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痛風確實可因寒冷而起。
答:患者胡女士是“美麗凍人”中的一員,卻不料裸露的腳踝在寒風中疼得走不動路,經過檢查竟是急性痛風發作。
眾所周知,痛風發作的根本原因是體內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尿酸鹽在關節和腎臟部位的沉積,引發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水腫、紅腫和炎癥。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飲食或藥物導致嘌呤分解代謝增強,尿酸生成過多,或者遺傳病史影響。
那么,寒冷又怎能引發通風呢?痛風在中醫中屬于“痹證”“歷節”。“痹”即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其病因包括飲食不節和外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所謂飲食不節往往指的就是嗜食海鮮辛辣、飲酒過度等;外邪則往往是寒濕,如關節受涼、受風、淋雨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都會在體內郁久生濕化熱,使濕熱之邪痹阻脈絡而發病。中醫理論解釋了寒冷誘發痛風的特點,現代醫學又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關節受涼使皮膚溫度降低,局部血管發生痙攣,關節組織血液供應量減少,血液循環不良,血中尿酸在局部沉積,導致痛風發生。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中醫治未病科副主任 張慧)
結論:正常情況下,眼屎多為透明或淡白色,量較少,可及時從淚道排出,不易被察覺。如果眼屎增多,或“變異”成其他形式,可能提示機體狀況不佳或眼部疾病。
答:年紀大了,眼神兒模糊了,眼角的“結晶”或者粘粘的、或者干干的,甚至還帶著血色。老人的眼屎,也許包含一些健康訊息。
空氣中的灰塵、細菌、揮發性氣體等物質,會使眼睛產生過敏現象,表現為瘙癢、脹痛、眼屎增多等。受到強光、灰塵、異物等刺激,也會造成眼睛不適,使眼屎增多。如果鼻淚管阻塞,會妨礙淚水排泄,使之積聚在淚囊,形成淚囊炎,導致淚水及眼屎增多。倒睫也是眼屎增多的重要原因。還有些眼部疾病,如結膜炎、干眼癥等也會使眼屎增多。
當眼屎性狀發生改變,就要引起注意。若分泌物是膿性黏液,可能由細菌感染引起。過多的分泌物在夜間休息時可緊緊粘住睫毛,造成晨起睜眼困難。如果是病毒性結膜感染病變,眼部多是水樣液或漿液性的眼屎,結膜可能有出血癥狀,急性期也有明顯刺激癥狀,可反復發作。老人若眼瞼位置異常,如瞼內翻、瞼外翻等,也會引起水樣分泌物增多。如果分泌物是黏稠絲狀物,考慮是過敏性結膜炎引起。若發現眼屎中帶血,分泌物呈淡粉色或血紅色,則要鑒別是否有眼外傷。
如果老人只是眼部分泌物多,平時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時補充水分。注意衛生,不要用手揉搓眼睛,避免細菌進入。不要長時間用眼,如果眼睛疼痛干澀,應閉眼休息。平時多做眼部按摩,可緩解疲勞,預防干澀。
如果老人眼部分泌物有性狀改變,要引起重視。部分病原體侵襲性較強,如淋球菌及腦膜炎球菌,其病變進展迅速,應及時就醫。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欒 潔? 張 瑞)
結論:抽血和檢查是為了全面了解患者身體情況,降低風險,確保手術的安全。
答:很多骨折后需要住院手術的患者,對于抽血和術前檢查十分抵觸,覺得這跟手術沒關系,事實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術前檢查和抽血化驗是術前準備的重要環節,術前充分的評估患者整體情況,不僅有利于控制手術風險,也間接關系到骨折治療的效果。
術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患者心理準備:醫生需要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告知病情及治療方案、手術風險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做充分而必要的心理疏導;(2)身體準備:全面檢查及化驗,評估手術耐受能力,排除手術禁忌癥;(3)藥品及血制品準備:糾正患者存在的內環境紊亂,對癥治療,預計術中出血量較大者需要術前備血;(4)預防感染及胃腸道準備: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術前禁食禁水以便麻醉;(5)生活習慣準備:鼓勵下肢骨折患者在床上便壺大小便,練習咳嗽排痰。戒煙戒酒等。
只有充分的術前準備,完善的術前評估,才能夠最大程度保證手術的安全和手術療效。因此術前檢查和抽血化驗是必不可少的。
(上海建工醫院骨科 王宇軒)
結論: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于正常人,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生了嚴重便秘,很有可能會因為過度用力導致血壓驟然升高,從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的發生。
答:糖尿病患者若是便秘,要查這四方面原因:
一查神經功能。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很容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胃腸蠕動減慢,所以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查神經功能。若糖尿病患者篩查出了神經病變,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盡早服用營養神經藥物。
