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霞 萬曉丹
投資理財方式多樣化,讓普通投資者挑花了眼。投資者根據自己風險承受能力、手頭富裕金額的多少,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在追求高回報的同時,投資者也應當認識到市場中存在的風險。眾籌,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財方式,通過聚合中小投資者資金,為初創企業或者小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以其較高的回報率、創新的理財方式吸引眾多投資者,“情懷”“創業”“夢想”,等等宣傳語更是吸引了投資者的眼球。然而近年來眾籌平臺倒閉或下架的比例逐漸提高,眾籌投資無法收回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所以投資者在選擇眾籌項目投資時更應理性對待,了解眾籌的運作模式,準確識別投資項目性質及風險程度,謹慎投資,降低風險。
某眼鏡公司A公司與眾籌平臺簽訂合同,欲為其新成立的眼鏡店籌集資本,眾籌平臺發布眾籌消息,為A公司籌集資本,并將籌集的27.72萬元委托其關聯公司B公司交給A公司,B公司由此享有A公司60%收益權,并約定如果新成立的眼鏡店自計紅之日起未滿24個月或滿24個月未回購,目標店鋪破產、清算、歇業、倒閉的,A公司應以35.02萬元回購B公司的60%收益權。此后,因新店經營不佳,連續虧損11個月,新店倒閉撤店。B公司起訴要求A公司支付35.02萬元回購款。
根據法院審理查明的事實,法院揭秘了眾籌資金的運作去向。A公司與B公司簽署《委托融資服務協議》,A公司通過眾籌平臺發布需要募集資金的項目。投資人在眾籌平臺上注冊《注冊服務協議》,自主選擇將要購買的項目股權,并與B公司簽訂《收益權投資合作協議》(即《代持協議》),其后投資人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將投資款存入眾籌平臺賬戶從而購買所選中的項目股權。B公司基于《代持協議》與A公司簽署《收益投資合作協議書》,然后委托眾籌平臺將全部投資款匯集后轉給A公司。A公司盈利后分紅款項轉付給B公司指定的第三方平臺,眾籌平臺將分紅款按比例支付給投資人。
法院經審理認為,如不恰當處理眾籌平臺與融資方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引起投資者與平臺、投資者與融資方之間等多方糾紛聯動。B公司與A公司簽訂的合同真實有效。眾籌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眾籌融資的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解決眾籌平臺公司與融資方的糾紛主要參照合同法的規定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B公司支付投資本金,完成融資義務,受讓目標店鋪60%的收益權。現目標店鋪已經倒閉撤店,依合同約定,A公司給付補償款的條件已經成就,故法院判決A公司支付回購款。
眾籌在為初創企業或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激活市場活力的同時,也存在損害投資者權益、導致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本金的風險,由此對于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特提出下列建議:
第一,準確識別投資項目性質及風險程度。根據近年來的發展情況,投資者們更青睞于股權眾籌和債權眾籌,但是二者的運行模式及風險程度存在很大不同。股權眾籌的通行模式一般是投資者通過眾籌平臺投資后,平臺或者平臺選擇的公司或個人會作為“領投人”牽頭設立一家合伙企業,投資者作為有限合伙人。合伙企業成立后,再以合伙企業的名義投資融資的項目公司,以合伙企業作為公司股東。股權類資產屬于風險較高的資產,投資者在投資相關產品時需要慎之又慎。

債權眾籌的通行模式是融資者發布融資需求后由平臺審核信用資料,發布融資項目,投資者根據自身投資意向選擇項目進行投資,平臺在籌資滿額后放貸,尋求小貸公司擔保,并關注投資項目進展情況;融資者收到貸款后運營項目,并于約定期限還款。債權眾籌在一定程度上風險較低,回報較為穩健,但仍然存在融資者經營不善無力償還的風險。
第二,審慎審查自身是否具備合格投資者資格。為防范風險,一般要求參與股權眾籌的投資者應有別于普通大眾投資者,要具有一定額度的凈資產并擁有較為豐富的投資經驗和投資知識,具有投資風險的承擔能力和追逐利潤的判斷能力。
第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謹防投資欺詐。投資者在眾籌平臺上注冊用戶時,眾籌平臺往往會通過《用戶注冊服務協議》《風險揭示書》等向投資者告知投資風險以及相應的風險責任承擔,投資者應認真閱讀并在必要時及時保存上述協議,為以后可能出現的訴訟糾紛收集證據。
股權眾籌的通行模式是采用“領投+跟投”的投資機制,在當前法律政策與監管缺失的情形下,“領投+跟投”的投資機制為領投人與融資人惡意串通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合同欺詐的風險。眾籌的形成及發展高度依賴于互聯網,互聯網平臺固有的匿名性和信息不對稱使投資者難以獲得融資人的詳細信息,故投資者在投資之前,應審慎做好盡職調查,對領投人及融資人的詳細信息進行細致地摸底,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具備合格投資者能力的必要性。

此外,眾籌平臺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具有相應的優勢地位及較強的專業審查能力,其在發揮金融中介作用的同時,亦應盡到嚴格的審查義務,履行社會責任。眾籌平臺應履行以下義務:
對融資方及融資項目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對融資項目的詳細情況及具體進展進行及時、全面的披露;對融資人以及領投人的資格予以審核,及時披露雙方之間是否存在有可能損害跟投人的協議,融資人和領投人亦應作出相應的說明和責任保證;對投資人資格進行初步審查,通過風險提示使投資人了解眾籌的基本規則和風險,對于重要提示內容需以顯著的方式向投資者進行釋明;加強投融資雙方間的信息溝通,并保持居間方的中立性,預防和化解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欺詐風險;對投融資過程的關鍵信息進行記錄和保存,以及忠實勤勉對待投資人、保護投資者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