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君 劉玉婷
【摘 要】本文通過闡述流通圖書館對民國時期社會閱讀的引領作用,分析總結其對當代圖書館事業的影響和啟迪。
【關鍵詞】流通圖書館;民國時期;社會閱讀;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 G259.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7-023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7.095
0 引言
“讀書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清末民初,為實施教育救國的終極目標,普及新知,開啟民智,掃除文盲,增強國民素質乃當務之急。當時的流通圖書館以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為己任,通過降低或減免借閱費用以保證民眾閱讀權利,引導民眾閱讀傾向;通過設立巡回文庫、流動書車、通信借書、代理圖書等方式實現圖書主動推送,培養民眾閱讀習慣;并提供書籍常識、書目信息、讀書方法等方面的閱讀指導,提高民眾閱讀能力。了解民國流通圖書館如何由引導民眾到圖書館來到深入到民眾中去?了解其在社會教育活動中的寶貴經驗及其服務于民眾的理念和實踐,對當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迪。
1 流通圖書館對民國時期社會閱讀的引領
“流通圖書館者,搜集中外古今圖書,用各種流通的方法 (閱覽、到館借,通信借,陳列、巡回、車送和代理) 使無地處、時間、性別、保證等的限制,而無所取酬的借予全社會的民眾閱讀,以達其普及教育之目的”。[1]此乃浙江流通圖書館對流通圖書館的定義。民國時期的流通圖書館充分體現了我國近代圖書館民眾化的發展方向,其業務重點在于圖書的流通,不僅開放圖書,提供到館借閱,而且創造性地采用巡回借書、車送借書、通信借書、代理圖書等方式主動推送圖書,使普通民眾可不受時空限制,免費平等地閱讀書籍,享有書籍帶來的樂趣。可見,流通圖書館對民國時期社會閱讀的推進與引領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1 突破空間限制的延伸服務
為了解決邊遠地區民眾借書難、看書難的實際問題,民國流通圖書館不再像以前局限于單一的圖書館內部,而是突破地域限制,積極走出圖書館,在民眾聚集的地方開展借閱延伸服務,吸引民眾,為書找人,使民眾更加方便地利用圖書。正如馬宗榮先生所言“現世的圖書館于本館外,別設分館,圖書流通處,圖書代借處,辦理巡回文庫等,于是距圖書館較遠的民眾和不能離家的老年人、產婦等,也得沾圖書館的恩惠了。”[2]民國時期的流通圖書館開展了多種為普通民眾著想的借閱延伸服務,包括設立巡回文庫、流動書車、流通處等形式,使圖書能夠在各階層民眾之間無障礙流通,充分發揮其價值。例如,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在館外附近游覽者眾多的茶園設置圖書代借處,以推廣閱讀;[3]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圖書館在南門民教館設立巡回文庫共二十架,將其散布在北塘南里一帶大商店中,每周巡回一次,同時在民眾茶園中舉行每日兩次的時事報告,每次聽者上百余人,[4]等等。流通圖書館通過突破空間限制的方式,因地制宜,更大范圍地流通圖書,提升了圖書利用率,提高了閱讀效率,充分發揮了服務社會、方便民眾的作用,深得民眾喜愛。
1.2 “為書找人”的主動精神
龔寶善曾對流通圖書館如是評價:“流通圖書館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是活動的而不是靜止的,是找人的而不是等人的,是平凡的而不是高貴的”。[5]綜觀民國時期流通圖書館的主動精神,主要體現在形式多樣的圖書推送方式和致力于社會閱讀風氣扭轉與國民素質提升的閱讀指導等方面。
1.2.1 圖書推送
(1)巡回借書。民國時期許多圖書館都設有巡回文庫,以擴大圖書的流通范圍。巡回文庫是將一定數量的圖書裝以木箱送達地點,到協定日期再寄回圖書館另換他書的借閱方法。[6]巡回文庫的一大特色是“為書找人”,即按時主動將書車送到民眾聚集的地方,招攬民眾前來閱覽圖書,為邊遠地區的民眾提供閱讀之機和讀書之便。其服務形式有普通巡回文庫、家庭文庫和學校文庫等,提供的圖書也根據受眾的不同而不斷調整,它以圖書館的到場服務為民眾贏得了時間,節省了資金,充分發揮了圖書的價值,喜得民眾歡迎。故巡回借書對民國社會閱讀風尚產生較大影響,流通圖書館也因此而聞名。
