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敏,高彩紅,段 嬌,劉 蕊*
(軍事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陜西省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陜西 西安 710000)
兒童是一個相對特殊的人群,他們不同于成人,但亦是有著獨立思想的一個群體,在牙病治療過程中,他們大多數人會產生恐懼,甚至拒絕治療,此時,在進行口腔治療時不能單純的將其視為“小大人”,需要更多循序善誘的心理干預。如何使患兒更好的配合治療,是醫護人員經常要面臨的一個挑戰。行為誘導是指通過某種方式,激起對方的興趣,巧妙的引導對方按照需求的目的完成指定的事情[1]。 目前該方法已滲透于兒童門診日常工作中的許多環節,諸如為患兒提供貼畫、氣球、溝通采用更“幼稚”的話語或者引導患兒注意力集中在看電視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通過對2017年全年在我院兒童口腔門診就診的患兒進行隨機抽樣,結合不同年齡段患兒的生理發育和性格特點,采取行為誘導法對1200例患兒進行護理干預,探索更為有效的行為誘導方法從而使各年齡段患兒能夠較好配合完成口腔診療工作。
本研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兒童口腔門診就診的12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向患兒及其監護人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制定本研究的納入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患兒無生理及心理缺陷,與醫護人員溝通無障礙,家屬依從性可,愿配合護理人員完成行為誘導工作;(2)排除標準:患兒聾啞或智力發育異常,親屬拒絕配合。
根據本研究的納入排除標準隨機篩選符合標準的患兒,根據年齡分為3組:1、嬰兒期(1-3歲);2、學齡前期(3-6歲);3、學齡期(7-12歲)。根據患兒的行為表現和合作度進行分類,選擇臨床上常用的漸進性4種干預方法;1、常規法:即用一般的語言向患兒簡單地交代本次治療的目的、過程及注意事項;2、誘導法:即采取語言交流法、示范法、鼓勵法、“威逼利誘”法、短時操作法、捂嘴止哭法、觀摩交流法、環境感化法、家長陪伴法等等以促進患兒可以順利配合完成治療;3、強迫法:又叫約束、制動軀體法,是采取束縛板、束縛帶、開口器等裝置約束患兒的主動性從而完成治療的方法;4、鎮靜法:笑氣-氧氣聯合吸入鎮靜、口服藥物鎮靜等。后兩種方法的采用多意味著行為誘導的失敗)進行評估,探索在兒童口腔門診如何有效提高行為誘導的效果。
針對本研究的目的,制定評估標準為[2]:Ⅰ型(配合型),指患兒在診療過程中,遵照醫護人員的指示配合完成治療;Ⅱ型(緊張型),指患兒精神緊張,時而配合,時而抵觸,最終仍能張口完成治療;Ⅲ型(恐懼型),指患兒通過肢體抵觸或哭鬧方式,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的診療工作;Ⅳ型(拒絕型),指患兒大聲哭鬧,直接逃避治療。

表1-1 不同年齡段患兒不同干預方法人數統計

圖1-1 行為誘導干預前后患兒配合程度對比圖
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患兒通過行為誘導可顯著改善配合程度,在3-12歲的兒童人群中改善最為明顯;干預前后其不配合程度可顯著降低60%以上。故行為誘導法可有效的提高兒童門診診療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因患兒不配合而帶來的診療風險,提高遠期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表明[3-5],不同年齡段的患兒盡管對牙病治療的恐懼、害怕等的表現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從本研究的數據結果可見:嬰兒期1-3歲兒童誘導成功的比例相對較低,而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多可在行為誘導干預下配合完成治療。考慮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嬰兒期患兒的行為調節能力、意志能力相對不強,對牙病治療過程的認知較差,對操作過程中的聲音、水汽等相對更為敏感,通過行為誘導有一部分患兒能配合完成一些操作相對簡單的口腔治療;學齡前期的兒童理解能力、行為調節能力顯著增高,通過演示或語言交流等大部分能配合治療;學齡期兒童能相對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對口腔治療本身的敏感性和耐受力較佳,絕大部分經常規法即可配合完成治療,少部分不配合的患兒經過行為誘導后亦能取得配合完成治療。在臨床上實施行為誘導,不同醫護人員有著不同的經驗和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候診廳內粘貼一些兒童宣傳畫、卡通圖片、播放動畫片、設置游樂場,墻壁、治療牙椅等顏色柔和,治療椅上方播放動畫片,張貼卡通畫及卡通掛飾、氣球等可有效分散患兒的注意力,緩解其緊張情緒,在語言溝通時患兒可以更放松、更愉快的交談利于其順利接受治療。醫護人員著淺綠、淺藍或粉色的工作服,可有效地降低患兒的“白大衣”恐懼反應。接診時醫護人員面帶微笑,態度和藹,體貼,對患兒多鼓勵和表揚,可有效地提升患兒配合的主動性。向患兒解釋口鏡是給牙齒照鏡子,探針是捉小蟲子的鉤子,渦輪機噴水是給牙齒洗澡等兒童式的交談方式可大大降低患兒的抗拒性,有效提高患兒的配合度。對不太配合的患兒,可將其安排在一個治療過程感覺良好的患兒之后,患兒彼此可產生相互模仿關系,并進行獎勵式的鼓勵。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心理依靠,這在有著不良就診經歷的患兒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但父母的思想、行為及情緒均可直接影響患兒行為,在陪伴患兒就診的同時,親屬不能對患兒過度溺愛而一味順從患兒的要求,在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行為誘導時親屬要盡可能配合,否則可能適得其反。總之,陪同家屬要給患兒接受治療的信心和勇氣,也要充分信任并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如有必要,有時也會根據患兒及其家屬的表現對親屬進行隔離。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醫護人員盡可能做到操作精準、輕柔,操作過程中給患兒普及口腔衛生的重要性,醫生要求操作迅速有效,盡可能縮短治療時間,從而使患兒的首診經歷愉快,也能逐漸培養患兒對疼痛的耐受,可有效提高患兒遠期進行口腔治療的配合度。
綜上所述,行為誘導法能顯著改善患兒的合作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許多不同的干預方法及經驗仍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之中,需廣大醫護人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值得在兒童口腔診療領域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