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文/本刊實習記者 李 霜 李成平 廖 芬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胡紅浪曾在“2018 全球水產養殖論壇”上表示,自2016年7月來,中央多次開展環境保護督查工作,《水污染防治法》對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提出要求等多項內容都可以看出我國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對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6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支持農村振興的漁業科技戰略論壇”。會議上,國家水產技術促進站站長、中國水產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肖放就現代水產養殖的農村振興和技術創新作了專題報告。肖放表示,許多傳統水產養殖區的環境已經面臨生態破壞、紅線懸停,當務之急是促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
以家庭為單位、范圍廣、經營分散等,這是我國傳統水產養殖業的特點。但是,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粗放型水產養殖方式的缺點逐漸顯現。
養殖尾水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披露的數據,在水產養殖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學需氧量為55.83 萬t,總氮為8.21 萬t,總磷為1.56萬t,銅為54.85 t,鋅為105.63 t,分別占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銅、鋅排放總量的4.2%、3.0%、5.5%、2.2%、2.2%。在中國一些水產養殖的重要區域,水產養殖引起的污染問題則更為嚴重。以太湖流域為例,在太湖流域面源污染中,水產養殖排放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分別為47 527 t、1 081t、679 t、4 280 t,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18.9%、6.7%、18.0%、9.4%,在面源排放總量中所占比例也分別達到14.2%、5.0%、12.7%、7.0%。開放式的養殖場地難于控制外源環境污染,水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易超標。
水產業基礎設施較差,機械化水平低。長期以來,養殖業主因為本身經濟因素限制,再加上缺少國家資金支持,只能勉強使用現有的基礎設施。但由于水產養殖場地的電力、進排水、防病、倉儲等設施條件太差、標準太低,很難開展規范化的生產管理。
以重量輕質的粗放式經營為主。某些地區忽視生態環境承載力,在發展過程中,過度追求高密度和物質要素的投入,因此出現病害多發、頻繁用藥、養殖污染等問題。近年來,不同養殖模式下監測的發病面積占總監測面積的比例分別為:海水工廠化17.8%,淡水池塘16.6%,淡水網箱16.3%,海水普通網箱11.8%,海水池塘8%,淡水工廠化6.8%。大量抗生素的濫用在殺死有害病毒的同時,也增強了病菌的抗體,最后使其演變為“超級細菌”,令水產業陷入“無藥可用”的境地,嚴重危害整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據了解,目前還有一些地區的養殖戶由于認識不足一直處于病急亂投醫的狀況。
人才的思想及技能的轉換跟不上新要求、新模式的更新速度。現有的教科書大多以增產為導向,缺少對實踐中涌現出的新的養殖方式、養殖技術的敏感度,同時缺少掌握新型技術的專業性人才。據資料顯示,目前水產養殖專業人才隊伍中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低學歷、低技能人員正面臨淘汰的危險,因為缺乏合格的現代漁業生產技術技能人才,水產行業的轉型升級受到嚴重制約;第二,大部分往屆畢業生后勁不足,不能適應更高層次崗位技術要求。
良種選育研究滯后。在農業領域,“良種”一般是指經過遺傳改良,具有部分或更多優良經濟性狀的養殖或栽培品種。事實上,目前我國大部分水產養殖品種尚未進行系統的“人工選育和養殖”。淡水養殖的鯉魚、鯽魚等,都已經過很多代的人工養殖和馴化,生長和繁殖習性已經具有了“家養”的特點,但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遺傳改良,其遺傳基礎仍然是野生型的。
新型水產藥和疫苗研發比較落后,種質退化、飼料技術落后等原因影響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眾多不良現象造成養殖環境及水產品質量難以規范和控制。一個無法辯駁的現實呈現在我們眼前:傳統養殖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了,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傳統的養殖基地設備老化、機械化程度低,導致了水產養殖基地水質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新型水產養殖業追求集約化、自動化、生態化發展,傳統的農用水產養殖設施并不能滿足其要求。
