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李健 李勇 張涵
【摘 要】經過《民族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改革的初步探索,提出課程改革具體方案,制定課程設計成果多元評價考核標準,組建高效教學團隊,注重過程管理,完善小組分工,增強團隊合。實踐證明,該方案解決了課程設計中指導教師工作“過飽和”、學生工作“不飽和”問題,提高了民族學生課程設計質量。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改革方案;多元評價考核標準;設計質量
中圖分類號: TH11-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7-016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7.066
【Abstract】A specific reform plan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urricular design of machinery design foundation for minority students.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we have proposed the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of curricular design,built effective and professional team,focusing on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ed the system group,enhanced the teamwork.Practices show that problems of supersaturated teachers' work and super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students' work have been resolved,the quality of curricular design is also raised.
【Key words】Machinery design foundation;Course desig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機械設計基礎》是高校機械大類專業必修的一門核心技術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重要課程[1]。而傳統的“課程設計指導教師一肩挑、學生套模板”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實現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1-3]。我校地處新疆多民族地區,是一所具有農林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機械類專業民族學生。民族學生在語言交流、文化認知、興趣愛好、課程認識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因而在課程設計中存在一些特殊問題[2]。
1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生熟練運用設計資料的能力比較差,在標準件常用件、形位公差、公差配合的選擇方面非常生疏;
2)由于課程設計時間緊張且工作量大,學生各自忙碌,缺乏必要交流和協同合作;
3)學生對先修課程的綜合應用能力較差,不能熟練地應用工程力學知識,對在復合外載荷作用下的軸及軸承進行強度校核,不能正確應用工程制圖基本知識繪制裝配圖和零件圖;
4)教師工作“過飽和”、學生工作“不飽和”現象明顯,平均每個指導教師指導100名學生,而學生過度依賴教師,同樣問題即使在已經進行大班授課的情況下,學生依然排隊等候咨詢教師。
在此背景下,以塔里木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20-1、2、3、4班110名民族學生為研究對象,在課程調查問卷、學生代表和專業教師座談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民族學生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方案。農機20-5雙語班為新方案的試教對象,農機20-6雙語班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實踐檢驗。
2 課程設計改革方案內容
1)改革教學模式,組建高效教學團隊。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由指導教師“一肩挑”教學模式改為“指導教師+制圖教師+力學教師”組合教學模式。大多數同學的共性問題全班同一指導,少數問題組內和個人指導。
2)完善小組分工,增強團隊合作。每小組為5人,分工如下:1人主要負責設計計算,1人主要負責結構設計,1人主要負責軸等零件的受力分析和校核計算,1人主要負責掌握零件圖、裝配圖的繪制方法,尺寸、公差、粗糙度,裝配代號的選取和標注,最后1人負責熟練掌握設計中可能用到的所有零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3)倡導多元評價考核模式,促進民族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導教師+制圖教師+力學教師組成考核小組,考核分平時考勤20%、說明書30%、圖紙30%、答辯20%四個環節進行,每個環節制定詳細的考核指標。在上述成績的基礎上進行組間成績的比較,表現好的小組,組長和組員適當予以加分,表現差的小組,組員和組長予以適當的減分,從而獲得最終考核成績。
4)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族學生文化,培養師生情感。教師要充分尊重民族學生的文化及風俗。經常跟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所想,積極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語言方面盡量采用口語化教學,通俗易懂的解釋,方便民族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3 改革效果
農機20-5雙語班為新方案的試教對象,農機20-6雙語班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成績方面農機20-5班平均分89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78分、90-100分(優秀)15人、80-89分(良好)13人、70-79分(中等)1人、60-69分(及格)0人、<60(不及格)0人,成績呈非正態分布,農機20-6班平均分86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75分、90-100分(優秀)5人、80-89分(良好)18人、70-79分(中等)4人、60-69分(及格)0人、<60(不及格)0人,成績呈正態分布;平時表現方面,5班學生積極討論、彼此樂于充當“第二教師”,設計進度基本一致,學習興趣高昂,而6班同學則是各自為戰,彼此不交流,少部分同學進度快,大部分同學進度偏慢且設計中情緒焦躁,厭煩情緒日益明顯。實踐證明,該課程改革方案解決了課程設計中指導教師工作“過飽和”、學生工作“不飽和”現象,提高了民族學生課程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廖宜濤,宗望遠,廖慶喜.高等農林院校卓越工程師培養機械學綜合課程設計改革[J].農業工程,2014,4(4):141-145.
[2]王海明,李健.民族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以塔里木大學為例[J].產業科技論壇,2017,16(5):1261-127.
[3]王建,李鋼.基于OBE的機械設計類課程設計“1234”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9):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