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芬 文健
內容摘要:《無常經》全稱《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經洞中都有保存,英藏黑水城文獻中有西夏文殘葉,俄藏黑水城文獻和敦煌文獻存有漢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和敦煌藏經洞文獻的刊布為我們更好地了解此經典的版本和流傳提供了依據。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無常經》殘葉進行釋讀、版式考定和內容重新綴合,比較黑水城和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本的差異,并考察了此經典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英藏黑水城文獻;西夏文;《無常經》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2-0045-10
A Textual Study on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in Tangut Script Kept in Britain
1907—1909年俄國科茲洛夫率領的考察隊在黑水城先后進行兩次發掘,1909年發掘了“偉大的佛塔”,掘獲豐富的西夏文和漢文等文獻文物,文獻資料現藏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分院東方學研究所。繼科茲洛夫之后,1914年斯坦因率領的英國探險隊再次對黑水城進行考古發掘,所獲文獻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英藏、俄藏黑水城文獻原始資料的刊布,為我們更好地了解西夏佛教與佛教經典的翻譯傳播提供了方便。本文欲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無常經》殘葉進行釋讀研究和內容重新綴合,然后把黑水城與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本進行比較,并考察此經的現實意義。
一
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
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三個編號的殘經刊布在《英藏黑水城文獻》(第四冊),刊布者把它們僅定名為“佛經”,對殘經的形制、尺寸和保存狀況等都未作介紹[1]。但從刊布照片判定,這組西夏文殘經為刻本蝴蝶裝,首尾皆殘,四邊皆有欄線,左右外邊雙欄,其余單欄,上半部分殘缺,僅存下半部分。下面分別對三個編號殘經進行錄文釋讀,并據其內容對殘經進行重新綴合。
1.Or.12380-3700aRV(K.K.II.0258.m)存左右兩個殘葉,只有下半部分,刊布者定名為“佛經”,右面殘葉白口處有一個西夏字“氦”(五),左面殘葉有一個西夏字“淮”(四),見圖1:
右面:
……蘦戊秊絅窾竀紴瞭
……是三事因故如來依
……□襲脛艱礠蟅緛諜
……□中出現諸眾生之
……薋稯秊銅穔砂融
……降(調)伏事說爾時世
……銅
……說
□□□□□□□ 科竃蕸甕?譹?訛魏焊堡
□□□□□□□ 內身變化亦是如
□□□□□□嘩 礠箎罈綀蜆紩籃
□□□□□□無 諸智有人觀察應
翻譯如下:
……是因三事故,如來依□□□,出現□□□諸眾生,□□□□□調伏事。爾時世□□□□說:
□□□□□□□ 內身變化亦如是
□□□□□□不 諸有智人應觀察
左面:
…… 次萂幾②簁次簄籃
…… 實光潤非實念可
…… □蔲胞縂蟗融襲
…… □若老病死世中
…… 鍍緳筟肅融襲篟
…… 理正等覺世間不
…… □籃矖菋篎薋稯
…… □正法及又降(調)服
…… 蘦胞縂蟗礠融揉
…… 是老病死諸世界
…… 簁萂幾簁簄籃簁
…… 不光潤不念可不
翻譯如下:
……實不光潤,實不可念,□□□□,若老病死世間,□□□□,如來應正等覺,不出于世,應□□□□□法及調伏□,□□□□,此老病死,于諸世間,□□□□,是不光潤,是不可念,不□□……
通過譯釋比較Or.12380-3700aRV(K.K.II.0258.m)的殘葉,可知其內容出自義凈本《佛說無常經》,只是3700aRV左面內容在前,3700aRV右面內容在后。
2.Or.12380-3700b(K.K.II.0258.m)亦存左右兩個殘葉,上半部殘缺,同樣僅存下半部分,兩個殘葉中間似有字存在,但已無法判斷,見圖2。
右面:
…… 抖苾臎砫蘪紋茋?譹?訛
…… 多林給孤獨園林
…… 耛箺諜妒戊蟨矖
…… 苾芻所說三種法
…… 稧籃簁萂幾簁簄
…… 愛可不光潤不念
…… 戊落矺漓胞縂蟗
…… 三者何云老病死
…… 蘦胞縂蟗礠融揉?譺?訛
…… 此老病死諸世界
翻譯如下:
……多林給孤獨園林,□□所說□苾芻,□三種法,□□□□,□□可愛,不光潤,不念,□□□,何者三,云老病死,□□□□,此老病死,□諸世界。
左面:
□□□□□ 焊魏癐篽窏?譻?訛
□□□□□ 彼亦皆竭枯
□□□□□ 瑪維癐秳纁
□□□□□ 時至皆滅盡
□□□□□ 篟絢篟濺嘩?譼?訛
□□□□□ 無常無被亡
□□□□□ 閩碅腲?譽?訛毋維
□□□□□ 下輪王于至
□□□□□ 遍竛癐?譾?訛緜餞
□□□□□ 千子皆圍繞
□□□□□ 稊城纙臀嘩
□□□□□ 暫時停處無
翻譯如下:
……□□□□□ 亦復皆枯竭
