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智


【摘要】 目的:整理筆者所在醫院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探討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對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76例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綜合組和傳統組,每組38例,兩組均接受相同的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綜合組患者采用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及患者抑郁緩解情況。結果:治療6個療程后,綜合組的HAMD評分為(20.16±2.03)分,傳統組的HAMD評分為(25.68±2.37)分,且綜合組的NDS評分為(8.62±4.32)分,傳統組的NDS評分為(9.23±4.86)分。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ND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法對于偏癱的治療效果十分明顯,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減少抑郁對患者治療和康復的影響,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偏癱; 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 神經缺損; 抑郁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5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6.089
偏癱發病后,患者往往由于肢體和功能障礙而出現健康問題,并造成心理應激反應,不但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還極大的影響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1]。且由于偏癱患者的病程長,患者需要長期的治療,也會為家庭帶來非常大的負擔[2]。臨床除了對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外,進行神經康復訓練尤為重要,本文對所選76例患者的治療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12月所收治的76例偏癱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綜合組和傳統組,每組38例。綜合組男16例,女22例。年齡42~75歲,平均(56.23±5.12)歲。傳統組男
20例,女18例。年齡44~74歲,平均(56.34±5.32)歲。所有患者均在筆者所在醫院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偏癱患者,其中腦卒中患者23例,腦出血患者12例,腦梗死患者18例,腦外傷患者2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神經內科藥物治療,綜合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綜合性康復治療。綜合性康復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治療、運動治療和語言治療。
心理康復治療:偏癱患者在發病后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造成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使患者對自己的治療失去信心,無法有效的配合治療。為此,醫生應對患者進行定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心,醫生可以通過支持療法和認知療法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治療時間為1 h/次,2次/d。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提高患者對于臨床治療與護理的滿意度。
運動康復治療:運動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其神經和肌肉的功能,保證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患者對于未來生活的自理能力。運動康復訓練治療的主要內容包括步行訓練、起坐訓練、翻身練習、擺放休息姿勢等。按照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和康復階段進行不同的運動康復治療。患者的治療時間為40 min/次,2次/d。
語言康復治療:語言康復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語言康復治療的主要內容包括聽力訓練、發音訓練和語言訓練,每位患者由最簡單的訓練開始,并逐漸增加難度。幫助患者恢復其語言功能和腦部記憶功能。患者的治療時間為3 min/次,2次/d。
兩組患者均以7 d為1個療程,比較6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康復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通過漢密頓抑郁評價量表和神經功能缺陷評價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漢密頓抑郁評價量表:無抑郁≤53分;54分≤輕度抑郁≤62分;63分≤中度抑郁≤72分,嚴重抑郁>72分。神經功能缺損量表的評分與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呈正比,患者的評分越高,神經缺損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漢密頓抑郁評價量表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的評分差異不明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綜合組為(48.76±4.33)分,
傳統組為(52.36±5.78)分,治療6個療程后,綜合組為(20.16±2.03)分,傳統組為(25.68±2.37)分,兩組患者治療各個階段的HAMD評分差異明顯,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DS評分差異不明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綜合組為(11.05±3.21)分,傳統組為(13.65±4.35)分,治療6個療程后,綜合組為(8.62±4.32)分,傳統組為(9.23±4.86)分,兩組患者不同治療階段的臨床NDS評分差異明顯,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偏癱是指,患者受到腦卒中或外力刺激的影響,出現身體側面肢體、面部肌肉等部分活動障礙和功能障礙。在偏癱的發病原因中,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最高,其中以腦外傷、腦卒中的影響最大。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的改變,腦血栓、腦梗塞等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偏癱患者的患病原因,與腦血管疾病有直接的關聯,患者一旦出現偏癱,其運動功能、肢體功能、神經功能、語言功能都會受到影響[3]。患者往往一夕之間從一個健全的人變成了“殘疾人”。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許多患者都會出現應激心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單單需要運動功能等肢體的康復,還需要對應激心理和反應進行探究,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及失望等,嚴重者會使患者抗拒治療,造成患者治療與護理依從性下降,對患者的康復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通過臨床研究證實,偏癱患者中,約75%的患者在出現偏癱癥狀的同時,還并發抑郁癥狀[4]。隨著臨床對偏癱的研究日益加深,臨床對于偏癱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越來越重視,通過對患者采用積極的心理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況,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除此之外,對患者應用積極的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肢體與語言康復訓練,也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與生活質量的關鍵方法[5-6]。
通過對本文7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治療前的HAMD評分與NDS評分均無明顯差異,但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評分逐漸變化,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均有明顯下降,但綜合組患者上述指標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傳統組,治療6個療程后,綜合組的HAMD評分為(20.16±2.03)分,傳統組為(25.68±2.37)分,且綜合組的NDS評分為(8.62±4.32)分,傳統組為(9.23±4.86)分。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NDS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綜合性神經康復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經受損康復效果,積極的引導患者消除抑郁情緒,減輕患者的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度,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閆小榮.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針刺治療偏癱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6):37-38.
[2]周麗平.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的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0):117-118.
[3]肖春莉.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護理方法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2):109.
[4]劉衛華.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3):86-87.
[5]蘇華.早期針灸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偏癱8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6):85-86.
[6]林燕顏.康復指導性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