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城市名片】
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余座,構(gòu)成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色。這就是紹興,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紹興還是酒鄉(xiāng)、書法之鄉(xiāng)、名士之鄉(xiāng)、文物之邦、魚米之鄉(xiāng)。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國,稱“越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稱會稽郡。南宋高宗趙構(gòu)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并沿用至今。
【認識紹興,每一步都伴隨著江南書香的氣息】
※【書卷紹興】※
沈園·
沈園二首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fù)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白話譯文:
其一
城墻上的畫角聲仿佛也在哀痛,沈園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池閣亭臺。令人傷心的橋下春水依然碧綠,在此曾見她的倩影如驚鴻飄來。
其二
離她香消玉殞已過去四十多年,沈園柳樹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綿。自身即將化為會稽山一抔泥土,仍然來此憑吊遺蹤而淚落潸然。
《沈園二首》是宋代文學(xué)家陸游的組詩作品。這是作者在七十五歲重游沈園時為懷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創(chuàng)作的兩首悼亡詩。
陸游一生最大的個人不幸就是與結(jié)發(fā)妻子唐琬的愛情悲劇。據(jù)《齊東野語》等書記載與近人考證:陸游于二十歲時與母舅之女唐琬結(jié)為琴瑟之好,婚后“伉儷相得”,但陸母并不喜歡兒媳,終至迫使他們于婚后三年左右離異。后唐氏改嫁趙士程,陸游亦另娶王氏。陸游三十一歲時,偶然與唐趙夫婦“相遇于禹跡寺南之沈氏園。唐以語趙,遣致酒肴。陸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一詞題壁間”。唐氏見后亦奉和一首,從此郁郁寡歡,不久便抱恨而死。陸游自此更加重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悲悼之情始終郁積于懷,五十余年間,陸續(xù)寫了多首悼亡詩,《沈園二首》即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兩首。
·蘭亭·
蘭亭,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shè)驛亭,故名蘭亭。現(xiàn)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時任郡守沈啟重建,而后幾經(jīng)改建,于1980年修復(fù)成明清園林的風(fēng)格。
★蘭亭集會
據(jù)歷史記載,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謝安、孫綽等名流及親朋共40余人在此舉辦修禊集會,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
傳說當(dāng)時王羲之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全文28行,共324字,凡字有重復(fù)者,皆變化不一,可謂精彩絕倫。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后世但凡學(xué)習(xí)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蘭亭”不能自拔。
蘭亭集序(節(jié)選)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魯迅先生筆下的紹興·
魯迅是紹興人,他的文章里處處可見紹興的影子。
坐著烏篷船,臥聽打槳搖櫓聲,上了些年紀的老船夫頭戴烏氈帽,不緊不慢地載著船客,順河劃向目的地。阿Q怕是此時正喝得醉醺醺地,跌跌撞撞地走著。河岸上的婦人們,一邊洗衣服一邊嘮叨著些張三李四,家長里短,不知是不是祥林嫂又聲淚俱下地說了她的故事。鎮(zhèn)上的咸豐酒店里坐著些歇腳的船夫,漁民,車夫,還有“我”和韋甫正在酒樓上敘著舊。孔乙己正倚著當(dāng)街的曲尺形大柜臺,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便能喝出愜意。阿Q也愉快地跑來喝幾碗酒,又和別人調(diào)笑一通,與孔乙己口角一通,得了勝,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夢里是美滋滋的。
晚上了,迅哥兒跟母親們撐著船去看水鄉(xiāng)社戲,在河灣里的水上戲臺正在演社戲。河里飄滿了烏篷船,滿載著人,還有一半人在岸上,然而人太多,有的從岸上被擠到了河里,但也會立即被船上的人撈上去,仍舊津津有味地坐在船頭看起戲來。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的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的地方,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xiāng)。生與斯長于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并在長年的熏陶中深受其影響。素有水鄉(xiāng)名城之稱的紹興,它的無限風(fēng)情,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連目戲等等,無不在魯迅的心中印上了深刻的痕跡,并對他的創(chuàng)作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在魯迅25篇小說中,有13篇取材紹興或以紹興社會生活為背景。而他眾多的散文更是處處鄉(xiāng)情鄉(xiāng)景:百草園、三味書屋、魯鎮(zhèn)的街景、紹興的橋,烏篷船、集鎮(zhèn)、村莊農(nóng)舍、酒店、閏土的氈帽、民間故事、迎神賽會、社戲等等。魯迅毫不掩飾地在他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這里濃厚的地域文化。紹興,是自小就滲入了魯迅的生命之中,不論魯迅自己如何判定這份影響的好壞,紹興的文化都已與其作品非常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了魯迅小說不可或缺的依托,魯迅散文的最真實感人的背景。
