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面臨國際新的機遇與挑戰,合乎時機的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以自身經濟發展帶動周邊沿線國家的經濟,以達到區域共同發展的目標。古代中國利用絲綢之路造就了橫貫亞歐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完成同沿線各國政治、宗教、經濟的互通,造就漢、唐盛世。今天,中國依靠開發內陸、拓展海洋的發展策略, 實現了經濟、民生、國防、綜合國力的穩健發展,也使中國經濟面對新的發展高度和要求。文章著重從貿易角度入手分析“一帶一路”所涉及國家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從而發現并歸納總結“一帶一路”戰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一帶一路”;經濟貿易合作;對策
一、 前言
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的主角是太平洋經貿軸心和大西洋經貿軸心,兩大軸心相互交織成現代經貿格局。但是不能忘卻的是,在世界歷史上還曾有第三條經貿軸心的存在-古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曾經將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甚至歐洲非洲聯系起來,對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貿易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彼此之間貿易往來還有人文交流的歷史通道,在世界歷史中留下過光輝燦爛的一筆。在面對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政府結合自身貿易優勢與機遇,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而如今一帶一路的倡議已經完成了理論設計的階段開始進入實施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之上進行大規模商業交往,相比早在千年之前的商業運作模式,現階段的發展已煥然一新,更多地是一種全新的絲綢之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之一,從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發展中,利用國家之間的貿易來實現自身發展,到變成今天獨立的提出一個區域貿易構想,開展世界性的貿易戰略,運用自身經濟來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為世界經濟做出自身貢獻。這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提高的表現,也體現了中國的自信與自強。
二、 中國的貿易情況對亞洲的影響及其分析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的經濟發展都有所增加,國際貿易的增長尤為迅速,其在我國國民經濟總值比重不斷上升。這意味中國的發展可以影響周邊國家的發展,進而帶動亞洲地區其他國家的發展。在2016年,中國在貿易方面已經位居世界第一,高達41 590億美元,其中有53.47%的進出口貿易額是針對亞洲地區。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出口額為11 408.5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額的51.65%;進口額有9 548.8億美元是針對亞洲地區的,相比中國總的進口額19 500億美元,亞洲地區的進口額占比達48.97%。
從表1可以看到,從近10年的貿易情況來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第一階段是從2008年至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進出口總額增長幅度較低,且2009年出現負增長;(2)第二階段是2010年至2011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地區)貿易總額呈現較快增長,每年保持超過20%的增長;(3)第三階段是在2012RH ~2013年,經過2011年的經濟危機造成巨大的沖擊,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依靠對外輸出的,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比較大,在貿易指標的進出口額、單項出口及進口以及增速等幾大指標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4)第四個階段是從2014年至2017年,在這一階段處于高度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其經濟增長趨勢出現疲軟現象,因而增速出現平緩甚至是降低的現象。中國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雖然面臨著亞洲國家經濟增長疲軟,但從結果來看,經過幾年的“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與亞洲國家(地區)的貿易總額在2017年開始回復增長,這一現象應歸功于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
1. 中國與亞洲各國家(地區)貿易總體保持增長,取得雙贏。在上文提到的四個階段過程中,中國經濟在第一階段也就是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的原因而遭受巨大的損失,雖說不是致命的傷害,但是對經濟發展來說也是很大的沖擊,這使得我國在2009年對亞洲進出口貿易總額有所降低,但是縱觀2008年~2017年10年間的進出口貿易交易的情況,整體上還是呈現增長的趨勢,而且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的53%都是來自于對亞洲的進出口貿易,這表明亞洲進出口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中國的總出口貿易額這一指標來看,其2008年總額為14 306.9億美元,但是僅對亞洲的出口就超過了46%,隨著經濟的發展,盡管其在2016年對亞洲出口額占比有所下降,但是整體上其占比還是超過一半,由此可見亞洲出口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除此之外,亞洲地區的進口對我國的經濟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從2008年到2017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其進口貿易總額占比十分高,約占50%左右。
2. 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特征。亞洲各地區之間因為地理位置以及發展情況上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而這是各國之間展開合作的一個前提條件,對此其經貿合作程度也會進一步加深。從商品結構上來看,我國對外出口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機電類產品,而最主要進口的產品是電機電氣設備和礦物燃料,這也反映了中國與亞洲不同國家在要素資源稟賦上的差異。亞洲地區的國家經濟類型十分多,因而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合作伙伴可以劃分成三種,第一種就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尤以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為主,這是因為這些亞洲國家本身具有的資源十分豐富,不論是在石油方面,還是在天然氣這種環保資源等,其儲量都是十分巨大的,中國主要從這些國家進口自然資源。第二種是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以日本為主,近10年來,中國對日本的貿易始終保持逆差,主要是因為日本在電器設備、鋼鐵、機械、精密儀器、汽車等方面相對中國有較大的比較優勢。第三種則是處于發展中、甚至是欠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盡管資源稀缺,但是勞動力比較發達,因而在制造業以及基礎建設等方面占有優勢,主要以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為主。