(2)車送借書。流動書車的特色是“為書找人”,即在民眾集會,或民眾日常休閑、娛樂、游覽等公共場所,按時用流動書車將書刊送到,使民眾唾手可得閱讀機會,可隨意閱覽書車上的書刊。通常為圖書館與學校、公園等機構協議,設置圖書陳列點,定期更換圖書,方便當地民眾閱讀,但一般不予外借。車送借書是巡回文庫中國化最為成功的例子,一輛腳踏車、一根識別館旗,便將圖書流通事業播撒到街頭巷尾,十分地接地氣。這種方法既能吸引民眾前來閱讀圖書,激發其讀書欲望,又宣傳了圖書館的服務,有助于擴大圖書流通和閱讀推廣。
(3)代理借書。即設置圖書代辦處,代辦點附設于茶樓、浴館、鬧市等公共場所,由圖書館提供書刊及目錄,各處場所的主人代管圖書借閱事宜,圖書館付給一定的管理費。以天津市第三通俗圖書館為例,為擴大流通范圍,圖書館設置代辦處6處,提供新書、新報,于每處放置圖書一二百冊,報紙一二份。圖書更新的方法是: “每兩個月輪換一次,此六處的書報,一年內在各代辦處輪流一周,第二年再更換新書,但如有特殊需求,亦可申請,由各館添置以供急需”。[7]代理借書方式減少了讀書者的借還手續,它像流通圖書館的諸多分館,深入茶樓、浴館、鬧市等公共場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對閱讀的認知。
(4)通信借書。通信借書作為一種突破了時空限制的借閱方式,亦已被民國時期流通圖書館所采用。通信借書的設立,是為解決偏遠地區民眾因往來借閱不便、費時的實際困難,因地處偏遠,閱讀者不多,又不便設置圖書代辦點而采取通過郵局郵寄方式借閱圖書。由有閱讀需求的民眾直接寫信給圖書館,圖書館收到信件后,遂將圖書寄于所需民眾。例如,當時的申報流通圖書館專設有郵借部,負責通信借還事宜,除郵寄民眾所需圖書外,還將書目、章程、申請書等一并寄給上海市民,以此發展讀者。[8]
1.2.2 閱讀指導
流通圖書館的主動精神不僅體現在“為書找人”的推送方式,更表現在“服務社會”的閱讀指導上。讀書指導是在了解讀者閱讀需求,掌握其閱讀心理的基礎上,引導讀者如何確定閱讀范圍、選擇讀物,并幫助其理解文獻內容,使其具備文獻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圖書館的能力,以及閱讀習慣的養成。沿襲千年的封建精英教育隔斷了普通民眾與書籍、閱讀的聯系,為此,民國時期流通圖書館在給民眾推送書籍的同時,更在圖書的選擇、閱讀的方法、知識的應用上給予指導,“授人以漁”,使書籍真正為民眾所用。例如,浙江省立圖書館為解答讀者疑惑,提高讀書效率,于1932年9月編印《閱覽指南》指導手冊1萬冊,內容涵蓋館址、藏書分布、閱覽室布局、圖書分類表、書目查檢法、借閱規則、開放時間等等,以供讀者稽考,使其能充分、高效地利用圖書館。[9]綜觀民國時期的流通圖書館,其閱讀指導就內容而言,主要包含書籍常識的認知、書目信息的獲取、讀書方法的指導、閱讀習慣的培養等;就指導形式而言,開設讀書問答專欄,編制書目推薦、目錄提要,開展咨詢服務,以及舉辦讀書會與閱讀輔導班等。綜上,閱讀指導對于圖書館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擴大圖書館的效用,體現圖書館服務社會的精魂所在。
2 民國流通圖書館事業的當代啟示
在創建書香社會的新時代,引領全民閱讀的歷史使命再次肩落圖書館。汲取民國流通圖書館引領社會閱讀風尚的實踐經驗,對當今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和延伸服務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迪,有助于促進全民閱讀和書香社會的構建。
2.1 以讀者為中心,轉被動為主動
民國流通圖書館為了增進書刊的流通,主動深入到民眾中去,不管地處遠近與否,只要是有潛在讀者的地方,圖書館就將服務延伸發展到那里。其一改消極等待的態度,主動推送、為書找人,喚醒民眾、普及教育,充分體現流通圖書館以讀者為中心,變被動為主動的服務精神。面對新環境,當今圖書館也應轉變觀念,傳承前輩“為書找人”的服務精神,主動把圖書館或資料室建到社區、鄉村、圩鎮、山區去,為基層創建社區書房、建立農家書屋,并利用現代化設備和互聯網技術將數字圖書館資源與基層讀者共享,真正實現服務模式從“到館服務”向“推送服務”的轉型。近年來,隨著全民閱讀由倡導到推動,圖書館的主動服務意識不斷增強,公共圖書館的“流動圖書箱”進企業、進學校、進軍營、進社區、進工地、進商家的“六進”活動和送文化下鄉活動在持續深入地開展,如2015年江西省會昌縣圖書館將流動圖書車開到了“兩會”服務現場,免費為代表和委員提供現場書刊借閱服務。
2.2 以人為本,關注弱勢群體閱讀需求