□□□□□ 時至皆滅盡
□□□□□ 不被無常亡
□□□□□ 下至于輪王
□□□□□ 千子皆圍繞
□□□□□ 暫時無停處……
對Or.12380-3700b(K.K.II.0258.m)殘葉釋讀,其內容出自義凈本《佛說無常經》,殘經左右兩面雖為一個編號,但其內容并不能綴合在一起,待下面殘經釋讀完后,再重新綴合。
3.Or.12380-3700bV(K.K.II.0258.m)存兩個殘葉,同樣僅存下半部分,左右殘葉之間有一個西夏字“戊”(三),見圖3。
右面:
□□□□□ 絅瞭缾蛜欄
□□□□□ 緣依眾苦受
□□□□□ 繰臤牡碅堡?譹?訛
□□□□□ 水汲用輪如
□□□□□ 訂訂捎蔎笜?譺?訛
□□□□□ 各自繞與同
□□□□□ 蘪肅競蕽魏
□□□□□ 獨覺聲聞亦
□□□□□ 坯京焊瞭螺?譻?訛
□□□□□ 民愚此依明
□□□□□ 艱砨蕎商弛
□□□□□ 兄弟親屬等
左面:
□□□□□ 矻漓篟粙皆
□□□□□ 何云不思想
□□□□□ 次始矖翵蘿
□□□□□ 實真法諦聽
□□□□□ 篟蟗旺膌籃
□□□□□ 不死門行應
□□□□□ 俺矠付白笍
□□□□□ 熱除清涼得
□□□□□ 礠逗店茫籃
□□□□□ 諸煩惱斷應
□□□□□ 瑪誡臤嘿?譼?訛矋打石?譽?訛
□□□□□ 時薄伽梵,室利筏
翻譯如下:
……
□□□□□ 依緣受眾苦
□□□□□ 汲水如用輪
□□□□□ 與同各自繞
□□□□□ 獨覺亦聲聞
□□□□□ 愚民依此明
□□□□□ 兄弟親屬等
□□□□□ 何云不思想
□□□□□ 諦聽實真法
□□□□□ 應行不死門
□□□□□ 除熱得清涼
□□□□□ 應斷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 時薄伽梵,在室利佛……
對Or.12380-3700bV(K.K.II.0258.m)殘經釋讀,知其內容出自義凈本《佛說無常經》,殘葉內容能夠相連,3700bV右面內容在前,3700bV左面內容在后。
根據英藏西夏文殘經的字跡和版式,可確定西夏文《無常經》殘葉是同一版本。但據《英藏黑水城文獻》刊布的順序,上述三個編號的殘經內容并不相連,與義凈本《無常經》的內容進行比勘,確定英藏西夏文殘經的順序應為3700b左+3700bV右+3700bV左+3700b右+3700aRV左+3700aRV右。重新排序綴合后殘經內容如下:
……
□□□□□ 彼亦皆枯竭
□□□□□ 時至皆滅盡
□□□□□ 不被無常吞
□□□□□ 下至于輪王
□□□□□ 千子皆圍繞
□□□□□ 暫時無停處
□□□□□ 依緣受眾苦
□□□□□ 汲水如用輪
□□□□□ 同與各自繞
□□□□□ 亦獨覺聲聞
□□□□□ 民愚依此明
□□□□□ 兄弟親屬等
□□□□□ 云何不思想
□□□□□ 諦聽實真法
□□□□□ 應行不死門
□□□□□ 除熱得清涼
□□□□□ 應斷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 時薄伽梵,在室利佛□多林給孤獨園林,□□□說□苾芻,□三種法,□□□□,□□可愛,不光潤,不念,□□□,何者三,云老病死,□□□□,此老病死,□諸世界……實不光潤,實不念,□□□□,若老病死,□□□□,如來應正等覺,不出于世,應□□□□□法及調伏□,□□□□,此老病死,于諸世間,□□□□,是不光潤,是不可念,不□□…………由此三事。如來依□□□,出現□□□諸眾生,□□□□□調伏事。□□□□□□□曰:
□□□□□□□ 身中變化亦如是
□□□□□□不 諸有智人應觀察
西夏文殘葉《無常經》殘缺嚴重,義凈譯本的相應內容是:
……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繞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舍無常身 何況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嘆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舍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于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2]
從《英藏黑水城文獻》刊布圖版看,Or.12380-
3700bRV(K.K.II.0258.m)號殘經白口處有西夏字“戊”(三)。在Or.12380-3700aRV(K.K.II.0258.m)的右面白口處有西夏字“氦”(五),左面白口處有西夏字“淮”(四)。因刊布者將Or.12380-3700b(K.K.II.0258.m)左右兩個殘葉緊挨著拼在一起,其白口處的具體數字不可辨識。把白口處這幾個數字與殘經內容結合起來分析,我們發現,這些數字是在告訴我們殘經的排列順序,相當于現在書籍的頁碼,便于分辨經文的順序。仔細核對白口處表示頁碼的數字和殘經內容,可以確定3700b左白口處應為西夏字“舉”(二),“舉”的右面殘經(缺);3700bV右面、左面的白口處是西夏字“戊”(三);3700b右面、3700aRV左面的白口處為西夏字“淮”(四);3700aRV右面與左面(缺)的白口處為西夏字“氦”(五)。
這種情況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教文獻非常多見,類似的頁碼或用漢字標注,或用西夏文數位標注,或用漢字和西夏文數字混合方式進行標注。克恰諾夫在《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經敘錄》的緒論中提到:
