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當前,我國面臨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三農”壓艙石能否起到積極作用,關系到我們能否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筆者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再加上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可以對農村蓄水池作用抱有更大信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沿海一些外向型企業面臨困難,全社會都比較擔心是否會出現大規模農民工失業,引發經濟和社會問題。事實證明,盡管當時有2000萬農民工返鄉,但并未引起太多問題。中央通過綜合政策杠桿化“危”為“機”,進一步強化了農村的穩定器和蓄水池功能。
富有彈性的城鄉二元體制至今仍是“三農”壓艙石的制度基礎。在宏觀上,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已經越來越通暢。一方面,農民進城務工、生活已經基本上不存在制度障礙,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從市場上分享城市化的紅利。另一方面,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體制機制正在逐漸完善,城市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正在有序地進入農村。如今,很多農村地區也成為電商、民宿等新業態的熱土,農村是片大有可為的天地。在微觀上,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體系,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絕大多數農民家庭實行“一家兩制”,年輕人在城市務工,老人小孩在農村務農并完成家庭再生產。家庭內部有兩個生產和生活單位,卻通過強有力的代際關系聯系在一起。因此,中國農民家庭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自新世紀農村稅費改革以來,“三農”壓艙石的作用正在逐漸顯現。從農業上看,我國通過農業保護等制度,仍保持了較高的糧食自給率,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尤其重要的是,我國通過靈活的土地經營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農業勞動力,為市場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農副產品。從農民角度看,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保障制度已經全覆蓋,且保障水平在不斷提高。假以時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并不是很大的難事。在這個意義上,農民對戰勝各種經濟社會風險是有信心的。從農村看,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當前,國家正在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這意味著,農村必將是一個生活宜居之地。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極有遠見的舉措。路線定了,關鍵就是落實。非常讓人期待的是,一些地區在探索鄉村振興之路時,已經在主動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制度基礎,有了各地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奮斗精神,再加上中國農民勤勞樂觀的優良傳統,必定會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解決眼前的風險挑戰。
我們認為,鄉村振興的本質是要走一條與西方不一樣的城鄉發展之路,要避免“城市興、鄉村衰”的結果,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之路。說到底,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僅需要有城市這個發展的火車頭,也要有農村這個穩定器和蓄水池,富有彈性的城鄉二元體制只能完善,而不能消除。唯如此,才能在面臨各種風險挑戰時進退自如。▲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