三、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 現有區域合作基礎和能力欠缺。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時代之后,經濟發展得到迅速的增加,不僅打開了國際市場,而且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也逐漸加深,這為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展開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根據相關不完全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通過“一帶一路”這條經濟發展道路,在2016年與海外國家之間的貿易總額高達10 000億美元。我國在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中主要承擔的是城市基礎建設以及投資,這方面的投資已高達35億美元,此外,在承包工程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占比高達45.4%。從這相關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通過“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國進一步加深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大阻力。首先就是“一帶一路”的本質是帶動經濟發展,但是其涉及到的國家十分多,這其中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得國家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就是經貿合作政策上,盡管有雙邊甚至多邊的政策,但是針對經濟貿易的政策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適當地調整,對此需要視國家發展的情況具體對待。
2. 基礎設施滯后。“一帶一路”的經濟帶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國家參與其中,才能充分調動其經濟活力,另一方面因為經濟發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譬如交通等,因而需要打通各個方面的關系,這樣才會以路帶路,進而在各種領域衍生出不同的技術和產業。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首先的問題就是交通,不管是公路還是鐵路,更不用說是港口等交通工具都尚未齊全,又如何能夠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貿業務進行聯系和合作。簡單地舉個例子,東南亞地區,譬如越南以及緬甸等國家,因交通運輸不同,這些基礎建設設施沒有及時地跟著時代發展而升級,進而使得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交通受到阻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的經貿發展。
3. 貿易模式固化,貿易結構單一。“一帶一路”倡議是由我國提出的,因此我國是主要聯系和承接國。中國聯系著各國之間的貿易經濟,盡管其整體上呈現良好的趨勢,但是實際情況卻有所出入,具體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再加上貿易集中化,沒有多方面的發展,這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大多依賴于進出口,尤其是在能源以及農產品這種加工簡單的產品方面。這種貿易模式很難跟隨時代的發展而朝前發展,很容易被市場淘汰,這也是為什么2011年的金融危機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因之一。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即便是在目前有所緩解,但從長期看,并不有利于這些國家保持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4. “一帶一路”涉及的時空范圍廣、跨度大。“一帶一路”涵蓋的范圍很廣,參與其中的國家也有很多,其中可以優惠到的人口數量超過了全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對此其中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因而要想發展“一帶一路”,首先要制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參與其中的國家需要達成共識。而該經濟貿易的核心思想就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也是“一帶一路”想要實現的目標,“一帶一路”經濟貿易在多個領域中均有涉及,其中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金融投資以及文化碰撞等多方面都有所體現。對此國家需要在“一帶一路”經濟貿易中把握整體方向,明確發展目標,進而制定相對完善的發展計劃,但是具體到某一項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市場的規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政府在“一帶一路”經濟貿易中的干預力度要適中,不能過分干預,避免破壞經濟市場的秩序,進而出現貿易混亂的現象。當然,需要認清當前世界的發展趨勢,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時期,在經濟貿易中一定要謹慎,這樣才能確保“一帶一路”發揮其最大的優勢和價值。
四、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推進經貿合作的策略
1. 政策先行、整體布局。“一帶一路”經濟貿易勢必牽涉著很多的經濟利益,因而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國家政府首先要制定優惠的政策,給予投資人以及利益相關者一定的信心,畢竟這是一個大項目,事關全世界60%人口的切身利益,因而需要詳細地規劃每一個計劃。在前文中提到政府的干預力度要適中,這樣才能在政府的優惠政策下,充分調動市場的規律,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政府還需要一定的把控和監督,避免項目出現資源浪費等不良現象的發生。首先要有相對健全且合理的法律制度,這樣在多方合作的過程中,出現矛盾才有可以評判標準和解決措施。在開始“一帶一路”經濟貿易的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一定要加強合作關系,工作進一步細分,這樣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
