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寧寧
編者按
在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有一位活躍在自媒體圈子里的新農人,他在黃河岸畔養殖土雞,成立了農莊。后因環保政策收緊,他搬址后重建農莊,堅持生態養殖土雞,發展農莊旅游。他注冊的“泉雞道”商標在鄭州市場上是土雞蛋的代名詞,他就是泉雞道創始人、悅心湖農莊莊主丁建超先生。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丁建超的創業路,看他是如何從一位普通的農民變身為當代的新農人的。
記者:我從自媒體的圈子里了解了很多丁總的創業經歷。您的創業經歷,說起來也是一波三折,請給我們詳細說說吧。
丁建超:我從小就熱愛養殖,雖然學歷不高,但是養殖土雞是我從小就會做的事情。初中還沒畢業,我就走向了社會,開始養了兩年的土雞,但沒有賺到錢。第一次創業慘遭失敗,讓我的內心深處對養雞有了很深的心結。在這之后,我就去學習武術,然后在一所大學當保安,靠著勤奮樸實的性格跟著學生學會了一些計算機技術。隨著閱歷的增加,我也了解到了更多的賺錢方法。在內蒙古做小包工頭期間,別人不上工的時候都在呼呼大睡,我卻在看報紙。報紙上各種各樣的創業故事和致富信息,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也開闊了我的視野,以前養雞失敗的心結也慢慢打開了。后來我決定返回家鄉,做自己最開始做過的事——養雞。我回到家鄉完婚后,到新鄉市購進了1000羽雞苗再次開始養雞,我們夫妻兩人精心飼養的小雞茁壯成長,但是不久卻遭遇飛來橫禍,家里養的幾條狗野性大發,咬死了500多羽小雞,這讓我夫妻倆欲哭無淚,無奈我又開始奔赴遠方打工養家。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我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養雞知識和經營之道。2016年夏天,我參加了《河南商報》舉辦的創業分享活動,在活動中結識了愿意和我共同打造健康農莊的伙伴,這樣才得以在鄭州市郊區繼續發展養雞事業。
記者:丁總是河南農業圈里的知名人物,在黃河畔養殖土雞,開辦了悅心湖農莊。請給我們介紹下您現在農莊的規模,好嗎?
丁建超:2016年,我和投資人在距離鄭州半個小時車程的黃河邊上,流轉了50畝林地用于養殖土雞,規劃建設了一個農莊。農莊取名為“東籬河畔”,取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之意。2017年,因為國家環保政策更嚴了,城市邊緣林地不再允許用于養殖,我們不得不另外選址重新開始,現在的悅心湖農莊占地500畝,是集餐飲、會議、拓展、養殖、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莊園,能同時接待200人前來旅游觀光,現有土雞5000羽,年產蛋26萬枚。
記者:河南自古是中原腹地,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但現在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您從事農業有哪些發展思路?
丁建超: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自己有傳統農民思維的局限性,所以才從農村走出來跟人合作創業。我先是從線下餐飲店起步,積累了一批客戶;接著流轉林地散養土雞,有了自己的貨源;再后來建立農莊,吸引更多城市消費者;現在注冊商標,創建品牌,拓展產品的市場影響力。“泉雞道”品牌現在已經形成了線上引流,線下體驗,客戶回流,“公司+農戶”提供產品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我覺得這樣還不夠,現在的新農人大多還處于單打獨斗的階段,希望能夠利用《農村百事通》的公信力與號召力,將更多的新農人匯集起來,開拓創新,相互交流提升,為新農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一番貢獻。
記者:從事農業、開辦農莊的創業者有很多,但是賺錢的卻不多,您的農莊現在經濟效益如何?實現贏利的經驗有哪些?
丁建超:農莊經營必須解決吃、喝、玩、樂、購,讓游客在農莊從上午10點到下午5點有得吃、有得玩、有得樂,走時能帶走一點農莊的特色產品。因此,在農莊這個平臺上我們能做更多的事。農莊現在主要客戶有平安保險、新華保險、中荷人壽、太平洋保險、各餐飲公司、協會、微商等,與他們保持業務聯系,并整合各種資源做一些公益事業。通過公益宣傳企業,2019年,我們組建“‘豫見美麗‘豫見愛”公益組織,并做了一場暖冬公益行,40位企業家與愛心人士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另外,我們也在策劃舉辦相親會、讀書會等,邀請媒體走進農莊報道我們的活動,提高農莊的知名度。
記者:請您總結一下你們農莊的運營策略。
丁建超:開始成立的東籬河畔農莊只有50畝林地,十幾畝用來復制果園的生態養雞模式,數量在200~300羽,但這足夠讓游客親身見證和體驗農莊實行的是生態、綠色養殖,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然后打破時空阻隔,讓好產品自己說話。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黃河邊上的農莊也都是2~3畝的規模,談不上休閑旅游體驗。這個時候,東籬河畔以適度規模推出了豐富的娛樂體驗項目:親子采摘、燒烤、攀爬墻、沙坑、蹦床、秋千、開大奔(小型農機)等。再一個就是我們實行農莊會員制,除了生態養殖區和活動區域,剩余土地劃成小塊讓城市家庭認養。農莊一星期配送一次土雞和雞蛋,以及當周采收的蔬菜給會員家庭。會員家庭也可隨時來農莊體驗,雙方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我們農莊的贏利點很多,但主次清晰。向城市家庭在潛移默化中輸送“生態土雞和雞蛋”才是一門大生意,我們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這塊。來我們農莊體驗過的城市家庭,都和我們建立了信任關系,常年訂購我家的生態土雞和雞蛋。這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農莊運營的最高境界:客戶來觀光體驗后帶走我們的產品,并形成持續不斷的需求。我們把大的養殖產業放在深山,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進行,大大降低了土地和人力成本。而農莊作為連接市場的“橋頭”,船小好調頭,土地和基建投入少,養雞反哺種菜(有機肥料),土地認養衍生親子種植、采摘,又增加了客戶與農莊的黏性。
記者:農莊都有哪些休閑項目吸引游客前來?
