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業文明社會形態被城市文明社會形態取代為重要標志,改革開放40年完成了一件全世界始料未及的偉大變革。從周公、孔子到孫中山、毛主席,都沒有見過中國農業人口縮減,而城市人口超過農業人口的社會現實。人口結構的改變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結構的改變則將帶來社會文化乃至整個文明的改變。意味著整個未來的人際關系和這些關系之上的意識形態,包括其文明規范、道德準則、思想基礎、價值尺度、哲學范疇、法律意識、生態觀念、倫理關系等等,都會隨之發生一連串的變化。
讓我們從社會學角度來考察這次偉大的變革。一個熟人社會怎么變成了一個陌生人社會?什么是熟人社會?什么是陌生人社會(簡稱生人社會)?
農業文明的社會就是熟人社會,城市社會就是生人社會。在農村,熟人社會建立的整個意識形態架構可以這樣描繪:以祠堂為原點,以田畝為半徑,以熟人關系的親疏為倫理基礎,以倫理為形而上學。熟人社會的傳統和文化在一個人口結構以農業人口占壓倒優勢的社會,必然是全社會主導性的精神文明,而中國五千年文明正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建構起來的。
即使在新中國建立起來后,我們的熟人社會文化與熟人文明仍舊和整個社會生活不離不棄。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彌漫在整個社會關系上的熟人文化。熟人關系就是倫理關系,熟人關系就是一個身份的證明。
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做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就是粉碎了五千年的傳統熟人社會。國家城鎮化、城市化了,農村在退卻。孩子們站在高樓和水泥地上“舉目無親”。社會結構的改變在挑戰文化與文明的現狀,我們這代人的文化使命非常清楚:看到這個轉變,看到這個變革,看到肩上的重擔。在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今天,文化和文明的與之相適應是必然的,它要重建一個與今天及未來相適應的大格局,新文化文明的大格局。
一切熟人社會的舊辦法都不好使了。人們要按照下面四種規則在生人社會立足、生活、創造自己的天地。第一,人要為自己打造一種稱之為“信用”的東西,以能夠簽下一份工作合同;第二,為了這個屬于自己、在城市打拼中須臾不可或缺的“信用”,人需要有自己的“認證”,并且不斷提升等級;第三,人因此要開始自身的社交,“社交”令你的認證有處可使,你的信用得到價值實現;第四,這時你可能有機會拿到一份靠它生存的工作“合同”。
這時你發現這和農村生活完全不同了,這里沒有熟人社會的所有“倫理”了。生人社會的整個意識形態架構變成了:以個體為原點,以合同為半徑,以個人信用的高下為新倫理基礎,以誠信、契約精神為形而上學。在整個國家從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改造進程當中,熟人社會的熟人文明向生人社會的生人文明改變僅僅是整個巨大變革的一個部分。核心部分是什么?是任何個人、任何機構都要憑自身的信用去贏得社會和他人的接納。
轉變是突然降臨到中國社會的。不是猝不及防,而是仿佛在遭遇一場基因突變,這場突變讓我們突然不認識眼下的這個社會,突然不認識身邊的一切關系包括環境了。我們會發現昨天的親人要么陌生了,要么“消失”了。然后會發現,相信別人,或者讓別人相信自己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信任成為了社會生活最珍貴的東西。最后我們甚至會發現“愛”與“不愛”已經不是社會關系的關鍵所在,取而代之的是“信”與“不信”。對于生人社會的文化、文明、道德、個體精神、獨立人格、信用的證明、社交的規矩、契約原則和立法精神等題中之義,人類都要重新學習和創造。
社會文明結構的這場巨大變化在當代發展史上是壓倒一切的,我們以百年發展為歷史考察尺度,不難看到今天及未來的文化人、知識分子肩負的重擔。電影人不僅僅要盯著眼前的現實主義問題與題材,也不僅僅是簡單地看到時代的科技進步。電影人的偉大使命在于完成社會轉型、新文明建設的文化系統工程,在新城市文明的構建中創作出與之適應的嶄新作品。
電影人需要重新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