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是不是所有的白紙黑字都必須作數啊?”吳女士在咨詢過程好幾次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她擔心自己已經簽署了可能很不利的法律文件。
根據吳女士的介紹,她與彭先生在三年前登記結婚。由于長期經商,所以彭先生始終給人以一種非常精明的感覺。吳女士現在回憶起來,記得彭先生當初曾拿來一份名為《婚前財產協議》的文件,然后說這是很多夫妻結婚時都會簽署的規范文件,結果吳女士也沒細看就在文件上簽名,唯一的原件也被彭先生單獨保留。
結果在婚后的幾年時間里,吳女士發現彭先生身上存在著很多缺點,比如時常有夜不歸宿的情況,說起來都是在忙事業,但吳女士懷疑對方是否與其他女性保持著不正當關系。結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吳女士打算提出離婚。
沒想到在聽到吳女士的離婚打算之后,彭先生那里倒是顯得不慌不忙。他對吳女士說,在當初那份《婚前財產協議》中曾有約定,如果哪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就會失去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分配權。彭先生用近乎威脅的語氣表示,如果吳女士打算離婚的話,將落得一個“凈身出戶”的下場。
聽到這番話之后,吳女士感到既吃驚又氣憤。她如今回想起來,好像當初的協議中的確存在這方面的約定。于是吳女士覺得自己陷入到兩難境地:如果提出離婚,可能會在財產分配問題上承受巨大損失;但如果繼續忍氣吞聲,自己又可能在這段勉強維持的婚姻中愈陷愈深。所以她前來向律師進行咨詢,想了解當初在文件上簽字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如果夫妻雙方在婚前協議中約定提出離婚的一方將無法參與財產分配,這樣的條款在法律上到底是否有效?
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通過簽署書面文件來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中也包括夫妻雙方針對財產分配問題訂立協議。在《婚姻法》中專門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這些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也就是說,“婚前財產協議”是一種在法律上得到認可的形式,并且有可能產生法律效力,成為在離婚訴訟中各自主張權益的重要依據。
而在本次案例中,吳女士顯然并未充分意識到婚前財產協議的重要性,非但在沒有充分了解內容的情況下就盲目簽字,而且還沒有專門保留一份正本,導致自己在打算離婚時陷入相對被動的地位。
好在這并不代表吳女士就只能吞下“凈身出戶”的苦果。實際上,盡管婚前財產協議的內容由夫妻雙方協商確定,但不代表其中的條款就全都有效。如果相關條款本身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又或者存在顯失公平的情況,那么也可能被認定為無效條款。
打個比方說,如果在婚前財產協議中,約定婚后取得的財產中80%歸丈夫、20%歸妻子,那么只要雙方都認可這樣的分配比例并簽字,就屬于對于財產的合法處置,其內容很可能被認定為有效。但是在本次案例中,彭先生所擬定的條款將提出離婚與失去財產掛鉤,表面上似乎只是對于財產分配問題的約定,實際上卻侵犯到夫妻其中一方提出離婚的正當權利,可能有悖“婚姻自由”的重要原則。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這樣的條款完全有可能被認定為無效。
所以我們給吳女士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已經下決心要跟彭先生離婚,那么在未來的離婚訴訟過程中,可以主張婚前財產協議中的相關條款無效,并且據此爭取自己應當獲得的那一份財產。另一方面,由于吳女士手中并沒有協議正本,我們還建議她最好盡快向彭先生討要正本,最起碼也應當爭取獲得復印件,以了解其中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對她不利的條款,以及確定這些條款的法律效力。在確定效力過程中有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協議只能針對財產分配問題進行約定,而不能進一步限制正當的人身權利。比如在有些婚前協議中,約定了“在離婚之后不得改嫁”之類的條款,也會因其對于人身權利的限制而被確認為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