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對《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進行解讀時指出,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圍繞關鍵環節和短板,盤活存量、爭取增量,加快構建有利于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2018年,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共下發農機購置補貼款40億元。相較于2017年,農機購置補貼款顯著增加,同時也擴大了具體的農機購置種類,現代水產養殖業所需要的增氧機、投餌機和清淤機等被納入補貼名錄。
近年來,重慶各水產養殖基地轉變養殖方式,加大資金投入,進行基礎設施更新,為區域內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打下扎實的基礎。2019年1月17日,重慶市水產總站站長王波在全市水產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研討會上,詳細分析了重慶漁業基本情況和漁業機械推廣應用情況,并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加強農機體系和水產推廣體系的聯動作用,聯合開展新型漁業機械設備試驗示范,提升實效;二是聯合開展新型模式設施設備創新,強化應用;三是擴大水產機械補貼范圍,補齊短板;四是加強對漁業機械相關技術、政策知識的培訓。”
重慶涪陵薛洪養魚合作社在重慶生態漁體系涪陵推廣試驗站的指導下,利用18 667 m2老舊池塘改建池塘內循環微流水環保養殖系統,現目前已投產放魚。該養殖系統工程總投資近80萬元,有3口養殖槽、1口暫養周轉槽,占地面積共695 m2,蓄滿水時可達1 548 m3。此外,還設有增氧推水系統、微孔增氧底盤、控溫空壓機房、自動吸排污系統、外塘底排污系統、外塘推水增氧機械、自備發電機組、廢水沉淀過濾系統、濕地凈水區、外塘水面植物種植、外塘凈水魚投放、200 m 池邊車道、180 m 不銹鋼安全護攔等配套及輔助設施。該組養殖設施的生產能力相當于66 667 m2常規高產池塘,同時該系統還具有處理養殖廢物、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等功能。
王波站長對養殖設備的改造寄予厚望,漁業機械設備的運用能顯著降低生產勞動力成本,改善養殖水體環境,提高養殖產量和水產品品質。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水產養殖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基礎。在改造過程中,應規范水產養殖行為,挖掘水產養殖潛力。合理開發低洼鹽堿地、水田等漁業資源,增大池塘開發力度。引進先進的養殖模式,加強循環水工廠化、網箱養殖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水產養殖業向著自動化、高效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也要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對養殖基地進行改造時,不能修建堤壩阻擋魚類洄游通道。開發過程中,養殖設施侵占魚類洄游通道,或者阻攔了魚類洄游,應立即拆除相關建筑,并恢復生態。養殖戶不能隨意擴張養殖區,影響水域的其他功能。
要想水產養殖得到健康發展,以及順利推進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發展高效的水產養殖模式是水產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出路,也是實現提質增效的主要措施和方法。目前,全國推廣范圍較廣的養殖模式主要有以魚菜共生、稻漁綜合種養為代表的生態養殖模式,以池塘工程化(俗稱“跑道養魚”)、集裝箱式為典型的循環水養殖模式,以及休閑漁業模式。
記者了解到,重慶榮昌區龍集鎮正在全面推廣“魚菜共生”新型養殖模式。全鎮積極動員55 個魚塘面積在333 hm2以上的農民,按照30 m2/667 m2魚塘的標準種植農作物。“魚菜共生”養殖新模式是指在農村魚塘水面上種植的蔬菜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魚類排泄物等物質,使自身增肥,形成農作物與水生動物互利共生、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它不僅充分利用了水資源,而且凈化了水質,實現了魚類養殖的資源循環,不需人工換水,蔬菜種植也不需施肥。該技術的推廣,不僅減輕了池塘養殖水體的污染壓力,減少了魚類病害的發生,而且增加了魚類養殖和蔬果種植的產量。其生產方式受到漁民和社會的歡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
為加快推進全區鄉村振興步伐,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產業結構,全面落實“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工作會議”精神,在2018年,黔江區以小龍蝦、大閘蟹、泥鰍、棘腹蛙、田螺等特色水產養殖為突破口,大力推廣了池塘環保健康養殖、稻田立體綜合種養等生態漁業模式。據統計,黔江已建立多個養殖基地,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石家鎮關口村10.6 hm2小龍蝦養殖基地和滲壩村2 hm2池塘泥鰍養殖基地、城西街道大莊居委超6.7 hm2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印合村超13.3 hm2的稻田養魚(鰍、小龍蝦)基地、水市鄉新安村超6.7 hm2稻田養鰍基地。