魯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在我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選自人民網(wǎng)《魯迅為何對故鄉(xiāng)紹興又愛又恨?》
★紹興和魯鎮(zhèn)
以我的經(jīng)驗,看一卷歷史書,也許不如在一個有歷史感的老街上走上一程更能領(lǐng)會歷史的含義。因為老建筑會透出一股清秋般的蒼涼,你能在其上看到歲月?lián)徇^的痕跡,觸摸到歷史心音的脈搏。
沿著紹興廣場的護城河往北走,沒有多遠,老街就出現(xiàn)了。我的眼睛驀然一亮,感覺它仿佛扭著身子活躍地動了幾下。在狹窄的老街上閑走,我會無限地放松和陶醉。這種時刻,你覺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樣,潺潺地流動著,等著你的腳踏出陣陣水花。
街只有兩米左右的寬度,兩側(cè)是層層疊疊的老房子。門樓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闊。房子多數(shù)是兩層的小樓,也有三層的,極少。
它們的色彩以栗色和蒼灰為基調(diào),屋頂?shù)耐呋臼巧罨业模业媚觐^久了,就泛黑了。倒與天色極為協(xié)調(diào),仿佛它們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覷了這老街,看著它不長,走起來就長了,長得仿佛沒有盡頭。
而且也不是筆直的,略略地彎著,不是老人的那種透出暮氣的駝背,而是一個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時妖嬈的彎腰,風(fēng)情萬種。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凈凈的,明凈、妥帖。
老屋比比皆是,它們保持房屋原來的狀態(tài),格局是老格局,窗戶也是老窗戶。到這樣的屋子走一下,你會嗅到一股散發(fā)著隱隱腥氣的潮味,仿佛這房子是放置已久的魚,因離河太久而傷感得落淚,而那氣息或許就從它的眼淚而來。
如果不是有現(xiàn)代的人閃現(xiàn)在房子里,我會誤以為回到了百年前的魯鎮(zhèn),那里有單四嫂子在空虛寂靜的夜晚呼喚寶兒的哭聲,有華老栓買來的人血饅頭被火焰舔舐過所發(fā)出的奇怪的香味,有在祝福聲中被主人呵斥凄涼地放下燭臺的祥林嫂。
這是魯鎮(zhèn),是魯迅筆下那個永遠的魯鎮(zhèn)。
——選自遲子建《魯鎮(zhèn)的黑夜與白天》
※【文化紹興】※
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是明清時期封建官制與紹興人文背景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這個地域性、專業(yè)性極強的幕僚群體,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沒落于辛亥革命前后。
紹興山川形勝,經(jīng)濟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文化深厚。自東晉起,這里就成為全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學(xué)士聚居于此。一代一代,紹興府中進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陰、會稽兩縣625人)。紹興人處世精明,治事審慎,工于心計,善于言辭,具有作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師爺為業(yè)者多系紹興人,誠如龔未齋在《雪鴻軒尺牘》中所云:“吾鄉(xiāng)之業(yè)斯者,不啻萬家。”
紹興人入幕為僚由來已久,明朝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學(xué)律作幕,并聞名于世。嘉靖年間被譽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為典型的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順治、康熙之時,才真正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yè)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所謂“無紹不成衙”,即是這一狀況的真實反映。
紹興師爺在清代的風(fēng)光之盛,按照梁章鉅《浪跡續(xù)談》一書中的說法,據(jù)說在京城除通行官話之外,第二種語言便是紹興話,連帶著喝紹興酒也成為時尚。
·烏篷船和女兒紅·
窄窄的小河,兩岸柳絲飄舞,一些細小的落葉輕輕打著漩渦隨流水而去。小河里,停泊著幾只小巧尖尖的烏篷船,烏黑的船身,而船底卻被刷成了紅色。愛屋及“烏”,烏篷船上坐著待嫁的新娘。船艙里載著一壇壇封口的女兒紅,紅紅的意境氤氳了她的心。
烏篷船,似乎是紹興的獨有產(chǎn)物,亦是獨特的產(chǎn)物。一方產(chǎn)物,傳承一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烏篷船,但唯有紹興的烏篷船是正宗的。是因為船艙里有“女兒紅”嗎?女兒紅和烏篷船,“紅”點綴著“烏”,“烏”承載著“紅”,色彩鮮明,生動和諧,組合得天衣無縫。
“女兒紅”是紹興“花雕酒”。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狀》記載,“女兒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紹興人家生了女兒時,就釀酒埋藏,嫁女時就掘酒請客,形成了風(fēng)俗。后來,連生男孩子時,也依照著釀酒、埋酒,盼兒子中狀元時慶賀飲用,所以,這酒又叫“狀元紅”。“女兒紅”“狀元紅”都是經(jīng)過長期儲藏的陳年老酒。這酒實在太香太好喝了,因此,人們都把這種酒當(dāng)名貴的禮品來贈送了。
※【結(jié)語】※
紹興,那一地古越積淀、江南鄉(xiāng)情、人物風(fēng)流、歷史悠深,早把古城的夢拉得老長。
青磚碧瓦還在,翹檐飛閣還在,烏篷船還在,月橋還在,故事還在,鄉(xiāng)戲也還在。向往紹興,是很容易的很自然的一件事。紹興的一舉一動,仿佛昨夜剛從青花瓷上下來,清露洗不去她行止間的余香。江南的模樣在紹興依舊清晰,江南的書香,在紹興依舊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