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龍 周艷 賈首星 韓會敏
摘要以新疆農墾科學院試驗田的蘋果枝條作為試驗材料,15mm/min的加載速度,在萬能試驗機上對3個批次蘋果枝條試樣進行剪切力學特性分析。對不同直徑、含水率的蘋果枝條進行剪切力學特性試驗。結果表明:峰值剪切力隨直徑的增大而增大,影響蘋果枝條破壞載荷的關鍵因素在于直徑的大小。蘋果試樣的峰值剪切力隨含水率先增加后減小,并且隨著剪切位移的變化趨勢也是先增大后減小,在剪切位移大于19mm時,試樣基本斷裂,剪切力逐漸減小。
關鍵詞蘋果枝條;剪切;力學性能
中圖分類號S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1-022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6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果品生產國,其中蘋果的栽培模式深受日本精細化管理的影響,如套袋、轉果、摘葉、鋪反光膜等,這些技術的采用雖然提高了果品外觀,卻耗費了大量人工,目前果樹管理用工嚴重短缺,人工費用不斷上漲。從世界果樹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省力化栽培是未來蘋果業發展的潮流。蘋果枝條的整形修剪是關鍵因素[1],每年要剪掉衰老枝或者背下枝。合理的整形修剪是提高蘋果產量的重要舉措,這就必然離不開蘋果枝條剪切力學特性的研究[2]。
1試驗材料、設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樣本為蘋果枝條,如圖1所示,取自新疆石河子市新疆農墾科學院果樹示范田,試樣采集于蘋果收獲后,總共分為3個批次,時間分別為2018年5月20日、6月18日、7月2日。每個批次抽取植株7個,試樣直徑為5~15mm,長度為100mm,編號批次如表1。試樣采取隨機取樣,選取新鮮、無病蟲害、生長旺盛的蘋果枝條,并且莖桿通直,沒有彎曲和破損的痕跡。手工去掉葉子和側枝,放入真空袋中并放回實驗室,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保存,等待試驗[3]。分別測量3批試樣直徑,結果如表2所示。
1.2試驗設備
試驗設備主要有:萬能試驗機、電子秤(測量精度0.0001g,JY/YP30002上海越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熱鼓風干燥箱(溫度范圍10~250℃、DHG-9070A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手鋸、游標卡尺、培養皿等。
圖1蘋果枝條試樣
Fig.1Samplesofapplebranches
1.3試驗方法
用手鋸分別鋸下所要的3批試驗樣本,用游標卡尺測量試樣枝條的直徑,多次測量后取平均值。該次試驗按GB1937—1991的規定進行,將測量好的試驗樣本放到萬能試驗機上,如圖2所示,使夾具夾塊的中心對準萬能試驗機壓頭中心位置,試驗機以15mm/min勻速加載荷,在2min以內使樣本破壞,然后記錄下峰值剪切力和剪切強度,并觀察變化趨勢。枝條含水率的測定在電熱鼓風干燥箱內進行,如圖3所示,采用烘干法測定含水率[4]。將蘋果枝條放入干燥箱內保持105℃,24h以后取出樣本進行稱重。
并每隔1h稱重1次,直到2次稱重相差小于0.001g,這時可以認定蘋果枝條達到全干。然后計算含水率,蘋果含水率計算公式如下:
w=m1-m0m0×100%
式中,w為蘋果試樣含水率(%);
m1為蘋果試樣試驗時的質量(g);
m0為蘋果試樣全干時的質量(g)。
2結果與分析
2.1峰值剪切力隨直徑的變化
蘋果試樣的峰值剪切力隨直徑變化的試驗結果如表3、圖4所示。
由圖4可知,該樣本的峰值剪切力隨直徑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峰值剪切力與樣本直徑呈線性正相關[5]。
2.2剪切力隨含水率的變化
對蘋果試樣3批的含水率進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蘋果試樣峰值剪切力隨含水率變化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蘋果試樣的峰值剪切力隨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在含水率小于51%時,蘋果試樣呈塑性材料,當含水率大于51%時,蘋果試樣呈脆性材料[6-8]。
2.3蘋果試樣剪切力隨位移的變化
蘋果試樣剪切力隨位移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結果表明,該樣本在位移為19mm時,存在峰值剪切力,峰值剪切力為510N,當位移大于19mm時,蘋果枝條基本斷裂,并且隨位移的增大而減小[9]。
3結論
(1)隨蘋果枝條直徑的增加,峰值剪切力逐漸增大,并且影響蘋果枝條峰值剪切力的關鍵因素是直徑的大小。
(2)蘋果枝條樣本直徑與峰值剪切力呈線性正相關關系。
(3)峰值剪切力隨位移的增大而增大,當位移大于19mm時,該樣本剪切力隨位移的增大而減小。
47卷1期蔡文龍等蘋果枝條剪切力學特性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慶山.蘋果優質豐產關鍵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179.
[2]沈美榮,羅佩珍,林素元.果園機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234.
[3]殷亞方,任海青,駱秀琴,等.木材物理力學試材采集方法:GB/T1927—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4]國家技術監督局.木材物理力學試驗方法:GB1927-1943—9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1.
[5]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農業機械學(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6]沈茂,張國忠,夏俊芳,等.收獲期棉稈底部莖稈力學特性測試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1):49-51.
[7]杜現軍,李玉道,顏世濤,等.棉稈力學性能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1,42(4):87-91.
[8]李景彬,葛云,朱江麗,等.棉稈切割性能的試驗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46(1):136-139.
[9]丁龍朋,陳永成,葛云,等.棉稈剪切力學特性的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2):116-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