我們發現了一個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新特點,即卷軸裝和經折裝佛經在抄寫、刊印的過程當中是標有頁碼及其他標號的。通常在頁面邊角處標有(手寫或是刊印)經文名稱的縮寫及該頁經文在整篇文章中的順序頁碼。這些記號并不顯眼,它屬于輔助性的裝幀標記。等佛經裝幀完畢后,因為書頁裝訂而相互黏合在一起,所以這些標記也就“消失”了。但是,在佛經開膠、經文散開的情況下,就會發現這些標記。這對于我們鑒定現存的殘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小冊子和蝴蝶裝佛經中,往往一個頁面分成左右兩面的,所以會出現某頁右面(a面)或左面(b面)的說法。對這類經書的頁碼,應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頁碼。如果原件上標有頁碼,那它應該在頁面中間的空白處(白口處),連接一個整頁面的右左兩面,頁面應從右往左翻。計算經文數量時,每一面的左右面都應算作單獨的一頁。按照慣例,小冊子和蝴蝶裝經書,也是僅一面刊印和書寫的經文,反面一般不刊印和書寫經文。[3-4]
從克恰諾夫所描述的俄藏蝴蝶裝殘經頁碼看,一個頁碼數字表示左右兩面,與英藏Or.12380-
3700aRV(K.K.Ⅱ.0258.m)、Or.12380-3700bV
(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然而刊布者在刊布西夏文殘經時,并不知西夏文佛經中出現西夏文數字的意義和要反映的信息,致使殘經的刊布順序發生混亂。了解西夏文佛經的這一特點對于以后辨別散亂的西夏文殘經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
除上述英藏黑水城西夏文《無常經》殘葉外,在俄藏黑水城漢文佛經文獻中保存兩個編號的《無常經》(TK-137、TK-323)。TK-137號由4個部分組成,即1.《佛說業報差別經》、2.《佛說無常經》、3.《大佛頂白傘蓋心咒》、4.《圣六字大明王心咒》。其中2.《佛說無常經》前有卷首佛畫2面,上方中央榜題“釋迦佛說法之處”,下佛陀端坐蓮臺說法,左右為阿難、迦葉,披衣合十侍立。右上方榜題“天龍八部眾”,左前方榜題“四部弟子眾”。接著刊刻經文,經折裝,共6折半,13面,每折頁6行,每行14—15字,上下、右雙邊,經題為《佛說無常經》,下小字“亦名三啟經”,另行小字“三藏法師義凈奉制譯”[5]。
TK-323號有三部分內容,即1.《佛說無常經》、2.《發菩提心要略法門》、3.《往生凈土偈》。其中1.首題《佛說無常經》,下小字“亦名三啟經”,另行小字“三藏法師義凈奉制譯”,尾題《佛說無常經》,下雙行小字“依法藏疏刊正”,西夏刻本,經折裝,共9折頁,18面,每面6行,行15字,上下、右雙邊[6]。
俄藏黑水城文獻中遺存漢文本《無常經》為義凈譯本,TK-137號和TK-323號內容完整,刻本,經折裝,經文后沒有“臨終方訣”的內容。英藏西夏文刻本蝴蝶裝《佛說無常經》殘缺嚴重,是否存在“臨終方訣”的內容尚不清楚。《無常經》的不同版本都曾在西夏時流行,從俄藏黑水城漢文《無常經》圖版確定,沒有帙號,不是入藏本。
此外,《無常經》在敦煌文獻也有保存,分別藏在英國和法國等地。向達先生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之《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中提及《佛說無常經》(又稱《三稽經》)[7]。在斯坦因的藏品中存有多件《無常經》,如S.153《佛說無常三起經》(一卷)、S.274《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S.311《佛說無常三啟經》、S.573《佛說無常經》(一卷)、S.1103《佛說無常經》、S.1479《佛說無常三啟經》、S.2540《佛說無常經》(亦名《三稽經》)、S.2926《佛說無常三啟經》、S.3887《佛說無常經》、S.4007《佛說無常三啟經》(一卷)、S.4164《佛說無常三啟經》、S.4529《佛說無常經》(一卷)、S.5660V《佛說無常三啟經》、S.6367《佛說無常經》等[8-20]。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中也存有《無常經》,例如P.5588P9《佛說無常三啟經》、P.3163《佛說無常經》、P.2305V《無常經講經文》、P.3924《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等?譹?訛[21-24]。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中(以千字文編目)有辰30(6670)、63(3755)、
張67(6664)、余92(6665)、結54(6672)、為8(6671)、金74(6666)等[25]。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有兩件即津藝193(77·5·4532)和津藝193(77·5·4541)《無常經》[26]。
其中,P.3924《佛說無常經》、S.274《佛說無常經》、S.573《佛說無常經》、S.2540《佛說無常經》、S.3887《佛說無常經》、S.4164《佛說無常三啟經》、S.4529《佛說無常經》、S.4713《佛說無常經》、S.5138《佛說無常經》、S.5660V《佛說無常三啟經》、S.6367《佛說無常經》或首尾皆存或存有首題,S.153《佛說無常三起經》、S.311《佛說無常三啟經》、S.5280《佛說無常經》存尾題。但如此數量的《佛說無常經》存世,說明它曾經在河西地區流行。
