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最近,各國股市都發生較大波動。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恐慌指數”急速拉升,中國股市也不例外,受到影響發生震蕩,全球市場一片擔憂。真可謂,清明煙火尚闌珊,花信風來第幾番。在全球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持續加大,且常常“突然襲擊”的狀況下,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幾何、中國經濟究竟怎么樣?
中國經濟發展雖然被譽為創造了世界奇跡,但一路幾乎都是在外界的“唱衰”聲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不論是幾十年前,抑或最近幾年,這種聲音都不曾斷絕。好在,事實是最好的解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向好、韌性依然較強。
國家發展必然面臨新挑戰
2018年,在全球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中國GDP保持了6.6%的較高增速,進出口全年總額再創新高。今年前4個月,中國經濟也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當然,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曾是也不會是心想事成、順風順水的。當前的中國經濟,也面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全球共性化的問題,有的是我國特有的問題。
在全球共性化問題方面,主要有三個“難”:一是貨幣政策是漲還是縮之難,二是社會分化帶來的財富創造和收入分配平衡之難,三是經濟下行趨勢與人口結構改變的并行壓力之難。這三個難題,與十幾年來全球金融化趨勢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等有關。由此帶來的結果是調節經濟的政策力度越來越大,但收效越來越小,而過多的“大水漫灌”式行政主導,使收入分化和階層固化愈發嚴重,加上年輕人晚婚晚育、不婚不育趨勢加重,老齡化壓力對經濟猶如雪上加霜,民眾不滿情緒不斷累積,階層、種族撕裂情態嚴重。因此,在美國、英國、法國等皆可見到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興起,出現了人人呼喚改革,但任何改革的實際措施卻都無法推行的矛盾景象。
在我國特有問題方面,則主要是經濟高速發展幾十年后,社會需求發生較大變化,因而產生了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的新問題。比如,在大家最為關心的就業市場上,一些人訴苦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一些人寧可“賦閑”在家,也不愿意降低對工作環境和條件的要求。這其中很重要的緣由就是,隨著生活富裕程度上升,人們的價值認知也在悄然轉變。
猶如消費升級,人們的消費追求會從“量”的滿足到“質”的品評。這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與此同時,從另一面看,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提高、企業運營壓力加大,大家開始對政務水平、社會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看上去,社會矛盾變得更多更激烈了,這可以說也是一種危機。
有些人看到了這些內外的壓力和危機,由此擔心中國經濟要不行了。但是,我們的危機是在進步的同時產生的。這無非是因為大家過得更好了,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中獲得了更多,也提出了更多新需求。需求的升級,小到個人對工作條件的要求,大到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其他國家更多的質疑,都是中國的飛速進步帶來的,而非相反。這樣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當下的主要矛盾。
中國經濟依然強勁有韌性
當然,進步與危機相隨,這種進步和危機的博弈,或者就是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新舊周期轉換拐點上所遇到的重點問題。當我們的發展階段有了不同,個人、企業、組織、政務管理者,乃至整個國家都需要面對新的形勢和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經濟轉型升級不是宏觀的、模糊的概念,而是務實的、全民的概念。
在這種情勢下,之所以說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后勁仍然較強,主要基于兩個事實。一個事實是,中國
社會在發展經濟上有很強的共識。新中國改革開放40年,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回溯過往,大家會發現,中國經濟從“一窮二白”一路走來,“艱苦奮斗”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今天的成就可以說是幾代人的汗水、淚水、甚至血水凝結而成的。40年不長,經濟的轉型、發展、坎坷、糾結對大家來說,全都歷歷在目。不同于其他一些國家,我們全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同意,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最主要的任務仍然是大力發展經濟,奮斗遠遠不能停止。所謂轉型升級,是萬眾所向,人人都在摸索、努力、爭取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
另一個事實是,中國的改革正朝著市場化的正確方向不斷深入。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怎么能夠降低成本又提高質量?機制性、系統性、結構性的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怎么能夠將這些資源高效對接、配置?這就需要市場化改革來完成。中國的改革紅利還遠遠沒有充分釋放,市場潛力也沒有得到足夠發揮,新型城鎮化發展空間巨大,人口、土地、資金充分流動的紅利也將是巨大的,市場的活力和動力一直都在,亟待開發和釋放。而當前的各類簡政放權、對外開放、減稅降費等改革措施都旨在為市場化掃清道路。未來,必然會在法治化、市場化治理的改革路上越走越寬、行穩致遠。
春寒欲盡復未盡,二十四番花信風。有些事,也急不得。我們在幾十年前大概不可能想到,幾十年后中國能有這么大的變化。有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因為社會在向前發展,而且發展得好。但發展好的時候也要看到其中的危機。轉型期,忍耐的時候要有耐心,爭取的時候要據理力爭。進步是事實,危機是常態,應從長計議,看到未來。春寒沒有什么了不起,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也好,才能看到山頭斜照卻相迎。▲
(作者是盤古智庫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