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旗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斜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蘇州 215123)
膽囊結石癥是臨床常見疾病,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并且近年來受到人們生活水平、飲食習慣和結構的改變的影響該疾病患者數量逐年增加[1]。該疾病多行外科手術治療,其中膽囊切除術應用最為廣泛,手術操作具有創傷性,因此患者圍術期護理質量對其術后康復具有重要影響[2]。為此我院擇取86例膽囊結石癥患者參與常規護理與圍術期護理臨床效果的對照研究,現匯報如下:
擇取于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癥患者共86例,以入院先后時間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區間45~71歲,平均(57.6±3.2)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區間46~70歲,平均(57.1±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可行。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術前做好手術器械和藥品準備,與醫生做好手術配合,術后對患者病情及切口進行嚴密觀測等。
觀察組行圍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護理,護士以熱情的態度接待患者,帶領其熟悉醫院環境,為其介紹主管醫生和護士以有效緩解患者面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協助患者和家屬辦理住院手續,引領其進行常規血液、肝腎功能等檢查。與患者主動交流,為其講解疾病病因、治療方法等相關知識,加強患者對疾病和自身的了解,為其介紹成功案例,以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并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同時做好生活護理,包括定時對病房進行打掃和消毒,保證良好光線和通風,夜間護理注意避免過大動作導致噪音,影響患者睡眠。并給予患者床上咳嗽及排便等活動的正確指導。叮囑患者術前8h開始禁食,做好腸道準備工作。②術中護理,進入手術室后給予患者鼓勵,做好醫生的配合護理工作,例如建立靜脈通路、麻醉等,對患者生命體征以及面色進行嚴密監測。術畢后對手術器械及敷料進行清點,止血并包扎,后將其送回病房。③術后護理,幫助患者選擇合適體位,做好口腔清潔及皮膚護理,定時幫助其翻身,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避免壓瘡。患者術后應給予流食,腸胃功能有所恢復后可食用半流食,其飲食注意保證蛋白質和纖維素的充足攝入,嚴禁辛辣油膩食物。出院前行健康指導,叮囑患者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
SF-36生活質量量表[3]內主要進行8個維度的評分,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方面、社會職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總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實驗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計算,計量資料(±s)采取T值檢驗,P<0.05時統計學意義成立。
觀察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平均評分(82.38±3.4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相應評分(62.13±3.48)分,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組別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對照組 63.15±3.42 65.33±3.35 61.48±3.52 66.14±3.46觀察組 80.14±3.58 81.46±3.09 82.25±3.16 83.46±3.43 t 26.475 23.208 28.792 23.311 P 0.000 0.000 0.000 0.000續表1組別 活力方面 社會職能 情感職能 情感職能對照組 65.14±4.05 66.35±3.61 64.38±3.73 65.25±3.74觀察組 82.35±3.38 83.14±2.75 80.46±3.68 82.38±4.15 t 21.393 24.260 20.123 20.1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轉變較大導致膽囊結石癥發生率逐年提升,患者因伴有高熱、惡心、腹痛、膽汁性腹膜炎、膽囊穿孔等臨床癥狀和表現,導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嚴重下降[4]。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醫療水平的提升,腹腔鏡手術因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及安全性高等特點在膽囊結石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愈加廣泛,而為保證患者手術療效,需要為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5]。在本次研究中,為觀察組患者實施了圍術期護理,通過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飲食護理等措施應用,本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比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顯著更高,由此可見,圍術期護理干預的實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不良心理,加強其對疾病的了解,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還可有效保證患者營養充足,使其免疫力得到增強,有利于其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癥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