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尚文

編者的話:不管在哪個時代,對于適齡的單身男女而相親依舊是一種交友定終言,身的重要交往方式。但時代不同了的套,各國的相親路也越來越層出不窮。
在韓國,單身人士間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你下一次相親是什么時候?”相親在韓國非常普遍,人們一旦決定要去見誰,就會馬上行動。有調查顯示,韓國單身上班族們一般每周要相2次親。
更喜歡知根底的對象
韓國的相親習俗是父母之命不可違,“媒妁之言”較普遍——韓國電視劇經常出現相親場面,又是測算八字,又是父母見面,非常講究。記者了解到,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父母之命不可違”仍然被視為基本道德。有朋友抱怨說:“整天相親,煩都煩死了。現在好不容易自由戀愛上一個,父母又不同意。要改變父母的想法十分困難,他們永遠不會理解我們這代人。”而老人則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更喜歡兒女通過“媒妁之言”的形式相識結婚,認為這樣可以“摸清對方底細”。
在韓國,父母大都很看重對方的家庭背景,最怕兒女在街上迷上一個不知家底的人。在韓國,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兒女的婚事往往是兩個家庭社會和經濟地位的聯姻。此外,韓國的婚俗也比較復雜。如果你是“戀愛結婚”,那么帶自己男友或女友拜見父母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有一整套繁文縟節。如果父母滿意,雙方父母就會見面,商量如何辦婚禮。婚禮前還要讓算命先生看兩人的生辰八字是否合適。
相親綜藝成了教學帖陌生人見面第一次相親說什么、做什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是適合的、匹配的?究竟如何塑造年輕人的戀愛觀、人生觀?近幾年,《善茶坊》《心臟信號》《愛情也可以翻譯嗎?》等一系列觀察類素人戀愛推理節目的出現,在韓國綜藝界形成氣候。
還有的韓國綜藝主打“高科技”,如《理論上完美的男人》以女嘉賓的個人價值觀、興趣愛好為基準,不看顏值、不看履歷和收入,為其尋找那位“完美的男人”。節目邀請了情感專家、醫學專家、語言學家利用高科技分析數據,用百分比表達“搭配率”。節目組為嘉賓們安排了腳底感應器和面部情感感應器,情感分析團隊會實時分析他們的情感變化。
誠然,觀眾通過此類相親戀愛節目獲得“滿足”,也有不少聲音對相親綜藝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但愛看的人還是樂此不疲。有網友評論稱,“既是脫單秘籍又是戀愛指南”“仿佛就是自己在戀愛一樣”“看個綜藝比自己談戀愛還操心”“年輕的男男女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面臨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生活細節問題,具有真實感”。
相親App刮新風
記者的韓國朋友中就有一位“相親達人”,如果有人介紹就去見見,如果看到朋友的圈子中有眼緣不錯的異性就主動去邀約。“多見見,多了解,主動些,說不定就碰到了那個真正合適的人”。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和發展不容小覷,相親自然也包含其中。除了傳統的相親,在應用程序商店搜索“相親”能搜到眾多App。還可以按照不同的宗教觀、價值觀等進行選擇。
在線下世界,“打獵酒吧”也受到推崇。有的“打獵酒吧”有年齡限制,比如只接受20至29歲的客人。入場時在手上按下圖章,入場后必須在手機上設置應用程序。手機程序上會標記各個單桌的號碼和男性、女性人員數量。年輕男女通過手機程序不僅可以點單,也可以借此向鄰桌的他或她發送信息。大家奔著相親的目的來到酒吧,眼緣再加上軟件,勇敢的就會走到心儀的人桌前,“叫什么”“工作是什么”“年紀多大了”,聊著聊著,相親也就算是開始了。▲
環球時報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