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遼寧遼陽 111000)
大量工程案例表明,鐵路隧道塌方是極為頻發的問題,進行處治時難度較大。處治路隧道塌方施工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風險,若無合適的處治方法,將會引發更為嚴重的事故。有必要探討出一套高效可行的塌方處治方法,實現塌方處治的安全性與經濟性。
涉及鐵路隧道總長953 m,區域周邊的地表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沖溝陷穴現象,最大高差達到83 m,總體偏壓現象較為嚴重。發生塌方事故后,相關人員隨即趕赴現場進行勘察,發現塌方大多集中在DK60 km+753 m區段。工程人員還發現了隧道存在變形侵限現象,產生的下沉量達到40 cm。勘察結果表明,該鐵路隧道出現了塌方處治所涉及的各類問題,整體穩定性較差,且塌方區域表現為第三系粉質黏土特性,因此具有微量的膨脹特性。
處治塌方事故施工過程中,應盡可能降低次生災害,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塌方量,所選取的工藝方法應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基于以上原則,工程人員對塌方周邊50 m區域進行了密切監測,以所得到的結果為基礎,對圍巖變形情況做出判斷,從而展開相關的施工指導工作,確保施工過程具有足夠的安全性[1]。
根據對塌方段的分析可知,塌方大多發生在淺埋以及偏壓區段內,所對應的最小深埋為19.84 m,同時,隧道左側區域為明顯的深切沖溝,地層整體穩定性較差。對洞內土體進行檢測可知,含水量已經達到22%,可以發現下導區域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地下水滲出現象,所開挖出的土體表現為泥狀塑性特征,在外界的影響下極容易出現滑落問題。此外,圍巖應力較大,受此影響隧道初支出現了開裂,由此進一步引發洞內坍塌,現場情況見圖1。
對于DK60 km+753 m-DK60 km+851 m區段,工程人員對其進行了偏壓卸載處理,由此降低對隧道的壓力,實際卸載高度達到37 m。以所出現的裂縫為基礎,向其右側延展30 m,作為卸載寬度。基于1∶1的選擇進行刷坡,但考慮到線路左側溝存在一定程度的滲水問題,因此在溝底區域設置一道盲溝,從而起到控制溝底積水的作用。在進行盲溝施工時,從DK60km+650m作為起點進行施工,以卸載段的長度為參考,由此確定出合適的盲溝長度。需要對盲溝地表處進行換填處理,所得到的沙礫石深度應達到50 cm,寬度以5 m為宜。在此基礎上進行碾壓作業,施工后所得到的地面標高不可超過周圍地面線。在結束換填碾壓作業后,應隨即進行盲溝施作,所得到的寬度為4 m,深度以1.2 m為宜,而后利用土工布進行覆蓋養護處理。注意盲溝換填材料規格,所使用礫石粒徑應達到15 cm及其以上,同時應具有高度的透水性[2]。

圖1 現場塌方情況
在對DK60 km+805 m-DK60 km+763 m區段進行施工時,嚴格控制好上臺階的填筑高度,其應與拱頂保持3m的距離為宜,利用機械設備進行壓實處理。對于DK60 km+805 m-DK60 km+780 m區段而言,需要將其設置為坡道形狀,在起作用下可以提升材料運送的便捷性,確保材料可以順利運輸至上臺階處,此外還需要使用I20工字鋼搭建臨時仰拱,由此增強上臺階的穩定性。以DK60 km+771 m為起點進行管棚施工,相比普通斷面,經換拱施工后所得到的高度與寬度均大80 cm。在施工中應密切關注區段內的地表與拱頂沉降現象,具體內容可見圖2。當結束臨時仰拱施工作業后,應隨即施工一定數量的徑向錨管,基于梅花型的原則進行布置,所得到的長度以5 m為宜,將彼此之間的環向間距控制為1 m。若初支結構出現了侵陷現象,此時應以爆破的方式將其拆除,換拱材料以I25a工字鋼為宜[3]。
在對拱架進行拆換作業時,單次施工數量以1榀為宜,嚴格遵循由下至上的順序進行,以單個分節為單位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作業單元。在進行初支施工時,所得到的厚度以32 cm為宜,嚴格遵循大里程優先的順序進行換拱處理,單次換拱長度達到8 m時便需要隨即展開襯砌施工,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二襯施工,嚴格控制單次仰拱開挖長度,本工程中應控制在3 m范圍內。考慮到DK60 km+805 m-DK60 km+736 m區段圍巖具有較強的松散特性,加之圍巖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因此宜采用襯砌緊跟的施工方式,由此提升施工安全性。當結束下臺階初支作業后,應隨即進行仰拱施工,將單次仰拱開挖深度嚴格控制在2 m范圍內。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換拱施工時應預留一定的沉降量,所得到的二襯砼厚度以60 cm為宜,所使用的鋼筋規格以A25 mm為宜,各個鋼筋之間的間距應控制在20 cm水平。在進行換拱初支過程中,需要使用到C25網噴砼,其施工厚度應為32 cm,單個網格均為邊長20 cm的方形狀,上下臺階均需要設置鎖腳錨管[4]。

圖2 拱頂沉降監測
經過換拱施工后將會得到一定規模的土料,因此可以在此基礎上搭建出管棚操作平臺,將所得到的平臺與拱頂保持3 m的距離,將其與大里程之間的區段設置為坡道形式,此外還需要進行壓實處理,確保工作面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關于洞身部分的管棚規格有:所使用的材料外徑為108 mm,其厚度以6 mm為宜,在施工過程中將環向間距控制為40 cm水平,所得到的長度為30 m,在進行縱向搭接時應將搭接長度控制為3 m,此外外插角應介于1°~3°。在對地表部分進行回填封閉處理時,所使用的材料為三七灰土。當結束上述作業后,便可以進行洞內開挖施工,單次開挖以一榀為宜,所得到的鋼拱架應設置相應的鎖腳小導管,規格為6根4 m長。在進行一次襯砌施工時,所得到的厚度應達到70 cm,所使用的環向鋼筋規格應為A25 mm,彼此之間的間距應控制在20 cm水平;此外,縱向鋼筋規格應為A16 mm,彼此之間的間距應控制在25 cm水平。在施工過程中應對地表與圍巖進行密切監測,由此明確二者的變形情況。基于提升塌體工后穩定性的目的,應在其前段位置使用型號為I25的工字鋼進行支護處理[5]。
要想全面做好塌方處理工作,就必須確保塌體掌子面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對此,工程中應采用回填土反壓的施工方式,在機械化的推動下可以確保工程人員時刻處于安全的施工環境中。引入一定數量的自卸車,以高效化的方式將土石方運輸至指定的掌子面,在此基礎上使用挖掘機進行整形,最終形成1∶2的坡道。
探討隧道塌方段處治工作,分析涉及到的工藝方法。具體來說,在軟弱圍巖環境下進行施工時,應對現場塌方環境做以深度分析,做好初支以及襯砌等多方面工作,施工過程中頻繁對地表以及圍巖的變形情況進行監測,由此全面推動鐵路隧道塌方處治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