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新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指患者下肢深靜脈內引發不正常的凝結[1],DVT可引發下肢疼痛、腫脹及行走功能丟失,若不及時治療,血栓可經靜脈管回流至肺部,導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腦梗塞下肢偏癱患者由于長期臥床,缺乏運動,加之藥物影響,易引發DVT,優質的護理服務應側重于DVT的預防。本分分析了我院神經外科護理組對腦梗塞后下肢偏癱患者實施早期運動護理降低DVT發生率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神經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腦梗塞下肢偏癱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符合1994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塞相關診斷標準[3]。6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1.82±7.64歲,偏癱部位:右側下肢12例,左側下肢14例,雙側下肢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1.48±7.90歲,偏癱部位:右側下肢11例,左側下肢14例,雙側下肢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偏癱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含健康宣教、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翻身指導、咳嗽指導等,加強生活護理、基礎護理,指導患者家屬按摩偏癱肢體,加強局部血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運動指導,具體內容有① 被動訓練 循序漸行運動訓練,從被動關節運動的旋轉手指、手部屈伸、肘關節屈伸、手腕部拓展、旋轉、握拳、屈指、手臂帶動肘抬高運動開始,循序漸進。② 患肢訓練 指導患者切換體位,由臥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實施分階段訓練,各階段訓練情況視患者耐受情況及達到強度而制定下一步患肢訓練計劃。③ 主動運動 由患者入院第3d開始,由患者想象患側肢體運動,后由家屬或護士從旁協作做助力運動,可經患側腳踝開始,緩慢訓練,逐漸增加肌力,指導其由健側肢體輔助患側下肢抬高、屈伸運動,待患側肌力逐步恢復后,訓練腳踝跖屈、伸展運動。踝跖屈運動:足尖朝下,此時小腿三角肌收縮變短,脛骨前肌放松伸長,維持5-10s。后行背伸運動,保持腳尖朝向頭部,此時脛骨前肌收縮變短,小腿三角肌放松伸長,保持5-10s。后行環繞運動,以跖屈、內翻、背伸、外翻為一組,腳踝以踝關節為中心完成一組運動,每日50-80組。術前開始指導患者正確掌握方法,術后鍛煉循序漸漸,起始次數為20次,后逐漸增加。
DVT的診斷參考美國胸科醫師協會最新版抗栓指南相關規定[3],分為顯性DVT及隱性DVT,評價方式包含下肢靜脈造影、彩超、D-二聚體及DVT的相關臨床表現。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取顯著性水準α=0.05雙側檢驗。
觀察組DVT總計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VT發生率比較(n,%)
DVT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可加重患者身體及心理負擔,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若未獲得及時的干預及治療,可導致病情加重,引發肺栓塞,危及生命。因而對腦梗塞下肢偏癱患者應加強護理干預,積極預防DVT的發生。
腦梗塞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程度促進腦功能恢復,通過良好的功能訓練,可促使器官接受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不僅有助于發病后語言功能、神經功能的恢復,還可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腦梗塞早期康復訓練可提升局部血流速度,預防長期臥床或固定體位下導致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對于預防DVT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顯示,觀察組DVT總計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運動護理可降低腦梗塞下肢偏癱患者的DVT發生率。早期運動注意事項主要有① 練前告知患者訓練的內容,讓患者了解訓練的順序、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患者充分配合;② 安排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根據
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恢復情況安排訓練計劃,應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不可急于求成,不可使患者感覺到勞累及訓練之后有長時間的疼痛或者是疲勞感,一旦發現過量訓練,應立即減少;③訓練過程中發現患者面色蒼白、出汗,應立即停止訓練,并注意觀察脈搏和血壓的變化,若出現脈搏、血壓及心率異常情況,應立即終止訓練,并報告醫生處理;④ 注意保護措施,主要是防跌倒和體位性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