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
那一晚我無意中打開電視,看到王志正在《面對面》采訪一位滿頭白發的外國老太太。用中國話說,老人很富態,且十分健談。引起我注意的是老人的年紀——90歲,國籍——美國,居住地——聊城市陽谷縣劉廟村。中央電視臺為什么會對一個美國老太太感興趣?她身上一定發生了什么不尋常的故事吧。
老人叫牧琳愛,1917年出生于中國,父母在她出生十幾年前以傳教士的身份來華。兒時,牧琳愛交了許多中國玩伴,但那時的中國讓她看到的更多是戰亂與貧窮。13歲那年,牧琳愛隨父母回到美國。在牧師家庭中長大的女孩那時就心存一個夢想:“長大了我也要掙錢,要回到中國幫助窮人。”
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她竟然等待了整整69年。
在這漫長的69年中,牧琳愛與許多女性一樣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她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并擔任美國一家兒童醫院的院長和該市的護士學會主席。1999年,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牧琳愛賣掉了山林和別墅、花園、汽車等家產,只身來到中國圓夢。那一年她82歲。
為了歡迎這位美國老人,劉廟村特意騰出最好的院落,并為她聘請了翻譯。但牧琳愛說,她到中國來并不是養老的,并堅持自己付房租和翻譯的工資,還捐資三萬美元為村里的小學建起了微機室。她在小學課堂給村里的孩子們講授英語,到鎮上的中學為英語教師做免費培訓,又利用自己多年從醫的知識到市里的醫院為醫生授課。
現今的農民雖然吃喝不愁,但許多觀念還很落后。于是,牧琳愛親手改建了村里的第一個抽水馬桶,并且自己扛起鋤頭下地,將村邊一處廢棄的園子種滿了鮮花,還出資為村里修路。
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這位美國老太太騎著三輪車到處走動,與村民大聲談笑。 這位90歲高齡的老人所顯示的生命活力顯然已遠遠超過了許多年輕人。
夢想是人類擁有的一種特質,只有人類才有夢想。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這是一個偉大而終極的夢想。牧琳愛用69年的光陰守護著這個夢想,并且決定在82歲時將之付諸實現。在我們熟悉的文化中,82歲應當怡養天年,然而,她決定告別早已熟悉的故土和鄉音,包括告別那些通常在人生晚年的最大享受——兒孫環繞膝前。
我相信牧琳愛生活得很幸福。這種幸福除了牧琳愛本身的努力、她對夢想的堅持,也應當包括她的子女們對母親的有別于通常觀念的理解和關愛。我覺得,這或許是更深刻的理解和關愛。
中國的父母與子女們或許能夠從這里學到點什么吧。
(摘自《讓生命沒有遺憾》河南文藝出版社 ? 圖/樂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