楊文住,陳云飛.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05,5(5):45.
[3]郭飛云.隔八珍餅灸五臟背俞穴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初探[J].上海針灸雜志,2006.10(2):11-12.
[4]楊靑,文兆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修訂診斷標準[J].重慶醫學,1996,25(4):233-234.
[5]袁婉麗等.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辨證分型標準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09,30(5):515.
[6]張維.針刺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系統評價[J].循證醫學,2009(1):41-47.
[7]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修訂的診斷標準.Fukuda.et al[J].Ann Inter Med,1994.121(12):953.
[8]劉繼芳.慢性疲勞綜合征病因病機分析[J].中醫雜志,2000,41(2):124.
[9]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430.
[10]李月琴.艾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2012,7(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