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張文娟
【摘要】 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對其治療依從性及臨床效果的影響。方法:臨床選擇2014年7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用藥護理、病情監測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護理,兩組均護理2周,比較兩組的門診復診率、掌握用藥方式、遵醫囑用藥、疾病認知達標等情況的依從性;比較兩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率、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情況。結果:觀察組的門診復診率、掌握用藥方式、遵醫囑用藥、疾病認知達標等情況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率、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病情迅速康復,提高護理滿意情況,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臨床觀察; 治療依從性; 冠心病; 心理干預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0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6.058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而導致血管阻塞或管腔狹窄,出現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病,簡稱冠心病[1]。另外栓塞、炎癥引發的管腔閉塞或狹窄也屬于冠心病范圍。大量研究表明,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病情迅速康復,提高護理滿意情況,效果確切[2]。探析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對其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十分重要,故臨床選擇2014年7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臨床選擇2014年7月-2015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齡40~73歲,平均(53.5±2.5)歲;病程1~8年,平均(3.2±1.5)年;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腦血管疾病科學會制定的冠心病的診斷標準[3];經心臟彩超、ECG等檢查結合臨床特征確診為冠心病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53.4±2.4)歲;病程1~8年,平均(3.3±1.4)年;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0~73歲,平均(53.5±2.4)歲;病程1~8年,平均(3.2±1.4)年,兩組患者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性別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藥護理、病情監測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護理,方法為:(1)降低抑郁焦慮情緒,應用提建議、解釋、傾聽等技巧,緩解患者的抑郁及焦慮,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提供信息、提高人際溝通能力,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2)減輕心理壓力:與患者建立較佳的人際關系,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冠心病受個性、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個人認知評價等因素的影響;(3)降低心理應激反應:幫助患者認知到改變自身的應對方式,降低心理應激水平,重建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心理沖突,確保心態平和;(4)調節情緒訓練:幫助患者加強情緒、個性修養,學會遇事冷靜換位思考,學會克制情緒;(5)自我護理能力訓練:進行各種松弛輔助訓練,如聽音樂、練書法等,同時可進行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訓練。兩組均護理2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門診復診率、掌握用藥方式、遵醫囑用藥、疾病認知達標等情況的依從性;比較兩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情況、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情況。護理人員的滿意評分:總分為100分,包括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操作技能、心理護理等內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各項臨床指標依從性達標情況評估比較
觀察組的門診復診率、掌握用藥方式、遵醫囑用藥、疾病認知達標等情況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情況、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情況、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不可改變及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冠心病的可改變高危因素包括社會心理因素,飲酒過量、體力活動缺乏、不合理膳食(如高熱量、高膽固醇、高脂肪等)、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糖尿病/高血糖、肥胖/超重、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甘油三酯過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總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等因素[4];而不可改變因素主要有家族史、年齡、性別等,同時與幽門螺桿菌、肺炎衣原體、巨細胞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5]。冠心病的發作常與飲酒、大量吸煙、飽食、體力活動增加、情緒激動、季節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冠心病的典型癥狀為胸痛,因體力活動、情緒激動等誘發,突感心前區疼痛,多為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也可為憋悶感[6]。疼痛從胸骨后或心前區開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無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頸部、下頜、牙齒、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現在安靜狀態下或夜間,由冠脈痙攣所致,也稱變異型心絞痛[7]。目前,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對其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已成為醫學學者的重要研究內容。
本研究探析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對其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門診復診率、掌握用藥方式、遵醫囑用藥、疾病認知達標等情況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情況、重復住院率、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毛娟娟等[7]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現代醫學已由傳統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并不僅僅是沒有生理上的疾病,而必須是社會適應、心理、機體達到良好狀態,可見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康復中占有重要地位;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極易反復、病程較長極易出現心理失衡,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久之可導致神經系統特別是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可導致大腦內的免疫水平、內分泌水平、神經遞質等生物化學物質的改變,導致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應及其復雜,常合并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對患者進行減輕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減輕心理應激反應、調節情緒訓練、自我護理能力訓練、松弛訓練等方式可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其護理滿意度;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于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病情迅速康復,提高護理滿意情況,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玉珍,趙琦峰,李金娥,等.心理干預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6):130-133.
[2]姚淑琴.優質護理對冠心病心理狀態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319-320.
[3]金輝,王春艷.淺論心理干預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康復的積極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24(10):702-704.
[4]賈姝麗,王建,王英.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4(9):5145-5146.
[5]王永榮,鄧疆燕,管學云,等.心理護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6):22-23.
[6]許連香,夏季平,陳立.冠心病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服藥依從性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9):855-856.
[7]毛娟娟,葉雙櫻.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3):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