重慶市銅梁區在生態養殖上也玩出了新花樣,圍龍鎮龍灣村的一個大型魚塘里修起了“跑道”,不僅能讓魚自由“奔跑”,還能隨時根據水位高低調整“跑道”。基地技術員羅基展說:“這個養魚槽名叫移動式微循環養魚槽,與普通的養魚槽不同的是,它可以隨水位的消漲而起落,也可以整體遷移。”常規養魚槽一般是用鋼筋水泥做成,無法移動,一旦塘里水位下降,就無法養魚。而移動式的好處在于可以隨意拖移,不影響魚的生長。而懸浮箱體由玻璃鋼材料制成,經久耐用,浮力強又防曬、抗老化。銅梁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曾仁圃說:“這種養殖槽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做到了低碳綠色環保養殖。因為槽尾安裝有魚糞、餌料殘渣回收系統,廢棄物被水浪沖到收集箱后,再被水泵抽到岸上的沉淀池,最終變成農作物的優質肥料。沉淀后的清水又沿管道回到塘里,實現了循環節約用水。”
2018年9月,重慶首個智能化集裝箱養殖模式落戶潼南,已經進入試養階段。據介紹,該系統由3個集裝箱構成,其中一個集裝箱用于安裝智能控制設備。水體在進水池、過濾池、處理池和魚缸之間連續24 h 循環,始終處于凈化和流動狀態。這可以使水中亞硝酸鹽、氨氮、氮含量較低,溶解氧較高且較均勻,魚類的活動性也較高,還能抑制有害病菌滋生,產出的魚更加安全,口味和營養更佳。該系統養魚效率驚人,一個約5 m3的集裝箱,魚產量可達1 500 kg,是傳統魚塘產量的10倍多。據重慶市漁業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方法不僅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而且有效降低了天氣風險成本。
梁平“川西漁村”作為重慶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休閑漁業園于2018年10月7日在市級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鎮禮讓鎮正式開園迎客。目前,“川西漁村”已建成集良種繁育、養殖加工、休閑觀光等于一體的休閑漁業示范園區,成為重慶市規模集中度最大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和目前全市唯一以漁業為主的農業科技園。該園積極開展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圍繞“標準魚塘、配套設施、觀光景區”三個重點進行打造,漁業園面積約達733 hm2,年孵化各類魚苗10億尾,生產水產品1.5萬t,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超過6 億元,被認定為重慶市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梁平區將漁業與旅游觀光、水族觀賞、休閑垂釣、非遺文化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了漁業和漁村的休閑旅游功能。據負責人介紹,該園力爭在2020年把“川西漁村”創建成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國家4A 級景區和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現代水產種業創新已成為水產養殖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水產品種在全國的占有率仍較低。“四大家魚”中只有鰱魚有人工選育新品種,而南美白對蝦的種蝦只能依靠進口,小龍蝦多是野生原種。我國水產種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還不足以支撐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需要。目前,水產種業的研究方向由提高產量向提高質量轉變,著力培養具有節約飼料、優質高效、抗逆性強、適應推廣和適應特殊養殖模式的品種。
苗種質量是水產養殖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水產養殖的產量、規格及最終效益,因此苗種越來越受到重視,部分飼料、動保等相關企業開始涉足苗種領域。新的品種,新的模式,新的技術,新的品牌,新的變革,呼之欲出。
據記者了解,重慶市正在打造一個水產種業創新基地,有效促進現代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在位于潼南區高壩村的重慶引育種研究中心內,人工繁育的中華沙鰍長勢良好。據了解,中華沙鰍是位于長江中上游的一種野生魚類,經濟和生態價值較高,但是它對生長環境較為挑剔。據重慶水產引育種中心高級工程師滕數君介紹,我們人工把它引進后,人為創造生態條件,修建流水池以凈化水質,讓它逐漸適應新環境。中華沙鰍人工繁殖技術已經成熟,為以后大規模繁殖打下了基礎。
此外,研究中心在研發過程中積極利用前沿科技,在養殖池內加入水質智能監測系統,隨時能調節周圍環境。如果檢測系統反饋水池內缺氧,工作人員在手機上就能直接打開增氧機。
近年來,重慶引育種研究中心共引進名優品種5個,繁殖各類魚苗1億尾。其中30%的魚苗通過放生進入周邊江河,而70%的魚苗用于水產養殖。據了解,下一步,重慶將以引育種中心為基礎,打造現代漁業水產種業的創新基地。
水產種業的研發與現代漁業養殖轉型升級息息相關。因此,要加大研發力量,積極培育優質良種。鼓勵水產企業加大投資,開發優質品種,扶持中小型水產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水產企業設立研究開發機構,進行品種創新和技術創新。育種不是一個部門的事,而是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事。因此,要大力推進多部門聯合育種,促進繁育推一體化發展。對于重要的水產品種,研究機構可以跟產業界、企業人員、養殖者結合起來,搞育種聯盟,邊育種邊在生產單位進行應用,邊來檢驗育種效果。
在育苗和繁苗過程中,應建立符合實際生產需要的苗種標準,推進保種、育種、擴繁、種質評估等操作技術標準化。此外,還應建立統一、規范的品種性能測試標準,健全第三方品種性能、性狀測試結構,促進水產品種檢測的規范化。
