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有一套著名的“時間機器理論”,即利用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在相對先發的國家發展某項業務,待商業運作成熟之時再將該業務的發展經驗帶入相對后發的國家,復制商業成功模式,這就如同駕駛著時光機器回到了幾年前。
經過近20年的摸爬滾打,中國的電商行業已經發展成型,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電商巨頭的逐漸成熟將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領先的高度。目前全球超過40%的電商交易都發生在中國,國內市場潛力也已得到相當程度的開發。或許正是基于“時間機器理論”,近年來中國資本紛紛將視線轉移到電商行業剛剛起步的東南亞國家,這里的市場特征和發展前景同多年前的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讓不少投資者相信中國電商的經營理念在東南亞國家也將獲得成功。
根據谷歌和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聯合發布的2018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年度報告分析,東南亞電子商務產業規模在2018年已經超過23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東南亞的電商市場似乎正處于“投資風口”之上。
而通過查詢谷歌和蘋果移動應用市場的數據可以發現,2018年東南亞各國手機購物軟件下載次數排行榜的前兩名,基本上被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的LazadaGroup和騰訊資助的Shopee所包攬,這兩大巨頭幾乎成為了東南亞電商的標配。但各國自己的控股的本土電商平臺也同樣在爭奪著市場,比如印尼的Bukapalapak,越南的Tiki,泰國的JD,新加坡的Qoo10,馬來西亞的11street。
中資背景的跨國電商平臺擁有技術、資金等優勢,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本土電商平臺利用本國內電商方興未艾、尚處于市場爭奪階段的機遇,再加上貼合用戶需求和消費特征等本土優勢,同樣也在分著一杯羹。這就是東南亞電商市場的基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