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娟

【摘 要】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突發性耳聾患者中應用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6年2月間收治的突發性耳聾患者40例作為實驗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2組,即對照組20例常規治療行開展專科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2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采用HAMD量表和HAMA量表評判兩組患者治療護理前后的抑郁、焦慮情況。結果:行不同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HAMA評分均明顯改善,行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改善情況明顯更優,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突發性耳聾患者治療時輔助專科護理聯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值得推廣普及。
【關鍵詞】 突發性耳聾 心理干預 健康教育 焦慮 抑郁
突發性耳聾又稱暴聾,指的是在沒有先兆情況下突然出現的耳聾現象,病情進展迅速一般在幾小時或者數天內發展至聽力完全喪失。臨床統計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患者單耳發病率為99%,多發于中老年人群[1]。由于病發突然患者沒有任何緩沖期,因此大多數患者一時難以接受從而出現焦慮和抑郁的情緒,而負面情緒也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因此科學的護理干預能夠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積極的應對治療。我院在該類患者的治療時采用專科護理+心理干預、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效果顯著,現做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收錄時間在2013年6月-2016年2月間,收錄的突發性耳聾患者人數為40例,依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兩組,即對照組患者20例,男女性比例為13:7,年齡介于24-70歲之間,平均(51.3±2.0)歲,病發至就診間隔時間為5h-4d,平均(2.3±0.4)d;單耳患病16例,雙耳4例;觀察組患者20例,男女性比例為14:6,年齡介于26-70歲之間,平均(52.0±1.7)歲,病發至就診間隔時間為7h-4d,平均(2.2±0.5)d;單耳患病18例,雙耳2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詳細檢查系統聽力、前庭功能等的檢查,然后依據檢查結果制定治療方案,即使用營養神經、激素(地塞米松、維生素)、活血藥物(血栓通)等藥物進行常規治療,同時使用濃度為5%的CO2或濃度為95%的O2進行吸入治療。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采用專科護理干預,首先確保患者擁有充足的睡眠,適當將床位高度進行調整,頭部和地面呈30度夾角緩解內耳部淋巴液產生的壓力;病房內盡量保持安靜,躁動和聲響會給患者的內耳部造成壓力;督促患者早睡早起并在清晨后養成排便習慣;飲食上多食用富含維生素、高蛋白、低鹽易消化食物;按時給藥觀察用藥后的體征、癥狀變化等。
觀察組:該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1)心理干預:對于單耳患病的患者可以在其入院后主動建立良好的交流橋梁,認真傾聽患者的心情、憂慮和想法。大多數患者對自己的疾病認知不足因此產生恐懼,護士應該依據檢查結果向患者講述突發性耳聾的原因,將會使用的治療方法等,消除因為無知帶來的害怕;通過鼓勵和安慰的話語來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可以邀請有相同病史且治愈出院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加治療的說服力和可信度,改變患者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取面對治療。對于雙耳失聰的患者則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耐心的通過文字來解答每位患者的疑慮和問題。(2)健康教育: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如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睡前使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告知合理的飲食對于病情的益處,告誡患者戒煙戒酒,多使用溫和、營養、易消化食物。
1.4 觀察指標
采用HAMA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情況,采用HAMD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抑郁情況,做好詳細的數據記錄[2]。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研究兩種護理干預模式的服務質量,問卷中包含有護理人員的態度、專業度等2個維度共10各項目,每個項目分別有3各答案,即滿意、一般不滿意,得分16-20分表示非常滿意,10-15分滿意,9分及以下不滿意[3]。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數據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用t檢驗,P<0.05數據對比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情況
經干預后2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患者改善幅度明顯更優,二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見表1所示。
2.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干預滿意度為95.0%,對照組為70.0%,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所示。
3 討論
突發性耳聾發病迅疾,常規的治療方案即藥物聯合高壓氧氣的綜合療法,但是大多患者在病發后會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最終的治療效果,所以科學、嚴禁且整體的護理模式對于患者的治療大有助益[4]。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依據患者的病理需求進行專科護理操作,如保持足夠的休息,保持病房內的安靜,防止噪音對內耳產生壓力加重病情,在飲食上以易消化吸收流質食物為主,多攝入維生素、蛋白質等。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則在專科護理基礎上依據患者心理情況進行情志干預和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述發病原因、治療原理,讓其知曉良好的心情對于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同時給予安慰和鼓勵來逐漸消除和排解負面情緒,樹立與疾病斗爭的自信。本次實驗的側重點即通過護理干預后患者情緒方面的變化和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評價兩個方面,結果采用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的觀察組焦慮和抑郁緩解效果更好,該組患者對護理評價也明顯較高,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在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治療中需要進行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因此值得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蓉.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影響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03(18):305-306.
[2]張雪梅.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23):339-340.
[3]宋愛娟.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影響分析[J].醫藥與保健,2015,23(12):238-239.
[4]焦海燕.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