我國水產養殖大多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階段,從業人員對全新的漁業知識缺乏了解,仍憑著經驗養殖水產。因此,必須完善水產養殖技術推廣體系,培養專業人才。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指出,“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加強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為加強新型職業漁民隊伍建設,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興業能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重慶市積極開展職業漁民培訓會。邀請水產養殖領域的專家學者為水產養殖戶授課,課程涵蓋涉農政策、漁業綠色高效養殖、池塘尾水處理、水產病害防治、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牌打造、休閑漁業基地創建等水產養殖全產業相關政策、新技術、新模式等方面。此外,相關部門還組織水產領域的專家下山下鄉,實地考察調研水產養殖戶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其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議和意見。
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應加大水產養殖技術的推廣力度和深度。在進行技術推廣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資源優勢,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水產養殖模式。其次,技術推廣應具體化,結合當地的水產種類,進行專門的技術普及。再者,建立具有本地特色水產養殖服務體系,為養殖戶提供育苗、繁苗、飼料、漁藥和技術培訓等服務,從而推動本地水產養殖業的轉型升級。
在完善技術推廣體系的同時,要培養水產養殖專業型人才。政府部門應給予大力支持,定期安排培訓會對養殖人員進行培訓,并請相關專家對其生產進行指導。同時,安排水產養殖人員“走出去”,學習水產養殖發達地區的經驗。培養本土的養殖人員不能馬虎,但引進人才的工作同樣重要。政府應重視本土漁業的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引進予以政策支持,擴大本土專業型養殖隊伍的規模。
最后,在培養水產養殖人才方面,加強與學校的交流合作,引進掌握水產養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此外,積極引導養殖戶學習專業的水產養殖知識,能系統化了解水產養殖,做到掌握前沿養殖技術,并能在實際應用中進行技術創新。
如今,舉國上下都更加注重“生態環保”,如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全社會共同的議程。對于養殖業來說,未來十年內,以環境為代價創造經濟收入的水產企業將被逐漸淘汰。因此,在今后水產養殖業發展過程中,廣大養殖戶應把保護生態環境提到重要位置,積極推進生態養殖,這也是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重慶銅梁區的年水產養殖面積在5 333 hm2左右,是重慶水產養殖大區。銅梁區水產養殖遵循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不為產業發展放棄水環境污染防治。相反,為了人們能放心飲水,去年11月,銅梁區依據國家《漁業法》《重慶市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條例》有關規定,劃定了水產養殖功能區。劃定水產養殖功能區是出于保護水環境的考慮,可以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提升水環境質量。“目前,銅梁已將這些功能區投入實施。如果水產品仍然在禁止養殖區和限制養殖區養殖,屆時農業水產執法部門將采取行動,依法嚴格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區農業執法大隊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人們越來越關注進口食物是否綠色健康,很多消費者都懷揣著一顆吃“土”貨的心去購買水產產品。目前大力提倡的水產生態養殖,其系統的功能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高度相似,是養殖綠色健康水產品的有效途徑。比如很多養殖戶用清水、糧食養魚,或者干脆種草養魚,這些方式恰好迎合了當今人們更傾向購買綠色食品的心理。養殖企業或養殖戶積極發展生態養殖,不僅能夠提高水產品質量,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水產品的大量需求,也有助于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增強競爭力。從上述意義來說,生態養殖能實現一箭三雕,將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真正統一起來。
總之,我國政府目前及未來都會大力提倡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發展,水產養殖需要構建水產品的健康養殖管理系統,保證產量足、品質優。另外,應積極構建綠色可持續的養殖機制,繼續研究水產生態養殖新技術也不可懈怠。推動生態養殖發展是水產養殖未來長時間內發展的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