無常思想在《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生經》中都有充分體現,譯成漢文的《無常經》名稱有所不同,大致有《解無常經》?譺?訛《色無常經》?譻?訛《佛說無常經》《阿難見伎樂啼哭無常經》?譹?訛《迦旃延無常經》?譺?訛《阿梵和利比丘無常經》?譻?訛《八方萬物無常經》?譼?訛等。據白金銑先生考證,有關佛陀的無常觀在漢安世高譯經之始已傳入中土,當時沒有確定為《無常經》之名。而到三世紀吳支謙譯《色無常經》和晉竺法護譯《迦旃延無常經》后,以《無常經》為名的經典才正式出現。四五世紀,法炬、竺佛念、僧伽提婆、求那跋陀羅等又陸續譯出《無常經》,到七世紀時唐義凈譯出《佛說無常經》為止,完整版的送葬經文與儀制正式立足中土[27]。
早期翻譯的《無常經》被收錄在歷代諸經經錄中,如《出三藏記集》《歷代三寶記》《眾經目錄》《大唐內典錄》《續大唐內典錄》和《開元釋教錄》等。及至唐武后大足元年(701)九月二十三日,義凈于洛陽大福先寺翻譯完成《佛說無常經》后,其流傳更廣,不僅流行于漢地、藏地,《至元法寶勘同總錄》記載,《無常經》傳入西藏地區,有蕃本《佛說無常經》,漢文與蕃本同;而且還先后傳入日本、韓國等,在日本和韓國一些佛經目錄中多有保存?譽?訛。
《無常經》在黑水城和敦煌文獻中都存在著,雖然敦煌和黑水城兩地相近且都是義凈譯本,但他們之間在用詞上還是有一定差異的。英藏西夏文《無常經》殘缺嚴重,在表格不列,與漢文本的異同見第一部分?譾?訛,下面將黑水城TK-137、TK-323號,敦煌本S.153、P.3924與《大正藏》收錄義凈本比較對照,不同之處見表1。
當然不同版本之間也存在丟落字的現象。例如敦煌本P.3163“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是故應知。此老病死,于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22]72比較義凈本《無常經》的內容,應該是丟掉了一些字,此處畫下劃線的字表示P.3163中缺少的內容,如“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于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于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于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S.573《無常經》也漏抄了“愿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一句內容,有的地方增加詞語,如把“一時薄伽梵”寫成“一時佛薄伽梵”,把“少年容貌暫時住”寫為“少年容暫時間”,把“諸苾芻眾、天龍、藥叉、健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寫成“諸苾芻眾、一切世間天龍、藥叉、乾闥婆、阿蘇洛等聞所說皆大歡喜”等。
另外,S.573《無常經》還存在以下情況:把“群”字皆抄寫為“郡”字,把“長”字寫成“腸”字,把“勝”皆寫成“圣”字,把“慧”字寫為“惠”字,把“塵”字寫為“鹿”字,把“愚”字寫為“遇”字,把“生者皆歸死”中的“死”寫為“盡”,把“大海深無底”中的“深”寫為“染”字,把“時至皆歸盡”中的“時”寫為“持”字,把“未曾有一事”中的“曾”寫為“僧”字,把“七寶鎮隨身”中的“隨”字寫為“存”字,把“還漂死海中”的“還”字寫為“環”字,把“循環三界內”中的“循”字寫為“巡”字,把“猶如汲井輪”寫成“猶如及急井輪”,把“兄弟并眷屬”寫為“兄弟并屬倦”,把“眷”字或寫為“卷”“倦”,把“當行不死門”中的“當”寫為“常”字,把“不行于善事”寫成“不行于善是”,把“死刀隨業下,意想并慞惶”寫成“死刀隨業而,意想并憧惶”,把“死生催伺命”中的“生”寫為“壬”字,把“來聽法者應至心”中的“至”寫為“志”字,把“菩提妙花(華)遍莊嚴”中的“花(華)”寫為“化”字。
從上述內容判斷,敦煌本和黑水城本漢文《無常經》是一脈相承的,但也存在用詞的差異。這些差異或是依據版本不同造成的;或在輾轉傳抄過程中因筆誤出現的;或與抄寫者的文化水平有關,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用字的錯誤;或與西北方音、古文獻相互通用的現象有關等。
俄藏漢文本TK-323號《無常經》尾題后存“依法藏疏刊正”,可知,法藏曾為《無常經》作疏文,西夏時法藏所撰《無常經疏》還是存在的,而現僅在高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中有記載?譹?訛,其疏文的內容已經無從考證。
三