丁建超:農莊提供跳繩、毽子、羽毛球、拔河繩、汽球、推圈等活動道具,來農莊團建和旅游的客人可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娛樂項目。農莊也會根據節假日安排不同的活動內容,比如包餃子、地鍋燉,自己抓雞、挖紅薯、動手燒鍋做飯等。
記者:因為賣雞蛋,您在鄭州市的自媒體圈賣出了名聲,給我們介紹下您的土雞和雞蛋都有哪些銷售渠道?
丁建超:賣雞蛋的話,第一關要面臨的就是物流成本,所以不要一箱一箱的零售,最起碼要一批一批地去賣,或者按季度、按年銷售給會員,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會員制。我們的會員基本上都是年卡,打包銷售,鄭州市三環以內我們免費配送。這樣,有多少訂單我就知道要養多少只雞,有多少雞蛋能賣出去,再根據剩余的雞蛋尋找其他客戶,隨時調整銷售策略。這樣對養殖的經濟效益來說,才有基本保障。同時,我們還給客戶群體進行了精準的定位劃分,我們目前的客戶群體主要集中在餐飲界、創業者、孕婦寶媽這三大塊,尤其以28歲到45歲之間的女性為主要客戶群體。因為這些人是家庭食材的采購者,她們最關注家庭飲食健康,也最愿意為家人的健康埋單。在這些潛在客戶群里,我們經常發起一些試吃活動,先讓大家進農莊親身體驗、品嘗我們最新鮮的土雞和土雞蛋,她們吃著滿意了自然會變成農莊產品的黏性客戶,最終成為我們穩定的會員。
在引進客戶群體方面我們有三個渠道:①今日頭條、企鵝號等媒體渠道;②自媒體宣傳;③我們自己做活動,比如,與三農和養殖并不相關的相親活動。相親活動里面大齡女青年有很多,28歲到35歲這個群體正是我們需要的客戶群體。相親活動是我們的媒介,以相親整合紅酒、房地產、家具家裝、婚紗婚慶等產業,在相親活動中不斷盤活資源,每個融進來的產業都能在這里面找到市場。我們一邊舉辦相親活動,一邊拓展我們的銷售渠道,然后還有自媒體幫我們進行宣傳推廣,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活動,其實有很多內在聯系,這就是融合的力量。
記者:您對農莊未來的發展都有哪些規劃?
丁建超:從社會需求角度來講,現在的老百姓講究食品質量、安全、營養。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我們就是普通土雞養殖戶,但是我們相信自己是在做一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說到情懷,我本身就是農民出身,從我父親身上繼承了農民的基因,但與我父親不同的是,他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帶著鄉親們尋求脫貧致富門路,而我正在用互聯網思維養雞賣雞,這可能就是我們與老一輩農民最大的不同之處。現在,大家把我們這樣的農戶稱為“新農人”。我下一步規劃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整合多個農莊資源一起發展;二是在2019年年初,農莊上馬了加工類新產品——椒麻雞與藤椒雞,現已深受消費者歡迎,我們計劃重點宣傳推廣,讓其成為農莊新的贏利點;三是計劃聯合周邊的一些新農人一起整合資源,共同致富;四是正在與一些機構洽談合作培訓事宜,希望通過培訓將我們的創業經驗分享給更多的農業創業者,幫助他們成功創業。
記者:您對想開辦農莊的創業者有哪些建議?
丁建超:開辦農莊成了很多新農人創業的選擇,但是在這條道路上雖有人成功了,更多人卻失敗了。我對開辦農莊的創業者的建議有以下幾點:首先,開辦農莊之初,一定要先多方考察,考察成功農莊的經營模式,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投入,切莫貪大以超過自己的經濟能力建設農莊;其次,確定自己的經營方向,打造自己的經營特色,解決前來旅游的游客的吃、喝、玩、樂、購問題,爭取讓前來的游客都成為農莊忠實的消費者,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第三,打破傳統的銷售觀念,積極學習現代營銷方法,充分利用自媒體推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