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咪咪,王媛媛,劉 潔,王 嫚,董歡歡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49)
風險防范指對病人、工作人員以及探視者可能產生傷害的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且采取正確行動的過程[1-2]。工作中難以達到有效、直接管理的質控效果。為更好地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分析護理存在安全問題并實施風險防范模式,將有助于降低風險,確保安全,提高其療效,也使得醫、護、患三者間更加和諧、融洽,使得護理人員能更好地了解患者情況,確保醫療工作能順利開展[3]。血液內科與醫院感染發生率密切相關,進行風險評估及防范是國際公認的最簡便、最有效的降低醫院感染率的有力措施。
本研究所選對象中患者為本科室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患者120例。并均分為兩組。一組經風險防范,另一組未實施一些安全措施。所有病人均經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審批,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了化療治療和護理,并且都接受了化療護理質量的問卷調查。
1.2.1 提高預防意識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化療室職業危險因素自我防護培訓或講座,使護理人員了解到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和采取防護措施的重要性,使護理人員能夠主動進行職業防護知識的學習,并對血液性傳染病等可傳播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熟練掌握。在護士護理前需對存在血液等體液傳染風險的患者進行重點核查,并告知給每一個參的醫護人員,同時,還應對近期身體狀況欠佳或皮膚出現破損的護理人員進行調班,盡量避免其參與其中[4]。護理人員還應積極做好部分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種工作,定期進行健康體質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上報。
1.2.2 改善護理工作模式
首先,縮短晨會大交班的時間,盡量控制在1刻鐘內完成;將配藥輸液提前于治療前進行;科學配備治療物品箱,分類配置臨床護理所需的物品。
1.2.3 風險管理方法
護理部分析護理現狀及問題,不斷查找安全隱患,對共性問題防范預案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護士長負責收集本科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風險信息及情況,識別在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及時上報。護士發現問題須采取積極對策,及時上報作好記錄。從法律角度定位管理目標,制定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和預案。提高護士風險防范意識的防法:組織責任與誠信的討論;開展征集“護理安全警言”的活動;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法律法規;及時通報其他醫院有關安全的信息;組織醫療、護理糾紛的個案分析會[5]。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不同組別的患者醫院感染率的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在實行了化療護理細節管理后,研究組的護理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明顯增高,組間差異呈現顯著性(P<0.05)。護理失誤率及切口感染率較對照組降低明顯(P<0.05)。將所得的具體結果匯總成如12。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1 不同組患者感染情況對比
病人滿意度是醫院管理中的一項重要評價內容,也是對護理工作最客觀、最公正的評價。我院對住院病人進行問卷調查,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從55%提高到83.3%。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感染在血液科室中發生率較高,致患者感染率發生較高的因素較為復雜,如化療操作、不合理護理等,不僅影響患者的恢復速度,給其自身及家人帶來諸多不便;且患者容易引起焦慮情緒,終至醫患關系緊張。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存在較高并發率,可能因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降低抵抗能力,作為醫院中感染的高發人群。同時老年患者機體反應應激性降低,在早期階段感染不易被發現易延誤治療,最終病情加重。
本研究結果表明,風險防范管理對患者的醫院感染率和護理滿意度均具有較好的效果,可應用于醫院護理。目前,雖然我國大部分醫院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對全院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護理人員意識淡漠。為了完成臨床工作,護理人員在治療高峰時還是會存在連續進行各種操作而不注意洗手的現象,尤其在急診科、外科以及重癥監護室,化療室,急危重癥患者多,突發性的搶救事件多,消菌更不及時且不徹底。防范血液風險已成為國際關注的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提高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手衛生依從性對促進我國醫院感染控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