《無常經》又稱《佛說無常經》《三啟》《三啟經》《三啟無常經》和《佛說三啟無常經》等。佛教“三啟”儀式源于印度人反復諷誦經文的語言習慣。S.153《無常經》的經題后小字“初后贊嘆,乃是尊者馬鳴取經意而集造;中是正經,金口所說;事有三開,故云三啟也。”《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而贊嘆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余頌,論回向發愿。節段三開,故云三啟。”[28]三啟作為一種誦經儀式在印度時比較流傳,隨著佛教經典翻譯成漢文,三啟的形式也被中土佛教有所繼承。《無常經》的“三啟”儀式,指啟請佛、啟請法、啟請僧,最后總啟請三寶,以表示對三寶的恭敬,對佛教的敬仰,希望通過恭敬三寶使一切事情能夠完美,達到“大舍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圓滿。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咸到無為岸;法云法雨潤群生,能除熱惱蠲眾病。生死迷愚鎮沉溺,咸令出離證菩提”等諸境界。人們誦讀《無常經》,啟請三寶,其目的還是得到法云法雨的滋潤,證得四諦,擺脫疾病苦難,到彼岸證菩提。
《無常經》強調了世間眾生都非常嫌棄的“老病死”三種情形“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有學者認為,經文意在論述人生“老病死”之無常是不可避免的,是7世紀印度佛教徒為亡者送葬所諷誦的一部經典,也是一部體現佛教瞻病送終文化和臨終關懷的經典[27]65-66[29-30]。《無常經》的喪葬禮儀,其實是緣起于初期佛教教團中反復誦說生命無常無我的三啟儀式,約至馬鳴時才發展成“始偈”—“誦經”—“終偈”三節的喪葬儀制[27]91。
《無常經》雖在印度是為亡故者送葬時誦讀的經典,但傳入中土的情況并非完全如此。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193號的尾題盡管有翟奉達為紀念亡母而抄寫《無常經》的記載,即“顯德五年(958)歲次戊午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馬氏身故,至七日是開七齋,夫校檢尚書工部員外郎翟奉達憶念敬寫《無常經》一卷,敬畫寶髻如來佛一鋪。每七至三周年、每齋寫經一卷追福。愿阿娘托影神游,往生好處,勿落三途之災,永充供養。”[26]87但以此將《無常經》作為一部瞻病送終的經典還是比較勉強的,在一些佛經題記中和佛事誦經中也基本未見諷誦《無常經》的記載。西夏時期,《無常經》雖傳入西夏并被翻譯成西夏文,但黑水城遺存的西夏文和漢文《無常經》都沒有出現“臨終方訣”的內容,而依據遺存黑水城佛經題記的內容,西夏時人們為逝去親人送葬時要進行法事活動,一般施舍或誦讀的佛經是《佛說父母恩重經》《佛說報父母恩重經》《法華經》《仁王經》《金剛經》《孔雀明王經》《普賢行愿品》《觀音普門品》《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圣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六字大明王功德略》《圣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依經錄》和《勝相頂尊總持功能依經錄》等。
可見,西夏時人們喪葬活動基本上是按照黨項人自己的風俗、漢人習俗和佛教禮懺儀軌進行的,誦讀施印當時比較流行的經典。這與敦煌文獻的記載基本一致。弘一大師曾感慨道:“(《佛說無常經》)經譯于唐,其時流傳未廣,誦者蓋罕,宋元以來,殆無道及之者。”[30]426-427我們認為,《無常經》在西夏境內的流傳依然是強調無常思想的信仰,與為亡故者送葬誦經關系不大。
《無常經》突出人生“老病死”之無常現象,與佛教所認為世間沒有永恒不變、萬古長存的事物是一致的。世間萬物有始必有終,有興盛必有衰亡,正如《佛說無常經》所言:“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散壞;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佛教無常思想不僅揭示了人生規律,而且也闡述了世界發展的規律。
《無常經》的目的還致力于消除人身體生老病死現象下的各種痛苦和無奈,使人認識到生死流轉和苦迫都是身心五蘊和合下的我見和執著造成的。如何了脫生死、斷除惡業,必須通過得聞佛法,廣修福智,才能證得“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生命境界,在《無常經》中也有體現:“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教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佛教生命的真諦是要超越世間的成住壞空以及能化解掉人類的生老病死,要普度一切眾生擺脫生死輪回,追求無限的生命境界。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常常會出現“口誦《無常經》,身作有常計;求望他利養,合眼未觀諦。三衣唯欲好,不肯著破弊;內心至粗獷,外相真似細;欺誑世間人,大悲為流涕。賢圣不贊嘆,善神不扶衛;業障日夜增,戒定念念滯”[31]的情形,世人既不能很好了解無常的義理,一切行事又都是邪命之法,“常求諸欲境,不行于善事”,最終陷入“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歡恨;倆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意想并慞惶,無能相救濟;長喘連貿急,噎氣喉中干,死生催伺命……任彼繩牽去,將至琰魔王”的生死輪回之中。
