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武警重慶總隊醫院,重慶 404100)
糖尿病屬于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之一,主要在于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等紊亂[1]。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其中糖尿病潰瘍十分常見,主要是糖尿病所致血管與神經病變所致,患者的皮膚葡萄糖水平顯著升高,出現皮膚異常變化,有皮膚局部潰爛、潰瘍及壞死等表現。糖尿病潰瘍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與不便,需積極治療。我院近幾年采取胰島素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收治的18例住院糖尿病潰瘍病人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納入對象共計18例,均為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潰瘍病人,入組時間2013-2017年。入選對象有完整資料,確診滿足WHO(1985年)標準診斷有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為住院病人,有不同程度感染后潰瘍病史。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9例,對照組:男6例、女3例;年齡50-74歲,均值60.5±4.2歲;病程10-15年,均值12.8±0.5年;潰瘍大小6.0*4.3。治療組:男5例、女4例;年齡50-75歲,均值60.7±4.4歲;病程10-15年,均值12.5±0.7年;潰瘍大小6.5*4.1。在前述資料上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積極控制血糖,改善循環,并實施消炎、抗感染、營養神經等措施治療。對照組之后予以潰瘍腐爛組織與膿液清創處理,并予以碘伏消毒周圍皮膚,共計3-4次,然后采取生理鹽水(20mL注射器抽吸)反復沖洗創面,直到清潔為止。治療組除了前述治療,還加用胰島素濕敷處理,每天3次。
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進行測定,評價臨床效果,記錄潰瘍愈合時間、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實施統計學分析。
糖尿病潰瘍療效評價標準為[2]:①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潰瘍面完全愈合,且周圍組織修復明顯;②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潰瘍面結痂,且潰瘍面積比治療前縮小50%以上;③無效:治療后潰瘍面、周圍組織無明顯變化。將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計總有效率。
本研究應用SPSS21.0處理數據,采取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實施卡方(x2)檢驗,采取均數(±s)表示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1-2周可見創面膿性分泌物顯著減少,2周后肉芽組織生長良好,3周后肉芽組織生長進一步活躍,創面周圍上皮細胞生長,創面明顯減小,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分析[n(%)]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創面愈合時間、創面肉芽組織生長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潰瘍愈合時間、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比較分析(±s)

表2 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潰瘍愈合時間、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比較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治療組(9) 6.7±1.5 20.5±0.5* 58.6±2.6*對照組(9) 6.9±1.2 30.0±1.2 25.8±4.3組別 空腹血糖(mmol/L) 潰瘍愈合時間(d)
糖尿病潰瘍屬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需積極治療,才能改善臨床療效,提高生存質量。胰島素在外傷感染創面上有不錯的效果,促進肉芽組織快速生長,但其抗感染作用和創面快速血管化與上皮化等密切相關[3]。因為血管化能促進創面獲取更多的血液供應,并且提供免疫球蛋白與氧及維生素等,使得吞噬作用提高,肉芽組織保護與修復進展加快。
在本次研究中將收治的18例糖尿病潰瘍病人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接受常規方案治療,而治療組加用胰島素濕敷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創面愈合時間、創面肉芽組織生長均優于對照組(P<0.05)。人體廣泛存在胰島素受體,胞質內代謝可經胰島素調節,普通胰島素能提高細胞膜對葡萄糖通透性,對環磷腺苷形成產生抑制,并且對糖代謝產生影響使得血糖水平下降,促進組織利用葡萄糖,改善微循環。同時,局部外用胰島素可促進組織糖含量下降,并對細菌生存環境產生破壞,使得氨基酸進入細胞活化,加速糖原、蛋白質及脂肪合成,促進糖尿病潰瘍修復愈合。
綜上所述,胰島素應用在糖尿病人潰瘍中可以改善臨床療效,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提高創面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