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建華 李 強
1.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湖南錦程司法鑒定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
汽車碰撞行人時刻的速度計算,一般可通過被撞行人的拋距、被撞行人在車身上的展距、有參照物的監視錄像、汽車接觸行人后的制動距離來推算[1],被撞行人的拋距認定,需要確認汽車與行人的碰撞接觸點,被撞行人在車身上的展距認定受到痕跡勘查和行人體表傷痕比對的制約,隨著監控視頻技術的普及,交管部門在道路交叉路口和重要路段安裝了監控攝像頭,使得道路交通事故的再現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通過有參照物的監視錄像資料對于相當準確地計算出車輛的行駛速度成為可能,只可惜,目前大多數道路交通事故還不能提供相關的有參照物的視頻監控資料,仍然需要運用力學和汽車理論分析的方法來解決,既依照GB/T33195-2016《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鑒定》有關條款及方法對事故汽車的速度進行分析和計算。在涉及汽車碰撞行人的典型形態中,GB/T33195-2016《道路交通事故車輛速度鑒定》只提供了兩種計算事故汽車碰撞時車速得方法,第一,通過被撞行人的拋距計算事故汽車碰撞時車速,第二,通過事故汽車在碰撞事故發生過程中的制動印跡長度來計算事故汽車碰撞時的行駛速度。
對于第一種通過被撞行人的拋距計算事故汽車碰撞時車速的方法,關鍵在于推算和確定碰撞接觸點,有時,即使確定了碰撞接觸點,由于行人人體與汽車的碰撞部位不在汽車的正前方,或者路面周圍環境攔截被撞后的飛行人體,導致利用拋距計算方法無效。對于第二種通過事故汽車在碰撞事故發生過程中的制動印跡長度來計算事故汽車碰撞時的行駛速度的方法,需要測量事故汽車在碰撞事故發生過程中的制動印跡長度,可是,當今汽車普遍裝備制動防抱死裝置ABS,裝備ABS的汽車緊急制動時在平直均勻的道路上無明顯地面制動痕跡,無法準確判斷其制動狀態和制動距離。在多次司法鑒定實踐中,我們通過對裝備ABS的事故汽車分析其制動前的行駛狀態、測量事故汽車在事故過程中的滑行距離、參考事故過程駕駛員操作過程的筆錄,對裝備ABS的事故汽車與行人碰撞前后的制動情況進行分段分析,對其各段制動距離進行分段測算,最終綜合求得事故汽車制動痕跡總長度,從而計算出事故汽車事故時的行駛速度。
2018年xx月x日xx時xx分左右,xxx駕駛小型普通客車(以下簡稱A車)沿某國道由西向東行駛至xx縣xx鎮農貿市場地段,遇行人xxx(以下簡稱行人B)自左往右橫過道路,A車撞到行人B,致行人B受傷在醫院治療,后行人B不治死于醫院。
委托方委托對A車事故發生前的行駛速度進行鑒定,提供的車輛信息如下,車輛號牌:xxxxx,廠牌型號:xx牌SC6469B5,車輛類型:小型普通客車,車輛識別代號:LS4ASE2W6HJ104271,發動機號:G96B606966,總質量:2075kg,車身顏色:灰色,車外廓尺寸:465cm×185cm×170.5cm。委托方提供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如圖1所示,事故車輛車損部位如圖2所示。
從委托方提供的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圖1來看,呈東西走向的事故道路為雙向二車道,中間用黃色虛線分開,A車在圖中所示的行駛方向為由西往東(圖1中為由下往上),行人B由北往南(由左往右)橫過公路,二者在A車行駛方向一側的道路內發生碰撞事故,事故發生后,A車頭東尾西靜止在其行車道靠北位置,A車右邊后輪距其行駛方向右邊行人道距離為3.8米,行人B頭東腳西靜止于A車正前部,其腳部離A車車身前緣距離為2.9米。由于A車裝備了ABS系統,在事故發生過程中雖然駕駛員實施了制動,但交警進行現場勘查時在路面上沒有發現制動痕跡,為依據制動痕跡長度計算A車碰撞行人時的行駛速度帶來困難;從圖中還可以看出,由于行人B橫過道路的確切位置不能確定,無法確定碰撞接觸點,因此,也不能采用行人拋距的方法來計算A車的碰撞速度;事故路段未安裝監控攝像頭,同樣無法利用GA/T1133-2014《基于視頻圖像的車輛行駛速度技術鑒定》來鑒定計算事故汽車的車速。