二查運動量。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時的運動量比較少,也會引起便秘,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時除一般的全身運動(散步、慢跑等)外,應重點加強腹肌力量的鍛煉,比如收腹抬腿、仰臥起坐等。平時還可多做下蹲與屈髖壓腹動作,以促進腸蠕動。
三查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纖維攝入不足,腸胃沒有足夠的動力蠕動也容易發生便秘。依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結合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的原則,簡單計算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所需要的食物為:一斤蔬菜(約含8~10克膳食纖維)、主食半斤(約含4~6克膳食纖維)、再加一兩豆制品或四兩水果。但是,每日膳食纖維攝入也不可過量,因為若每天膳食纖維攝入>30克,則可造成腹脹、消化不良,同時還會影響到微量元素的吸收、降低蛋白質利用率。
四查腸道菌群是否失調。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每天晚上臨睡前,喝杯酸奶或規律服用雙歧桿菌制劑,維持正常腸道菌群,有利于調節腸胃。
(火箭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樊艷婷)
結論:基因不僅能決定你的外表、性格等,還能決定你在吃藥時的反應與療效。
答:作為醫療工作者,我們經常被問到下面這幾個問題:醫生,這個藥我怎么吃了沒有效果呢?醫生,這個藥人家吃了馬上就見效,我的藥效為什么這么慢?醫生,這個藥我吃了效果是有的,但是人卻不怎么舒服……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解釋。
首先,藥物的劑量是如何確定的。通常情況下,某個藥物最終上市前要經過大量臨床研究,然后經過統計分析確定最終的使用劑量。在這個劑量下具有最大的臨床有效率,通常達80%至90%,但在有效人群中,仍可能出現不可避免的不良反應。
其次,為什么基因讓你與眾不同?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對人類基因的研究越來越透徹,我們發現基因不僅能決定你的外表、性格等,還能決定你在吃藥時的反應與療效。藥物進入人體發揮效果,要經歷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一系列過程,其間需要藥物轉運蛋白、藥物代謝酶和藥物受體等的共同作用來實現藥效,這些酶和受體都屬于蛋白,若編碼生產這些蛋白的相關基因發生突變,就會引發代謝和藥效性能的改變,甚至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最后,哪些人群建議進行藥物相關基因檢測?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如使用心血管藥物、精神病藥物、消化道藥物等;具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史,或接受藥物聯合治療的患者;常接觸有毒物質,或某藥物治療效果長期不佳的患者;某些特殊人群;兒童或老年人。
雖然基因是決定藥物療效與毒副作用的關鍵因素,但其他藥物、食物以及環境因素對藥物的療效也會產生影響,因此請在醫師與藥師的指導下進行基因檢測,科學用藥。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 霍炎)
結論:注射、吃完頭孢類藥物再飲酒,最嚴重后果是死亡,主要癥狀是面部發紅、頭痛、惡心、嘔吐,嚴重可導致心動過速、心衰、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答:這要從酒精在人體的代謝過程說起。酒精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體里會先分解成乙醛,然后,在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乙醛再分解成為乙酸,然后再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乙醛是有毒性的物質,如果蓄積在體內,會出現面部潮紅、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頭暈、惡心、嘔吐等醉酒癥狀。一個人的酒量好不好,和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的數量有直接關系。這種酶的數量多,能夠快速將乙醛分解成乙酸,就不容易醉酒,反之,一個人喝一點點酒就臉色發紅,心跳加速,說明體內這種酶的數量很少。
而抗生素尤其是頭孢類、甲硝唑類,會抑制肝醛脫氫酶的作用,阻斷乙醛向乙酸進一步轉化,引起乙醛在體內蓄積,引發面部潮紅、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頭暈、惡心、嘔吐等一系列反應,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這種反應與服用戒酒藥雙硫侖的反應相似,所以被叫做雙硫侖樣反應。
建議大家:吃完頭孢類藥物,一個星期后再飲酒,這樣相對比較安全。吃完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后,也不要再喝酒。此外,吃完頭孢類藥物,最好不要服用藿香正氣水等含酒精的藥物。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總醫院? 王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