2.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最先在經濟貿易中制定的戰略是“絲綢之路”,這一交通運輸是在我國歷史上就曾出現,它由亞洲出發,終止與歐洲,其交通的暢通使得貿易得以在該路展開,進而實現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和交流,這也是技術創新的最佳時期。通過對“絲綢之路”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經濟貿易戰略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而且明確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交通運輸,對此我們要向“一帶一路”發揮其作用,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各個國家之間的交通運輸問題,這樣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發揮資源優勢、加強能源合作。“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古代就已出現的經濟貿易交通渠道,因為其地理優勢,使得其很多的資源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隨后國家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為其自身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且對外高度輸出,其中典型的能源出口國家就是俄羅斯以及中東國家;當然經濟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那些具有豐富資源的國家,連帶周邊的國家也能因為其資源的發展而得以發展,其中中國和印度就是通過能源國家的經濟而帶動起來的,中國之所以制定“一帶一路”經濟貿易戰略,就是明確了交通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通過其具有優勢的地理位置,進一步促進其經濟的發展,而且有需求的國家和需求輸出的國家產生互補作用,進而加大合作的機率。針對能源而展開的合作,其具備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需求連接了雙方彼此之間的聯系。
4. 規劃產業布局,實現產業轉移。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已處于疲軟狀態,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我國作為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員,我國對外進出口的主要優勢在于產業化,這是因為人口基數大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勞動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上升,中國原來享有的人口紅利優勢可能會逐漸消失甚至是變為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就面臨著很大的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進而提高自身在國際中的實力。“一帶一路”經濟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各國之間的合作起到促進的作用,因而在其整體布局和統籌管理上起到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為其經濟貿易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后在市場和政府合理的指導下,刺激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現有的經貿合作是各國彼此之間展開合作的橋梁,對應的具體合作及其項目則根據國家發展情況來定,進而加大創新力度,盡早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五、 結語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亞洲地區和國家在經濟上都尚處于發展中,甚至是欠發達,但是從現在的發展狀況來看,雙邊的貿易顯然已經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進行下去。“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我國的經濟轉型和升級,制造業出口要加大產品質量,避免過度依賴能源進口的現象發生,這種目標的轉化與之前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但是并不是全盤改變,而是進行適度的調整。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展開合作的基礎就是大家有利共享、實現共贏,因而新的合作模式開啟是需要跟隨“一帶一路”經濟貿易的發展來進行的,既可以與周邊國家的需求相接洽,又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家上的形象,進而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形象帶動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谷合強.“一帶一路”與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的發展[J].東南亞研究,2018,(1):115-133,154.
[2] 李一鳴.中國與歐盟經貿合作新特征與促進對策[J].經濟縱橫,2018,(2):83-90.
[3] 劉國斌,胡瑋桐.“一帶一路”倡議與民族地區縣域經濟聯動發展戰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4):101-107.
[4] 程銳.“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金融治理風險與方案[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8,20(1):43-47,56.
[5] 杜永紅.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經貿格局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4):85-93.
[6] 盧偉.我國不同區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問題和策略[J].中國發展觀察,2018,(6):24-27,19.
[7] 吳宏偉.“一帶一路”視域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3):94-101,2.
[8] 石新波,黃大慧.新時代我國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新思路[J].國際貿易,2018,(3):41-44.
[9] 王小娟,曾思琪.“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開展經貿合作的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縱橫,2018,47(6):73-77.
[10] 陸南泉.“一帶一路”若干問題[J].中國經濟報告,2015,(1).
[11] 蔣希蘅,程國強.“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建議[J].中國西部開發,2014,(10).
作者簡介:楊沅鑫(1984-),男,漢族,遼寧省開原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就職于中國再保險集團,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
收稿日期: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