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其融合了歷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科的內容與學科思維,主要目的在于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把握黨史教育的關鍵不在于教育外延而在于教育方式的選擇、教育內容的抉擇、教育的政治方向。教育方式決定黨史教育輻射的范圍,教育內容裁決了受教育者的知識視野,教育的政治方向則限定了教育工作者的實際工作路徑。只有把握這些基本面,才能更好地掌握黨史教育,真正發揮黨史教育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黨史教育;中國夢;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6-0089-03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其中提出“加強黨史國史和形勢任務政策教育”。《意見》將黨史教育以政策性文件析出,足見其重要性。向廣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普及黨史知識是堅定其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黨史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以歷史性的人物為楷模,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動力,將學生的奮斗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黨史教育以客觀的歷史史實闡述歷史規律,有助于進一步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大學生思想的滲透,有助于黨的合法性塑造,有助于總結歷史發展經驗,更好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需要結合教育實踐、結合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與深究。
一、黨史教育方式的選擇:學科化與大眾化
黨史教育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黨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開放這一段的歷史,明晰黨如何對舊中國進行改造,增進學生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化教育,使學生能夠認同黨的歷史,理解黨的決策。而黨史教育真正要達到這種目的,則面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選擇:學科化與大眾化。
學科則以專業的視角,以科學的方法研究特定范圍內的知識。從邏輯上看,學科將一個具有同質性的知識以復合邏輯的方式進行整合,從而建構一套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共黨史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黨史涉及的范圍較廣,如對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史研究;以農業現代化為核心的主題史分析;以制度變遷為主軸的政治發展史研究等等,這些清晰的學科研究脈絡對于黨史的縱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與此同時,在黨史教育中是否以學科史的思維展開對學生的專業化教育,是其教育方式的重要一脈。首先,學科化教育方式的選擇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把握黨在歷史各個階段的發展主體,能夠從根本上把握歷史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黨史教育的學科化將要求開展黨史教育的學校能夠設立黨史專業,能夠有配套的學科課程安排以及師資力量,從專業的學科思維來培養人才,增強學生對黨史的深入了解,從而加深對黨史理論的研究。學科化的教育方式具備完善的學科建設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能夠為未來黨史理論研究培育優秀的人才。
與學科化的教育方式不同,大眾化的教育方式意在普及黨史知識,力圖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實現對黨史知識的傳播,使學生對黨史的了解能夠體系化、系統化。大眾化的方式不像學科化的教育方式有專業的學科術語,它也不以那些野史秘聞為吸引人的噱頭,而是將復雜的歷史史實以直白的方式直接闡述歷史意義以及歷史規律[1]。學科化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能夠將黨史所蘊含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進而幫助學生從黨史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大眾化的教育方式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更多融入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貼近社會熱點。在大眾化的教育方式中,黨史教育將以選修課的方式呈現,同時會有不同的講座。選擇大眾化教育方式將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擴大黨史教育范圍的同時也將黨史教育的效果最優化。
黨史教育方式的學科化與大眾化兩種方向是黨史教育的基本形態。目前的高校教育基本上綜合了這兩種方式,中學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也基本上是從大眾化這種教育方式出發,雖然易于大眾了解、接受與傳播,但是在理論層次上還稍顯不足,黨史知識的傳播也容易受到誤傳,由此形成各類問題。黨史的學科化教育能夠為大眾化培養人才,提供更客觀化、科學化的理論依據,然其局限在于培養的力度以及難度都遠遠超出大眾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說兩種方式各有特點、各有其成效與問題,而具體采用哪種方式,則與黨史教育的目的與訴求相關。黨史教育方式的選擇關系到黨史教育未來可期的目的,對于黨史的研究與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黨史教育內容的抉擇:政治敏感性與普適性
談及黨史教育,其教育的內容及范圍是一個不可超越的話題。黨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即黨史教育要服務于黨,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合法性來源于其歷史上的杰出功績,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黨史教育在回顧這些輝煌歷程時也不可避免地要對黨的領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犯的各種錯誤進行審視[2]。黨史教育的內容選擇哪些?又該如何選擇?選擇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關系到黨史教育的最終效果。從黨史教育的普遍性來看,黨史教育既要正確且理性看待成績,同時也要客觀對待歷史教訓,而不是避而不談。因此,黨史教育在內容抉擇上要注意政治敏感性與普適性兩種類型,巧妙處理復雜的關系。
政治敏感性內容一般涉及的或是國家機密,或是對領導人功過是非的評論,或是對焦點事件的定性等等。從黨的合法性以及黨的組織建設等因素考慮,這些問題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界都以緘默的方式表態,以至于各種版本的話語體系從網絡上以及人際交往被傳播,最終造成黨史受教育者對一些普遍性的歷史常識興趣不大,而對這些敏感性黨史事實很感興趣。政治敏感性內容也成為黨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警惕的話題,而受教育者一方又存在巨大的知識需求,知識供給與需求兩端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態。
普適性內容更多地傾向于正面功績的積極性史實。黨史教育完全以史實呈現,并沒有過多的主觀價值評論抑或各種傾向性存在。這種內容是當前教育最為常見的一個方面。黨史教育應該以史實為依據,剔除史實之外的價值觀以及態度。普適性內容有助于對大眾普及黨史知識,掌握黨在各個階段中的實踐,對黨的發展史實清晰化,從史實的相互聯系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普適性內容基本上以第三者陳述歷史,對歷史完全不進行分析,而以史實來串聯黨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動態。