《無常經》闡釋人生老病死之無常,希望人們能夠坦然面對老病死的生命現象,因為人的衰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前曾出游東西南北四門,分別見到老、病、死、僧四種情形,感慨人生無常,為了救度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痛苦,太子堅決出家修道,最終得到證悟,悟出世間真諦“有生必有死,精進勿懈怠”的道理。《無常經》的目的是引導人們信仰三寶,發慈悲心,破除邪念,開四諦門,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虛妄的。
佛教關于“老病死”無常之說并不是讓人們消極厭世,悲嘆人生苦短,而是要積極面對人生,面對現實生活,要諦聽真實法,努力精進,調伏自己的煩惱,調伏貪欲心、調伏瞋癡心,去除“貪嗔癡”三毒,修習八正道,修一切善業,了知生死,離苦得樂,斷一切惡業,領悟解脫生命生死的真慧與徹悟人生的真諦。無常思想還希望世人以平常心看待生命中人、事、物的變化,認識到苦、空、無常、無我,放下一切名利,看破財色和權勢,這些不過是過眼煙云,如水中月,鏡中花,以更大的悲心與智慧處理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去實現生命存在的價值。
總之,本文對英藏黑水城西夏文《無常經》殘葉的釋文定題,與不同版本進行比對,不僅重新綴合西夏文殘經的內容,考證了不同版本用詞的差異和原因;而且分析了西夏文殘經頁碼的標識方法,對于散亂殘經的歸類和組合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佛教無常思想源遠流長,揭示了世界發展的規律。在當下物欲橫流、道德缺失的社會,佛教的無常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其思想既能幫助人們調整心態,以平常心看待財權色,也能使人們克制自身的私欲,善待人生,善待親人,善待社會,善待環境,多做對國家有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國國家圖書館,等.英藏黑水城文獻:第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60-361.
[2]義凈,譯.佛說無常經[M]//大正藏:第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745.
[3]Е.И.Кычанов.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памят-
ников[M]. Киото: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1999.стр.11-12.
[4]葉·伊·克恰諾夫,著.崔紅芬,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經文獻敘錄·緒論[J].西夏研究,2011(4):27.
[5]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獻:第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9-191.
[6]史金波,等.俄藏黑水城文獻:第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4-86.
[7]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7.
[8]黃永武.敦煌寶藏:第2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41-42,566-568.
[9]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53.
[10]黃永武.敦煌寶藏:第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549-550.
[11]黃永武.敦煌寶藏:第8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632.
[12]黃永武.敦煌寶藏:第1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170-171.
[13]黃永武.敦煌寶藏:第2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553.
[14]黃永武.敦煌寶藏:第2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485.
[15]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2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70.
[16]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3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32.
[17]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281.