民國流通圖書館踐行了開放、共享、免費、公平、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取消借閱對象的階級差別,實現從官員士子到普通民眾的轉型,在讀者服務中兼顧成人與兒童,平等對待民眾與學者,尤其關注弱勢群體閱讀需求。新時期,圖書館應仍本著包容、開放、公益、平等的原則,維護公民閱讀權利的公平享有,讓所有喜愛讀書的人都享有讀書的平等權利,尤其關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閱讀權利。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將平等、開放、共享的現代圖書館理念提升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法定原則(第三十三條);并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創造條件,保障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閱讀權利(第三十四條)。[10]杭州圖書館十年不拒乞丐的做法,正是對圖書館平等精神的完美詮釋,乃當今學習的典范。
2.3 利用現代手段,開展延伸服務
“書籍流通乃為現代圖書館之靈魂”,“現代圖書館競相以流通次數最多為榮”。[11]為了增進書刊的流通,民國時期的流通圖書館通過辦理巡回書庫、設代辦處、流動書車等形式,深入基層,深入田間、菜場集市,為偏遠地區民眾和事多繁忙者提供閱書之便,增進了民眾與書刊的接觸度,使書刊的借閱率不斷攀升,達到了普及新知,開啟民智、方便民眾、服務社會之目的。新時期,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當今圖書館擴大流通提供了條件。圖書館應把握機遇,加快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進程,打通最后一公里基礎建設,將圖書館的服務延伸至鄉、鎮、村及偏遠落后地區,以滿足基層尤其是偏遠落后地區群眾的閱讀需求。當下的移動圖書館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任一讀者都可借助互聯網技術依個人需求隨時隨地登錄圖書館借閱圖書、獲取信息,其在方便讀者的同時,又能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力。為此,相當一部分圖書館都在大力開辟移動圖書館業務,積極為讀者提供WAP瀏覽服務、微信公眾平臺服務,乃至移動客戶端服務,極大地擴大了閱讀覆蓋面。
2.4 基于讀者需求,實施閱讀指導
圖書館作為藏書專業機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當今社會,國民文化素養普遍提升,對閱讀指導提出更高要求。為此圖書館需針對讀者閱讀需求實施精準的閱讀指導。(1)開展調研。圖書館應適時就讀者的閱讀傾向和閱讀心理及閱讀習慣進行問卷調查,以及時了解讀者閱讀情況,掌握其閱讀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閱讀指導。(2)舉辦培訓。圖書館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導和培訓服務。新時期,實體圖書館的圖書分類精準,數字圖書館資源管理有序,閱讀指導的內容也應從傳統的介紹基本常識、組織書目信息、傳授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向培養讀者信息素養、提高讀者信息檢索能力上轉型。如舉辦系列講座,對讀者進行信息素養提升、移動圖書館使用等專題培訓。(3)閱讀療愈。古人云:“書者,舒也”。當今社會,由于工作學習生活的沉重壓力而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圖書館應積極發揮書籍的心理疏導功能,借助心理學的理論方法,以圖書館為“療吧”,以書籍為藥方,針對讀者的情感之病、思想之病、人格之病、靈魂之病施以輸導,從而開發出圖書館的新功能,即閱讀療愈。[12]也不失為當代社會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新內容。
【參考文獻】
[1]佚名.究竟怎么叫流通圖書館[J].中國出版月刊,1934 (1、2 期合刊):1.
[2]于厚海. 社會閱讀視域 下 的 民 國 初 期 圖 書館 社會 教育初探[J].圖書館,2015,(1).
[3][4]秦慧 任家樂. 從《圖書館學季刊》看民國二三十年代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J].圖書館建設,2017(10):74-79.
[5]龔善寶.流通圖書館的特質及其前途[J].中國出版月刊,1934 (1、2 期合刊):2.
[6][8][10][12]鄭爽.民國流通圖書館對社會閱讀的貢獻與啟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
[7]天津市市立通俗圖書館流通圖書概況.天津市市立通俗圖書館月刊,1934(2):4-8.
[9]浙江省立圖書館二十二年度全年度工作報告書.浙江省立圖書館刊,1934(3):28-30.
[11]馬先陣,倪波.李小緣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