政治敏感性與普適性內容與其說是涉及到不同的內容,倒不如說是涉及到不同的價值觀以及不同的評判標準。政治敏感性容易造成各種張力,形成社會輿論上的激烈反映,同時也會造成對中國共產黨合法性的耗散,嚴重情況也會給本已制度化的社會造成失序的結果[3]。而普適性內容恰好規避了這種政治風險,完全對內容以及方式進行設限,但正是這種脫離價值的單調歷史敘述,沒有對歷史史實本身深入了解以及探討,造成黨史教育的低效化。黨史教育正確地展開需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在“四項基本原則”的框架內對普適性內容進行價值探討,把握政治敏感性的尺度,運用價值邊界規范政治敏感性與普適性之間的融合。
三、黨史教育的政治方向:黨性與科學性
黨史教育展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其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決定黨史教育能否展開或者是展開的具體思路。對學生對社會群眾進行黨史教育都要以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前提。所謂正確即是能夠堅持馬列主義,能夠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能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史教育政治方向的選擇是黨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底線,是完成其教育工作重要使命重要任務的保證。對于當代教育工作來說,正確的黨史教育政治方向主要是黨性與科學性。
黨性是黨史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思想之基。在黨史教育中教師應該注重黨史的系統化教育,通過歷史史實向學生介紹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以及艱難探索[4]。在對黨歷史的介紹中應該客觀地對待黨史中的每一件事情,從歷史發展中總結規律與寶貴經驗,同時對社會上有關任何丑化黨的言論以及傾向進行糾正,使學生能夠正確學習黨史、了解黨史。在黨史教育中,堅持從黨的發展出發,具備相應的組織觀念,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履行相應的政治責任,才能更好地推進對青年學生的黨史教育工作。
科學性是指要在黨史教育中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黨史教育中得出的相關結論要有史實材料作支撐。在網絡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類信息能夠生成并交叉傳播,也會導致一些毫無根據的臆斷出現,而部分學生會受到這些沒有史料支撐的結論影響,同時還會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黨史教育工作者要針對這些信息以及這些論斷及時進行反駁,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邏輯,通過黨史史料闡述各類歷史結論,科學客觀地闡釋出黨史教育的科學結論,運用實事求是的觀點來分析黨史發展的主題以及歷史規律。
黨性與科學性是黨史工作者在黨史教育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政治方向。在黨史教育中,首先要明確的是黨史教育的目的以及黨史教育服務于黨的組織領導,要有鮮明的組織紀律以及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修養,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將其作為黨史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5]。黨史教育還需要堅持科學性的方向,科學性是保證黨史教育成果的關鍵,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黨史教育能夠準確地掌握并分析黨史材料,獲得有說服力、有影響力的結論。黨性與科學性缺一不可,是保證黨史教育正確方向的前提。
四、黨史教育的突破性建議:實踐性與理論化
黨史教育既區別于普通的歷史教育,又迥異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融合了兩者,但是又有自己的邏輯體系與話語場域。就當前黨史教育的展開過程來看,黨史教育面臨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同時在黨史教育實際展開過程中也存在著黨史教育隊伍水平不足,黨史教育工作者政治責任以及政治立場出現偏差;黨史教育工作者黨史意識不強;黨史教育與實踐脫節;黨史教育形式化等等各種問題,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黨史教育表現出低效化的狀況。這又給黨史教育提出了一個焦點性話題,即如何突破黨史教育的瓶頸。就其他類型教育的情況來看,黨史教育在實施中可以綜合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手段。
黨史教育的理論化則主要是深入挖掘黨史材料,綜合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行政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來詮釋黨史材料,分析黨史規律,把握黨史發展脈絡。在黨史教育中不僅要注重黨史史料敘述,還要能夠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解讀,把當時研究史、海外黨史研究等學科前沿理論引入教育中,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并使他們學會科學的分析方法。
與此同時,黨史教育如果單純以理論化一條線路推演,受教育者只能體會到理論上和邏輯上的自洽,而不能夠增強對黨的歷史感悟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由此在黨史教育中還需要把握另一條思路,即黨史的實踐化教學。運用黨史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在引導學生參觀并深化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主體意識。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黨史的口述史調查,通過主題的確定,分配學生對相關任務進行訪問,加深學生從微觀個體的視角認知黨史。
黨史教育的理論化與實踐化是開展的兩個基本性路徑,結合兩個不同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的黨史教育,提高學生對黨的認同度,提升學生有關黨史的專業素養。這兩種途徑是突破黨史教育低效化的關鍵,只有綜合運用這兩種方式才能夠實現黨史教育的預期目的。
五、結語
黨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以及共產主義信念,通過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來引導學生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黨史教育是一個全方位工程,涉及到黨史教育的基本政治方向、基本內容以及基本方式,綜合把握這些關鍵性因素,才能夠明晰黨史在教育中的重點以及方向。同時,黨史教育方式的選擇則主要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發揮雙向互動的作用,共同推動黨史教育高效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褚勁風,朱洪春,高錫文.高校黨史育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3).
[2]尚光威.黨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1).
[3]陳力予.關于高校黨史教育幾個問題的探討[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1).
[4]吳靜.論加強黨校黨史教育對于培養“四鐵”干部的價值[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7(2).
[5]唐正芒.高校重開中共黨史課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5).
作者簡介:穆標(1988—)男,漢族,江蘇沭陽人,碩士,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