[18]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6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472-473.
[19]黃永武.敦煌寶藏:第44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98.
[20]黃永武.敦煌寶藏:第45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440.
[2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2.
[22]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2.
[23]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9-200.
[24]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94.
[25]敦煌研究院.敦煌遺書總目錄索引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72-453.
[26]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第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3,164.
[27]白金銑.《佛說無常經》的傳譯與喪葬禮儀[J].中華佛學學報:第20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7:98.
[28]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M]//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227.
[29]鄭志明.人間凈土的極終關懷[C]//人間凈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佛學會議論文匯編:第1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349-374.
[30]弘一.佛說無常經序[M]//弘一大師全集:第7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26-427.
[31]道宣.凈心戒觀經[M]//大正藏: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23.
CUI Hongfen1 WEN Jian2
(1.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2. History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Abstract: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also known as Sanqi Jing, was preserved in both Khara Khoto and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mong the Khara Khoto documents collected in Britain, there are a few fragmental manuscripts in the Tangut language, while among those collected in Russia, there are several Chinese versions.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both of these collections has provided evide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sions and the circulation history of this sutra.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angut texts of The Sutra of Mutability kept in Britain, namely Or.12380-3700aRV(K.K.II.0258.m), Or.12380-3700b(K.K.II.0258.m) and Or.12380-3700bRV(K.K.II.0258.m), examines the format and contents, compares the Chinese versions from Khara Khoto and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is sutra for Buddhist history and culture.
Keywords: Khara Khoto documents from Britain Collection; Tangut scripts; Sutra of Mutabilit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