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頭朱
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道德的本質是道德基本理論中的難點問題。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教材首先指出,“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1]然后從三個方面對道德的本質進行了界定,即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特殊意識形態、是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調節方式、是一種實踐精神。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感其中的分析存在一些疑惑,有必要進行探討,以期求教于同仁。
對于道德的本質,教材首先指出,“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然后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分析,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特殊意識形態”。這里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術語,即“社會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筆者查閱了各種辭書,其均認為“社會意識形態亦稱意識形態”。如《辭海》、《馬克思主義大辭典》等都認為“社會意識形態亦稱意識形態”。既如此,作為教材,為何緊密相連的上下文不使用相同的表述,是為了表達多樣性的需要還是其他原因,這是筆者的一個疑惑。這種表達至少會使人認為兩者存在差別。因為從教材表述的邏輯看,其采用的是總分結構,先總說道德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然后通過三個方面分別闡述,這樣就會形成兩者是包含關系的認識,似乎“社會意識形態”包含“意識形態”,這就與“社會意識形態亦稱意識形態”的權威解釋相矛盾;如果二者含義相同,第一個觀點“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特殊意識形態”僅是總表述的具體闡述,那另外兩個觀點與總表述又是什么邏輯關系?
教材對“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特殊意識形態”這一本質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釋:道德的性質和基本原則、規范反映了與之相應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和內容;道德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同時或多或少具有普遍性;作為社會意識的道德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這四個方面的理由充其量是論述了意識形態的共性,并未分析道德作為特殊意識形態之“特殊”。
關于道德本質的分析,教材采取總分結構,用圖表表示如下:
從行文來看,教材對道德本質的分析采取的是總分結構。對于總分結構,從邏輯上講,“分”是對“總”的展開或進一步論述。就本文而言,對道德本質的論述應該是先分析道德是意識形態,然后再分析其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與意識形態的其他形式的區別,即特殊性。但教材似乎并非按此邏輯來進行分析和展開。教材首先對道德的本質作出總界定,認為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緊接著指出,“正確理解道德的本質,應該把握經濟基礎對道德的決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條件下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由此來看,教材對道德本質的界定,是立足于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系的角度來分析的,既如此,分述中的后兩個觀點在此究竟處于什么邏輯地位,是否顯得多余?同時,如果僅僅從此角度分析,是無法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質,因為這只是意識形態的共有本質,并非道德的特殊本質。
如何更合理更科學界定道德的本質,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對道德本質的界定仍應采取總分結構,遵循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思路進行分析,即首先總述道德的本質,然后從三個方面分述,先分析道德的一般本質,再道德分析的特殊本質。首先從社會存在(特別是經濟基礎)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給道德定性,得出其一般本質。其次,在社會意識形式中,與政治規范、法律規范等具有規范性質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區分得出道德的特殊本質,即特殊的調節方式;最后,與科學、藝術等具有精神特質的思想上層建筑的區分指出了深層的本質,也就是“實踐精神”的方式。[2]從其邏輯結構大致為:
將道德本質的總表述修改為: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正確理解道德的本質,除應把握道德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外,還應考察道德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其他形式之間的差別,以深入分析道德的特殊本質。這種表述不僅正確界定了道德的本質,而且指明了分析道德本質的思路。
1.一般本質: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意識形態。本文對道德一般本質的界定刪去了教材中的“特殊”二字,因為如前所述,教材這一部分實際上只是分析了道德是意識形態,并未分析其“特殊性”。對道德的一般本質的分析需要從其與社會經濟關系的關系宏觀角度來把握。教材對此部分內容的分析比較到位,在此無需贅述。
2.特殊本質:道德是社會利益關系的特殊調節方式。道德是一種規范,所以分析道德的本質將其與政治規范和法律規范進行比較,以說明其“特殊性”。作為社會利益關系的一種調節方式,道德的特殊性在于道德是一種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身之間關系的特殊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是用善惡標準去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來維持的,因此是一種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規范。具體而言:①從產生看,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道德規范不是制訂出來的規范,而是處于特定社會中的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規則。②從實施方式看,道德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道德主要借助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形式來實現。③從起作用的方式看,道德規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統一,是內化的規范。道德規范只有使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并內化為人的情感、信念,凝聚為人的意志時,才能真正實施。④從作用的時空來看,道德調節是持久性和廣泛性相統一。時間上的持久性是指只要存在人與人的交往,道德就將存在。空間上的廣泛性是指道德無所在又無所不在。道德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諸領域,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等諸多關系。
3.深層本質: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這是從把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道德的本質,也是道德與社會意識形式內部組成部分的科學、藝術和宗教等相比較而得出的結論。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其對世界的把握包含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兩種要素。道德是從善的價值角度把握世界的方式,以探討世界“應該”怎樣為視域。馬克思認為,道德對世界的把握是把握人類社會所有應該不應該的問題。作為實踐精神,道德是一種旨在通過把握世界的善惡現象而規范人們的行為并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社會意識。其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德屬于社會意識,是一種精神;二是道德又是實踐的。其通過道德評價等方式指導人們的行為活動、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風尚,具有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