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1給出了碰撞事故結束后,靜止的A車前部邊緣與靜止倒地行人B之間的距離2.9米,10cm×150cm的血跡團印證了行人B最終的靜止位置。為了正確還原事故真相,辦案民警通過事故詢問筆錄得到下面一些信息:“A車駕駛員離行人B 6-7米距離時就發現了將要橫過道路的行人B,而且A車駕駛員看到行人B時就急忙采取制動措施”,A車駕駛員回憶自己事故時行車速度約為40km/h-50km/h。
事故當事人的陳述只能作為參考依據,不能作為證據[2],因為事故當事人在時間極其短暫的碰撞事故過程中,會產生失憶,同樣也不排除有些當事人雖然沒有失憶,但為了逃避責任,其陳述帶有偏見或不真實的情況。但對于事故前的行車狀態和操作過程,比如事故前制動還是事故后制動,制動時,離行人或障礙物的大致距離等等,行車當事人通常會實事求是的說明。據此,此案中,分析參考A車駕駛員的陳述,可以得到事故前A車行駛車速的計算思路,A車制動距離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碰撞前所經過的路程,約6-7米,第二部分是碰撞后所經過的路程,這一段路程的長度是個未知數,設為S,從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1可知,S等于行人拋距減去2.9米,如果能夠求出S,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為了求得上述S,可利用人體拋距公式和制動印跡公式求解[3]計算人體拋距x:
(1)
求得x=7.86m。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取9.8m/s2,u為A車路面縱滑附著系數取0.63,up為著衣人體與路面摩擦系數,取0.55,h為人體質心高度,取1米。
因此,A車制動過程中碰撞后所經過的路程為S=4.96m,參照A車駕駛員事故詢問筆錄,可得到A車制動過程中所經過的總的制動距離長度為10.96米-11.96米,據此,考慮到汽車制動器制動協調時間約為0.3秒,求得事故前,A車行駛的參考速度如下(此處忽略了人體與汽車碰撞時,人體對車速的影響):
(2)
(一)對A車車輛狀況進行檢測,車身灰色,輪軸距270cm,輪直徑69cm,胎面寬19cm,前保險杠上沿距地面高85cm,下沿距地面高22cm。發動機艙蓋左側可見10cm×7cm凹陷變形痕跡,中網左側擦蹭痕跡,前保險杠左側及前號牌左側擦蹭變形痕跡。事故車輛損壞形態符合小型汽車與柔性物體(如人體)碰撞特征。
(二)根據A車車輛檢測狀況和尸檢報告,行人B腿部與車輛接觸痕跡在前保險杠左側及前號牌左側,行人B上體與車輛接觸痕跡在發動機艙蓋左側,A車前擋風玻璃未見損壞,故判斷A車事故發生時的行駛速度低于50km/h[4],而且判斷結果與上述車速計算結果以及與A車駕駛員所陳述的汽車行駛速度基本吻合。
(三)對A車在事故路段進行實驗,在事故路段畫出長度為10米、11米、12米、13米、14米、15米的直線實驗道路長度,用白色油漆標出制動起點,實驗汽車此前以45km/h-47km/h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當車頭剛到白色油漆標出的制動起點時,實驗駕駛員右腳移到制動踏板,接著把制動踏板踩到底,最后汽車停止位置在11米標線與12米標線之間,證實了計算結果的正確可靠。
通過對裝備ABS的事故汽車分析其制動前的行駛狀態進行問詢、計算與測量事故汽車在事故過程中的滑行距離、參考事故過程駕駛員操作過程的筆錄,對裝備ABS的事故汽車與行人碰撞時的車速進行分析計算,車速計算結果與A車駕駛員所陳述的汽車行駛速度基本吻合,與道路實測結果一致,鑒定結論得了委托單位和事故雙方當事人的認可,對同行進行類似案件鑒定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